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山里点亮一盏灯
文章字数:2391
漭漭秦岭南麓,镇安以西百余里,木王山如一道苍劲的屏障横亘其间,守望着一望无垠的大片原始森林。因高寒偏远、山大沟深,这里素有“山城西伯利亚”之称:稀疏的民居散落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沟壑间,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一趟晃晃悠悠的通村班车,载着山民对“出山圆梦”的全部向往。而栗扎小学——这所不起眼的乡村教学点,便在这山坳里深深扎了根。
诗人眼中的风景与远方、村民眼中的贫穷与荒凉之木王山,用三十余载时光,淬炼出一位躬耕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栗扎小学校长马杰。
以校为家
1994年秋,20出头的马杰背着简单的行囊,从老家步行30公里,踏进了栗扎小学校园。
生于当地乡镇附近的马杰,虽已饱尝农村清苦生活的滋味,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他的认知:校舍破败,办公条件简陋得连一张平整的备课桌都难找;他接手的五年级,20多个孩子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裤,学费十有八九欠着。到了冬季,这里就冰雪封山封路,与世隔绝。多少个漆黑寒冷的夜晚,呼啸的松涛声让人胆战心惊,屋里冷得如冰窖般,孤独让人痛彻心扉,他多次动了离开这里的念头。但孩子们那纯真的眼眸留住了他。那是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是对“好好读书”的期盼,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意和热爱,是这个世界最纯朴圣洁的童心。马杰暗下决心:“我要留下来,用知识的光,刺破贫困的代际循环,让这些娃能走出大山,以此来回馈我的家乡。”
那两年,马杰既是班主任,又包揽了除数学外的所有课程。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挨家挨户家访——不是催学费,而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困境,帮家长算“读书的账”。终于,两年后小学毕业时,这个班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会考各科成绩还冲到了全镇前列。
这一留,便是31年。从青涩青年到鬓角染霜,马杰把家安在了学校,把学校当成了家,他也成了这所学校的当家人。期间也有上级领导和同学看到他的不易,要给换个好的地方,可他都是婉言谢绝。
学校条件艰苦,请不到炊事员。老师和孩子们吃不上饭可是个大问题。马杰只好给妻子做工作让她来做饭,学校也成了马杰真正的家。哪个老师请假了,马杰妻子就成了义务老师;哪个学生生病了,她就成了陪护人;假期留守儿童亲人不来接娃,她就把孩子留在自己家照顾。她拿着全镇炊事员中最低的工资,却干着学校最累的活。多少次,妻子哭诉着:别人跟着校长可能是享福,我却成了学校留守儿童的免费保姆。马杰只能温言宽慰妻子:谁要你是我这个穷校长的妻子,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我们不照顾谁照顾?课没人上,总不能把孩子耽误了吧?
以爱为灯
马杰常说:“充满爱的教育才会熠熠生辉。”1997年,他班里来了个特殊的孩子——小强。因家庭变故,小强寄住在亲戚家,缺少关爱,成了班里的“刺头”:上课捣乱、不写作业,浑身总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倔强。
马杰没放弃。他让爱人把小强的破衣洗净缝补,亲手给孩子洗头理发,看着小强从“灰头土脸”变得清爽;他自掏腰包买课本、铅笔,课后陪着小强补功课,帮小强把落下的知识一点点“捡”回来;课余时间,他和小强在山间散步,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聊山外的城市,聊“好好读书就能自己选日子过。”
几个月后,小强渐渐变了,上课坐得住了,也愿意跟同学说话了。可马杰的放心没持续多久——一天晚自习后,小强因饿极了偷拿小卖部的东西,被店主扣住。
马杰赶到时,看到小强低着头,浑身发抖。听到“老师来了”,小强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您打我骂我吧!”马杰蹲下身,轻轻擦掉他的眼泪,声音发涩:“是老师的错,没照看好你,让你饿肚子了。”
那天起,马杰索性让小强跟自己同吃同住:早上一起去操场晨读,晚上一起在办公室备课、写作业,周末带他去山里捡栗子、挖野菜。直到小学毕业,小强再也没添过乱,每门功课都及格了。
后来,小强虽没继续上学,却凭着一股韧劲学了门手艺,如今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安稳。每次回村,他总会先去学校看马杰,他说:“没马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甘当人梯
