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山货电商达人到“头雁”导师
文章字数:2303

9月11日,一份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聘书,送到了商州区齐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芳齐手中,他正式被聘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产业导师。“头雁”,就是领头人,在乡村振兴中要带动其他人一起发展、一起致富。
这位深耕商洛电商领域的新农人,从卖山货的电商达人,成长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头雁”导师,背后是他10年来,对“山里好货”的珍惜以及带领乡亲致富、帮助家乡发展的热心。
返乡探路:山货触网
9月13日,商州区齐飞贸易有限公司直播间,53岁的袁芳齐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大家好!我是‘陕南核桃哥’。瞧这核桃,老树结的,纹路深、果仁饱,实实在在的山里好货……”他手捧核桃,指尖还沾着果仁碎屑,言语间满是热爱和自信。
闲下来,他与记者聊起了一路走来的不易和收获。
2015年,彼时的袁芳齐还在宝鸡一家事业单位负责网络工作。节假日,回到老家——商州区金陵寺镇,他总能看见农户院里堆着的核桃、罐里装的蜂蜜……这些藏在深山的优质特产,因为没销路,只能在角落里积灰,乡亲愁得直叹气。
“天天跟网络打交道,网上能卖衣服、家电,为啥不能卖咱山里的好东西?”看着乡亲的愁容,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说干就干,他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当年秋天,他报名参加商州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培训,笔记本上记满了平台运营、物流对接的知识点。2016年,他注册了商洛市商州区齐飞农产品贸易公司。“那时候劲头大,铺盖搬到了公司,白天跑到山里向农户收山货,晚上对着电脑学运营,常常忙到后半夜。”袁芳齐说。
初做电商,袁芳齐摸着石头过河,在各大电商平台试水,而“收好货”是他始终坚守的底线。为了找到最地道、最优质的山货,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商洛的深山沟。
杨斜镇那户留守老人让袁芳齐印象深刻。老人住在山顶,车到村口就没了水泥路,他只能背着空背篓往山上爬。碎石路硌得脚生疼,杂草没过脚踝,裤脚沾满泥点,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到门口,只为收上老人家里滞销的那几罐土蜂蜜。在牧护关镇收核桃时,艰辛又多了几分:通往农户家的路窄得仅容一人通过,山风刮得人站不稳,他扛着装满核桃的麻袋,腰杆绷得笔直,眼睛死死盯着脚下的路,连呼吸都不敢太急——他知道,那袋核桃是农户大半年的收入,丢不得。
印象里,还有一次进山收核桃,忙到下午两点还没顾上吃饭。一位老人看在眼里,颤巍巍从灶房端来一碗热乎的玉米糊汤,又转身从灶台上拿起一个大搪瓷碗,里面有两个煮鸡蛋,往他手里塞:“娃,快吃!这是咱山里招待贵客的规矩!”
袁芳齐捧着温热的搪瓷碗,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
“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再难也要把山货卖好,不能辜负老人这份心意。”袁芳齐说。
深耕电商:叫响品牌
正是这份“不辜负”的初心,让袁芳齐把“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实本分”刻进骨子里。
收山货时,他自己把关:土蜂蜜要尝甜度、看稠度,确认是农户自家养蜂采的无添加蜜才收;核桃要逐个剥壳查果仁,外壳有裂痕、仁儿不饱满的绝不装车。给买家介绍产品时,他也从不掺虚:“咱这核桃是山里老树结的,个头不算特别大,但嚼着香。”
这份实在劲儿慢慢攒下好口碑,回头客越来越多,电商生意也越做越稳。
2023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核桃单品最火的时候,一天就能卖3万多元。为了让山货“上得了台面”,他盯着建标准化分拣车间,蹲在分拣台前手把手教工人挑核桃,并不时叮嘱:“外壳有裂痕的不要,果仁饱满度不够八成的剔除,咱得让买家收到的每一颗都是好货。”
包装设计上,他特意找设计师印上商洛的山景图。“买家一看包装,就知道是咱山里的正宗特产。”袁芳齐说,调整后,公司日均销售额稳在3000元以上,月均超10万元,“中国核桃之都”的名头,也随着包裹寄到了全国各地。
“头雁”领航:联农带农
2024年,袁芳齐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他以学员身份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一个月里,他系统学习农业政策、品牌建设、电商运营知识,还跟着老师实地考察、研讨案例,不仅自己的经营思路拓宽了,更想着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村创业者。
结业后,凭借扎实的实战经验,他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为“头雁”项目产业导师,加入学校“321+N”培育模式中的“双导师”团队,为学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帮扶。
“大家看,直播时镜头要贴着核桃转,这样纹路看得清,买家才放心;介绍的时候别讲虚的,就说这是咱山里老树结的核桃,剥着不费劲,吃着香……”2024年11月的“头雁”学员见面会上,袁芳齐没拿演讲稿,手里攥着一颗核桃,对着300名学员演示拍摄技巧。
除了授课,他还帮学员做产业诊断、对接市场资源,把自己的“致富经”变成大家的“共富经”。
“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富。”成为“头雁”导师后,袁芳齐更看重“联农带农”。他的公司建起了标准直播间、农产品展厅和分拣包装车间,直接创造30多个就业岗位,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他还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资源,计划引入核桃深加工技术,开发核桃油、核桃乳等产品,让产业链更长、农户收入更多。
如今,袁芳齐的工作重心又多了一块——培养农村创业人才。他建了“头雁”学员交流群,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学员问“直播话术咋改”“物流咋降成本”,他都秒回。每个月,他还会组织学员去产业基地实训,指着分拣线讲流程,拿着样品教选品。最近,他又在琢磨成立农产品电商产业联盟。
“把周边的电商拧成一股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让更多的山货能卖出好价钱。”袁芳齐说。
“我就是个山里娃,能帮乡亲们把山货卖出去、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袁芳齐说,他的目标不只是自己当好“头雁”,更要带着一批学员成长起来,形成“雁阵齐飞”的局面。
从一个人背着背篓收山货,到一群人跟着他做电商,袁芳齐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中人才赋能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