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商洛
文章字数:2617
本报记者 党率航
社区公告栏里“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和文明倡议格外醒目;公园广场上志愿者清理杂物的身影暖意十足;居民小区里老人拎着菜篮进单元门,总有邻里上前搭把手……行走在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文明新风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绘出满是温情的文明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商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商洛优良民风,深入开展“礼、孝、俭、勤、信”移风易俗新民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持续优化社会风气,全市人民群众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这场覆盖城乡的“文明革新”,让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旧俗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敬老爱幼、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文明新风正以浸润人心的力量,勾勒出一幅“旧俗退场、新风盈野”的时代画卷。
理论铸魂 筑牢思想道德基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非常好,多缴多补、多缴多得。近期集中缴费期就要截止了,大家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缴费……”8月下旬,在丹凤县商镇老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红来到村民常锁子家中,笑着讲解国家的新政策。
这种不设讲台的“家常交流”,正是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日常。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民生实事“三维联动”,让文明实践从“听得见”变成村民身边“摸得着”的实在事。
近年来,商洛市构建“理论专家+基层骨干+乡土人才”多元宣讲矩阵,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通过组建各级各类宣讲队伍、文艺队伍,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农村,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丰富内涵讲清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柞水县小岭镇,理论宣讲团将理论宣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结合,开展“乡村院落汇”巡演活动。
在镇安县永乐街道,志愿者积极宣传《文明有礼二十八条》,公共礼仪、文明交通、邻里和谐等一条条具体准则转化为群众易懂易记的行动指南。
在山阳县,“丰阳新声”宣讲团采用“说、唱、讲、演”融合形式,让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深入人心。一年来,宣讲团开展线下宣讲超620场,受众5.2万多人次,场均覆盖84人。这种创新做法获得陕西省省级优秀创新案例、市级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精神动力,成为商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杆样本。
近年来,商洛市各级理论宣讲队伍通过多样化的宣讲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结合案例分析、文艺表演等,把移风易俗的意义、内容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清晰地传达给广大群众。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事,不断增强群众移风易俗、除旧树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让商洛大地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治理破题 激活乡村文明新动能
“2积分兑换一瓶洗洁精,7积分兑换一套扫把组合,根据村民做好事的积分情况,可兑换各类生活物品。”9月15日,走进洛南县城关街道罗坡村,道德长廊上挂满了美丽的牵牛花,长廊旁的“爱心超市”里,村民正在使用积分兑换洗洁精、香皂等物品。
“在陋习治理中,村‘两委’组织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考评制度,逐户建立文明档案。村里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表彰,村民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实物,形成了‘正向激励+反向约束’闭环管理。”罗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郑莉说,“各类文明行为和加分明细定期向村民公示,带动越来越多村民从看热闹变成主动干。”
在商州区刘湾街道紫荆村,镇上以典型引领为切入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
在商南县,各村(社区)“道德银行”以户为单位开户,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细化量化,通过“申报、审核、评议、存取”流程,定期评议公示,对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减分警示;探索“道德银行+”模式,在表彰激励、村级干部队伍培养、产业贷款等方面强化结果运用。
近年来,商洛市充分汲取“千万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村民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转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以精神文明为“千万工程”赋能、为乡村振兴助力,实施“礼、孝、勤、俭、信”新民风,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策划“文明实践看商洛”“六在我家”等活动载体,实施“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及“镇(街道)书记说唱移风易俗”等特色活动,积极开展“家风村规里的文明商洛”系列活动,不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续有效激活乡村文明新动能。
文化塑形 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5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式婚礼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举行。新郎身着长衫马褂,用八抬花轿迎娶新娘,唢呐声和抬轿号子交织成热闹的乡音。这场婚礼不摆流水席、不收高价礼金,吸引了数百名村民围观。
前来围观的群众刘顺祥说:“现在这种新式婚礼既传承文化又减轻负担,年轻人就该这么办!”