2010年,马杰被任命为栗扎小学校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他最先愁的,是“老师留不住”的问题——因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像走马灯似的换,年年都是新面孔,教学质量难以稳定。“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心态;留不住人,就先教会人。”这是马杰对新教师常说的话。每来一位年轻教师,他都当成“自家孩子”带:从备课怎么抓重点、讲课怎么调语气,到改作业怎么写批注、课后辅导怎么找方法,他手把手示范,一节节听“试讲课”,一点点提建议。
2018年,一位特岗教师来到栗扎小学,起初因不适应山里的生活,几次想打退堂鼓。马杰看在眼里,白天陪他磨课,晚上跟他聊自己的经历:“我刚来的时候,比你还慌,可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就舍不得走了。”三年后,这位教师不仅能独当一面,还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入县城小学,如今已是省级教学能手。
“只要年轻人愿意来,我就愿意教。”马杰说,看着年轻教师成长,就像看到学校的“薪火”传了下去。
汇聚微光
2015年,马杰获评“马云乡村教师奖”。这份荣誉,没让他停下脚步,反而让他多了个身份——“山里娃的求助者”。他知道,单靠学校的力量不够,得让更多人看见栗扎小学的孩子。
马杰通过媒体牵线、朋友帮忙,一点点搭建起公益桥梁:“西部爱心公益社”来了,建起第一个爱心图书室;“同心三秦行公益中心”的郭军女士来了,从2018年起年年组织捐助,从未间断;西安的孙青、马云慧女士,和平中医医院的李娟院长、刘银平医生来了,10多名贫困生、留守儿童有了一对一资助。
2024年秋天,在马杰的奔走下,木王镇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都收到了装满文具和图书的爱心大礼包;12名困境学生,每人拿到2000元资助。这些年,经他手争取的公益支持,累计已超30万元。
马杰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小,但能把外面的爱引进来,就够了。”
如今,马杰已过知天命之年。木王山的风,吹皱了他的眼角,染白了他的鬓角,却没吹淡他对乡村教育的执念。31年扎根,他像一棵老槐树,把根深深扎在栗扎小学的土壤里,为山里娃遮风挡雨;他更像一盏灯,用自己的坚守,点亮了无数山里娃的求学路。
诗人眼中的风景与远方、村民眼中的贫穷与荒凉之木王山,用三十余载时光,淬炼出一位躬耕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栗扎小学校长马杰。
以校为家
1994年秋,20出头的马杰背着简单的行囊,从老家步行30公里,踏进了栗扎小学校园。
生于当地乡镇附近的马杰,虽已饱尝农村清苦生活的滋味,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他的认知:校舍破败,办公条件简陋得连一张平整的备课桌都难找;他接手的五年级,20多个孩子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裤,学费十有八九欠着。到了冬季,这里就冰雪封山封路,与世隔绝。多少个漆黑寒冷的夜晚,呼啸的松涛声让人胆战心惊,屋里冷得如冰窖般,孤独让人痛彻心扉,他多次动了离开这里的念头。但孩子们那纯真的眼眸留住了他。那是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是对“好好读书”的期盼,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意和热爱,是这个世界最纯朴圣洁的童心。马杰暗下决心:“我要留下来,用知识的光,刺破贫困的代际循环,让这些娃能走出大山,以此来回馈我的家乡。”
那两年,马杰既是班主任,又包揽了除数学外的所有课程。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挨家挨户家访——不是催学费,而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困境,帮家长算“读书的账”。终于,两年后小学毕业时,这个班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会考各科成绩还冲到了全镇前列。
这一留,便是31年。从青涩青年到鬓角染霜,马杰把家安在了学校,把学校当成了家,他也成了这所学校的当家人。期间也有上级领导和同学看到他的不易,要给换个好的地方,可他都是婉言谢绝。
学校条件艰苦,请不到炊事员。老师和孩子们吃不上饭可是个大问题。马杰只好给妻子做工作让她来做饭,学校也成了马杰真正的家。哪个老师请假了,马杰妻子就成了义务老师;哪个学生生病了,她就成了陪护人;假期留守儿童亲人不来接娃,她就把孩子留在自己家照顾。她拿着全镇炊事员中最低的工资,却干着学校最累的活。多少次,妻子哭诉着:别人跟着校长可能是享福,我却成了学校留守儿童的免费保姆。马杰只能温言宽慰妻子:谁要你是我这个穷校长的妻子,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我们不照顾谁照顾?课没人上,总不能把孩子耽误了吧?
