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退休二十载 不忘“电大情”
唐社民
文章字数:1704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已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以下简称商洛电大)退休二十载了。遥忆1989年,我初调入电大之际,商洛电大宛如一片待垦的荒芜之地。彼时,学校尚无自有校舍,一直依靠租赁场地维持办学;仅有的7位教师人心涣散,先后有5人选择调离;办学经费亦是捉襟见肘,每一笔开支都需到教育局争取。更令人忧心的是,全地区电大的在校学生不足50人,办学之路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困境,“为学校争取一处固定校舍”成了我心中最迫切的目标。
  为了筹措建校资金,我四处奔走:先是多次拜访商洛地区专员、省教委主任,恳请地方与省级层面支持;后来又远赴北京,辗转教育部、财政部汇报办学困境,只为争取政策与资金倾斜。那些日子里,白天奔波于各个部门,夜晚梳理材料、规划方案,虽艰辛却从未想过放弃,我始终坚信,唯有先解决“居无定所”的难题,商洛电大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在商洛电大开启艰苦创业征程的前十年,我们走的是“内外兼修”的路子,一方面全力推进分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另一方面狠抓招生工作、教学改革以及学校管理等规范。其间,历经重重波折,在商洛地区教育局、财政局及省教委、省电大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投资182万元购置了一处占地10亩的小学旧址。而后四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教学楼、职工住宅楼和学生宿舍楼相继拔地而起,校园里种上绿植、修起步道,最终建成了一座被国家教委专家称赞为“花园式学校”的校园,彻底结束了商洛电大“居无定所”的困境。
  硬件跟上了,软件建设也同步推进。我们精心选拔,调入各学科所需的优秀教师;合理设置招生办、教务处、总务处等职能处室,让学校运转更高效;还在各县及相关学校建立了10多个电大工作站,拓宽办学覆盖面。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严谨规范的规章制度,争取到普通专科班以及委托培养的招生资格。在教学改革领域,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推行了“音像引导课”“章节辅导课”,针对师范生开展普通话、“三笔字”以及体音美基本功训练等举措。正是凭借着这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努力,商洛电大逐渐凝聚起一支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教职工队伍,培育出良好的教风、学风与考风,商洛电大在全省电大系统的影响力日渐提升。
  随着办学条件改善与教学质量提升,商洛电大的办学品类不断丰富,普通专科、成人大专、成人中专以及注册视听生等类别日益丰富多样。专业设置包括师范类、经济类、党政管理类、医疗类、电子类等36个方向。每年的招生报名人数远超招生计划数量,全地区电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4500多人。由于学校全面提升了教育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过硬,各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受到各县、各行业的竞相录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诸如“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职称考试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也日渐增多,商洛电大真正成了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1999年10月,商洛电大隆重举办了建校二十周年校庆活动。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和商洛地委书记、专员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均应邀出席。学校还编辑出版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校志》,记录下这二十载电大的峥嵘岁月。
  那些年里,我曾多次前往其他地市的电大分校参观学习,还奔赴上海、广州、昆明、大连、深圳、井冈山等地参加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更有幸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二十周年校庆活动,受到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接见并颁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为商洛电大奋斗过的“电大人”。
  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我始终关注着商洛电大的发展,现在的商洛电大,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愈发完备,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在校学生数量更是屡创新高。2009年,商洛电大举办建校三十周年书法展览之际,我曾提笔赋诗抒怀:“风雨兼程三十春,艰苦创业电大人。硕果累累专本研,数万学子登昆仑。恰是人生而立岁,大鹏展翅九重云。商山翘首丹水唱,远程教育沐朝晖。”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校发展的欣慰与期许。
  从邓小平同志提议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到如今转型升级的“开放大学”,商洛电大的变迁,亦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电大教育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