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蓝天”
本报记者 南 玺 通讯员 彭小燕
文章字数:1433
  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柞水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优势,以指导创建“红领巾法学院”为抓手,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汇聚社会合力,积极开展帮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体系。
  柞水县人民法院始终秉持和谐、柔性、修复性的审判理念,不断强化审判职能作用。一方面,组建专业的未成年人审判团队,开通“绿色诉讼通道”,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简化办理程序,并依据实际情况为当事人缓收、减收或免收诉讼费用,切实减轻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诉讼负担。另一方面,在提升案件办理效率的同时,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妥善化解纠纷,全力避免矛盾升级。
  法院严格遵循“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创新运用一系列契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制度,包括寓教于审、圆桌审判、社会调查、犯罪记录封存、心理疏导、合适成年人到场、回访帮教等,以温情与专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近五年来,该院共审结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1件,涉及19人,均依法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最大限度降低犯罪记录对未成年人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
  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过程中,柞水县人民法院积极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为辖区内各中小学精心选配13名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同时配备1名专业心理疏导师协助法官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通过多方协作,持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机制。此外,法院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家庭,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传递司法温暖。
  2025年开学季,柞水县人民法院积极开展普法系列活动,为学生们系好“法治纽扣”。凤镇法庭、红岩寺法庭、下梁法庭、曹坪法庭等法庭干警主动联合辖区学校,先后组织“红领巾法学院”“法院开放日”“送法进校园”等活动16场次。聚焦校园暴力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诈骗防范等热点司法问题,创新形成职能互补、协同发力的校园法治教育新模式,让法治意识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
  活动期间,法院开展“法院开放日”主题活动,特别邀请城区一中师生走进法院。在立案大厅(诉讼服务中心),干警带领师生参观了自助立案终端、诉讼服务窗口等区域,现场演示自助立案、案件查询等操作流程,介绍法院为群众提供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在刑事审判庭,师生了解了科技法庭建设以及各审判区域的功能作用,并参观羁押室,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在执行指挥中心,法官兰国华结合典型案例,向学生们讲解诚实守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失信被执行人可能面临的各种惩戒措施。同学们从课堂走进法庭,从书本走向实践,真正实现了法治教育的“零距离”。
  在未成年人眼中,法官不仅是裁判者,更是值得信赖的守护者。下梁法庭庭长汪波在审理一起因父母激烈冲突导致12岁少年产生厌学、自闭情绪的抚养权案件时,敏锐察觉到孩子内心的恐惧。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呈现了孩子心中“破碎的家园”意象,深深触动了只顾争夺抚养权的父母。下梁法庭随即组织“亲子修复工作坊”,引导父母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并安排定期心理回访。这种“心理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的模式,有效阻断了家庭矛盾代际传递的风险,为“孝义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柞水县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以扎实行动为万千孩子托起稳稳的幸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