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点滴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本报记者 方 方
文章字数:2357
  “虽然我年龄大了,但还是得不断学习。你看,这是我刚拿到的书,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9月17日,记者在洛南县公安局景村派出所见到冀喜良时,他正一边阅读《派出所教导员工作手册》,一边认真做着笔记。在景村派出所,提到教导员冀喜良,同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个总是面带微笑接待群众、伏案研究卷宗到深夜的身影。从警29年,50岁的冀喜良先后在基层派出所、治安大队、洛南县公安局信访办等多个岗位工作,用真情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公安民警为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
  1996年,冀喜良从陕西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同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担任洛南县公安局陈耳、黄龙、石门派出所民警,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警长、中队长、内勤,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基层基础中队负责人,县公安局信访办负责人,2022年6月任洛南县公安局景村派出所教导员。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人民警察,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冀喜良回忆道。小时候,他常常看到父亲深夜接到任务后毫不犹豫冲出家门,也目睹过父亲为侦破案件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地坚守。群众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耐心倾听、尽力相助。这些点滴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种子,也让他立志成为像父亲那样值得群众信赖的好警察。
  担任社区民警期间,冀喜良秉持“多走一步路,就和群众近一些;多说一句话,就与群众亲一些”的服务理念,经常深入辖区居民家中走访,绘制居民居住方位图,熟悉人口基本情况并录入电脑实现信息化管理。2009年,针对辖区县医院案件多发的情况,他主动汇报并会同派出所领导多次与院方协商,创建了全市首家医院警务室,指导完善“三防”设施,有效减少了案件发生。2015年4月,面对洛南县城区摩托车盗窃案件多发的实际,冀喜良利用曾担任社区民警的优势,收集相关案发视频资料,发动信息员查找线索。经过周密布控,他与同事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破获城区系列摩托车盗窃案件数十起,追回被盗摩托车20多辆,为群众挽回损失,受到一致好评。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这是冀喜良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从警生涯的真实写照。2018年,冀喜良被调整到洛南县公安局信访办工作。公安信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窗口。“说实话,刚接到通知时我心里也没底。”冀喜良坦言,虽然从警多年,但信访工作对他而言仍是相对陌生的领域。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没有丝毫畏难和退缩。自此,《信访工作条例》《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成为他床头的必备读物,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他努力全面掌握相关法律程序及法律知识在公安信访中的应用,迅速实现了职务和业务上的转变与跨越。在冀喜良的推动下,洛南县公安局健全了信访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在全局建立基层所队信访联络员制度,建成规范化的信访接待室、候访室、远程接访室,并建立了来访登记、案件审理、风险评估等15项工作机制。
  2020年8月13日,群众梁某及亲属将一面绣有“心系百姓献真情 为民办事好警察”的锦旗送至洛南县公安局。原来,2018年10月,梁某的丈夫被人伤害致死,嫌疑人随后畏罪自杀,导致梁某家庭陷入困境。2019年3月,梁某到县公安局信访办请求救助。获悉情况后,冀喜良立即向领导汇报。县局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经多方协调研判,认定其符合救助政策,遂积极申报困难救助和司法救助。2020年3月,经洛南县信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给予梁某一次性困难救助5万元。后经冀喜良积极协调,又通过司法救助渠道为梁某申请到2万元救助金。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后,梁某对公安机关切实解决其困难表示感谢。“这个案子当年县上和局里特别重视,几年里我也一直在跟进,最后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我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冀喜良说。
  “无论大案小案,在群众眼里都是天大的事,在民警心里都该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群众的事真正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去办,才能不负这身警服,不负人民的信任。”冀喜良表示,信访工作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温暖人心的工作。他经常教导年轻民警:“每个来访群众都是带着期盼来的,我们要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解决他们百分之一的困难。”
  冀喜良为洛南县公安局信访办注入了新的活力。洛南县公安局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信访维稳先进集体、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县公安局信访办凭借优质服务和卓越成效,被评为“全市人民满意服务窗口”,并于2021年2月被省信联办评为“2020年度全省人民满意信访窗口”。
  2022年6月中旬,景村派出所开展入村到户走访。冀喜良一行在景村镇张村与村干部交谈摸排时,得知该村有一名22岁的青年张某,患有智力障碍且身有残疾,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仅靠70多岁的奶奶照顾。因行动不便,张某一直未办理身份证。了解情况后,冀喜良利用午休时间带队上门服务。面对通村道路维修、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他与同事顶着烈日徒步赶到张家。由于张某不停摇头晃脑,人像采集异常困难,冀喜良耐心引导家属配合,最终成功采集合格人像。张某的奶奶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你们真是好人,好警察!”
  如今,冀喜良已在景村派出所工作3年多。平日他与所长何坤轮流值班,一周一轮换,带领12名民辅警守护辖区25个村(社区)42134名群众的平安。“冀教导员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连轴转,多次在岗位上病倒,我们强行让他住院休息。他责任感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何坤这样评价冀喜良。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冀喜良岗位几经变化,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孜孜追求。同事们都称他为“老黄牛”,因为他总是最早到办公室,最晚离开,抢最重的担子挑,捡最硬的骨头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冀喜良用29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新时代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搭建起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在平凡的岗位上时刻践行着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