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悄然兴起。针对这种现象,商洛市制定多项有力举措,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
在山阳县城关街道高家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张丹谈起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连连点赞:“这个月家里面办喜事只邀请了直系亲戚,花销不到1500元。现在提倡移风易俗,遏制人情消费泛滥,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
在商洛,不仅有喜事简办这种“微观切口”,也有移风易俗“宏观阵地”——“文明礼堂”。
走进洛南县永丰街道永丰社区,朴素典雅的“文明礼堂”引人注目。永丰社区党支部书记焦明儒说:“2024年秋,社区聚焦农村移风易俗改革,投入180万元建成了综合性‘文明礼堂’,配备各类烹饪设备和餐桌椅,平均每月承办各类喜事超3场次,群众开支较之前降低7成以上。”
在商南县过风楼镇,“文明礼堂”年均承办红白喜事超百场次,平均每次为群众节约3000元,切实减轻了人情支出负担,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商洛各地还把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指标,既为群众“减负”又为文明“加码”,不仅破解了人情往来的“甜蜜负担”,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商洛经验”。
商洛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移风易俗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洛将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聚力提升人民群众精神风貌,让文明乡风劲吹、良好家风传承、淳朴民风焕彩,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效。
社区公告栏里“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和文明倡议格外醒目;公园广场上志愿者清理杂物的身影暖意十足;居民小区里老人拎着菜篮进单元门,总有邻里上前搭把手……行走在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文明新风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绘出满是温情的文明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商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商洛优良民风,深入开展“礼、孝、俭、勤、信”移风易俗新民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持续优化社会风气,全市人民群众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这场覆盖城乡的“文明革新”,让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旧俗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敬老爱幼、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文明新风正以浸润人心的力量,勾勒出一幅“旧俗退场、新风盈野”的时代画卷。
理论铸魂 筑牢思想道德基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非常好,多缴多补、多缴多得。近期集中缴费期就要截止了,大家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缴费……”8月下旬,在丹凤县商镇老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红来到村民常锁子家中,笑着讲解国家的新政策。
这种不设讲台的“家常交流”,正是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日常。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民生实事“三维联动”,让文明实践从“听得见”变成村民身边“摸得着”的实在事。
近年来,商洛市构建“理论专家+基层骨干+乡土人才”多元宣讲矩阵,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通过组建各级各类宣讲队伍、文艺队伍,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农村,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丰富内涵讲清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柞水县小岭镇,理论宣讲团将理论宣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结合,开展“乡村院落汇”巡演活动。
在镇安县永乐街道,志愿者积极宣传《文明有礼二十八条》,公共礼仪、文明交通、邻里和谐等一条条具体准则转化为群众易懂易记的行动指南。
在山阳县,“丰阳新声”宣讲团采用“说、唱、讲、演”融合形式,让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深入人心。一年来,宣讲团开展线下宣讲超620场,受众5.2万多人次,场均覆盖84人。这种创新做法获得陕西省省级优秀创新案例、市级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精神动力,成为商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杆样本。
近年来,商洛市各级理论宣讲队伍通过多样化的宣讲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结合案例分析、文艺表演等,把移风易俗的意义、内容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清晰地传达给广大群众。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事,不断增强群众移风易俗、除旧树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让商洛大地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治理破题 激活乡村文明新动能
“2积分兑换一瓶洗洁精,7积分兑换一套扫把组合,根据村民做好事的积分情况,可兑换各类生活物品。”9月15日,走进洛南县城关街道罗坡村,道德长廊上挂满了美丽的牵牛花,长廊旁的“爱心超市”里,村民正在使用积分兑换洗洁精、香皂等物品。
“在陋习治理中,村‘两委’组织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考评制度,逐户建立文明档案。村里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表彰,村民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实物,形成了‘正向激励+反向约束’闭环管理。”罗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郑莉说,“各类文明行为和加分明细定期向村民公示,带动越来越多村民从看热闹变成主动干。”
在商州区刘湾街道紫荆村,镇上以典型引领为切入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
在商南县,各村(社区)“道德银行”以户为单位开户,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细化量化,通过“申报、审核、评议、存取”流程,定期评议公示,对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减分警示;探索“道德银行+”模式,在表彰激励、村级干部队伍培养、产业贷款等方面强化结果运用。
近年来,商洛市充分汲取“千万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村民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转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以精神文明为“千万工程”赋能、为乡村振兴助力,实施“礼、孝、勤、俭、信”新民风,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策划“文明实践看商洛”“六在我家”等活动载体,实施“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及“镇(街道)书记说唱移风易俗”等特色活动,积极开展“家风村规里的文明商洛”系列活动,不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续有效激活乡村文明新动能。
文化塑形 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5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式婚礼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举行。新郎身着长衫马褂,用八抬花轿迎娶新娘,唢呐声和抬轿号子交织成热闹的乡音。这场婚礼不摆流水席、不收高价礼金,吸引了数百名村民围观。
前来围观的群众刘顺祥说:“现在这种新式婚礼既传承文化又减轻负担,年轻人就该这么办!”
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悄然兴起。针对这种现象,商洛市制定多项有力举措,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
在山阳县城关街道高家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张丹谈起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连连点赞:“这个月家里面办喜事只邀请了直系亲戚,花销不到1500元。现在提倡移风易俗,遏制人情消费泛滥,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
在商洛,不仅有喜事简办这种“微观切口”,也有移风易俗“宏观阵地”——“文明礼堂”。
走进洛南县永丰街道永丰社区,朴素典雅的“文明礼堂”引人注目。永丰社区党支部书记焦明儒说:“2024年秋,社区聚焦农村移风易俗改革,投入180万元建成了综合性‘文明礼堂’,配备各类烹饪设备和餐桌椅,平均每月承办各类喜事超3场次,群众开支较之前降低7成以上。”
在商南县过风楼镇,“文明礼堂”年均承办红白喜事超百场次,平均每次为群众节约3000元,切实减轻了人情支出负担,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商洛各地还把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指标,既为群众“减负”又为文明“加码”,不仅破解了人情往来的“甜蜜负担”,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商洛经验”。
商洛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移风易俗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洛将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聚力提升人民群众精神风貌,让文明乡风劲吹、良好家风传承、淳朴民风焕彩,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