以爱为灯
马杰常说:“充满爱的教育才会熠熠生辉。”1997年,他班里来了个特殊的孩子——小强。因家庭变故,小强寄住在亲戚家,缺少关爱,成了班里的“刺头”:上课捣乱、不写作业,浑身总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倔强。
马杰没放弃。他让爱人把小强的破衣洗净缝补,亲手给孩子洗头理发,看着小强从“灰头土脸”变得清爽;他自掏腰包买课本、铅笔,课后陪着小强补功课,帮小强把落下的知识一点点“捡”回来;课余时间,他和小强在山间散步,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聊山外的城市,聊“好好读书就能自己选日子过。”
几个月后,小强渐渐变了,上课坐得住了,也愿意跟同学说话了。可马杰的放心没持续多久——一天晚自习后,小强因饿极了偷拿小卖部的东西,被店主扣住。
马杰赶到时,看到小强低着头,浑身发抖。听到“老师来了”,小强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您打我骂我吧!”马杰蹲下身,轻轻擦掉他的眼泪,声音发涩:“是老师的错,没照看好你,让你饿肚子了。”
那天起,马杰索性让小强跟自己同吃同住:早上一起去操场晨读,晚上一起在办公室备课、写作业,周末带他去山里捡栗子、挖野菜。直到小学毕业,小强再也没添过乱,每门功课都及格了。
后来,小强虽没继续上学,却凭着一股韧劲学了门手艺,如今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安稳。每次回村,他总会先去学校看马杰,他说:“没马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甘当人梯
2010年,马杰被任命为栗扎小学校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他最先愁的,是“老师留不住”的问题——因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像走马灯似的换,年年都是新面孔,教学质量难以稳定。“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心态;留不住人,就先教会人。”这是马杰对新教师常说的话。每来一位年轻教师,他都当成“自家孩子”带:从备课怎么抓重点、讲课怎么调语气,到改作业怎么写批注、课后辅导怎么找方法,他手把手示范,一节节听“试讲课”,一点点提建议。
2018年,一位特岗教师来到栗扎小学,起初因不适应山里的生活,几次想打退堂鼓。马杰看在眼里,白天陪他磨课,晚上跟他聊自己的经历:“我刚来的时候,比你还慌,可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就舍不得走了。”三年后,这位教师不仅能独当一面,还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入县城小学,如今已是省级教学能手。
“只要年轻人愿意来,我就愿意教。”马杰说,看着年轻教师成长,就像看到学校的“薪火”传了下去。
汇聚微光
2015年,马杰获评“马云乡村教师奖”。这份荣誉,没让他停下脚步,反而让他多了个身份——“山里娃的求助者”。他知道,单靠学校的力量不够,得让更多人看见栗扎小学的孩子。
马杰通过媒体牵线、朋友帮忙,一点点搭建起公益桥梁:“西部爱心公益社”来了,建起第一个爱心图书室;“同心三秦行公益中心”的郭军女士来了,从2018年起年年组织捐助,从未间断;西安的孙青、马云慧女士,和平中医医院的李娟院长、刘银平医生来了,10多名贫困生、留守儿童有了一对一资助。
2024年秋天,在马杰的奔走下,木王镇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都收到了装满文具和图书的爱心大礼包;12名困境学生,每人拿到2000元资助。这些年,经他手争取的公益支持,累计已超30万元。
马杰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小,但能把外面的爱引进来,就够了。”
如今,马杰已过知天命之年。木王山的风,吹皱了他的眼角,染白了他的鬓角,却没吹淡他对乡村教育的执念。31年扎根,他像一棵老槐树,把根深深扎在栗扎小学的土壤里,为山里娃遮风挡雨;他更像一盏灯,用自己的坚守,点亮了无数山里娃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