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协商“小切口” 撬动基层治理大提升
文章字数:1956
雨后初晴,山阳县板岩镇安门口村北坡组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蜿蜒向前,道路两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不远处的诚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眼前这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曾遭受特大洪水的严重侵袭。
更令人赞叹的是,北坡组这条1.61公里的产业路、焕然一新的村办公室、议事亭以及3家村级集体经济企业的复工复产,每一个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都凝聚着村民议事会上一次次民主协商的智慧结晶。从灾后重建规划到项目实施,村民的意见建议贯穿始终,真正实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试点先行,议事协商破难题
2024年7月份,板岩镇安门口村接连遭遇两场特大暴雨袭击,村庄遭受重创。道路严重损毁,3家村级集体产业也不同程度受损,村办公室、议事亭等公共服务设施陷入瘫痪,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
“重建不是政府的事,是咱们自己的家事。”在灾后首次村民议事会上,作为全国第一批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村的党支部书记任富松的一席话打开了群众的话匣子。村里立即将“灾后重建”列为重点议题,组织召开专题议事会,邀请村干部、党员代表、受灾群众、企业代表等坐在一起,共商重建大计。
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线上线下多次村民议事会,村民群策群力,自主商定了道路修复、企业复产、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等关键事项。在议事过程中,村民不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还自发组建了施工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如今,走进安门口村,可见灾后新修的水泥路贯通全村,修复一新的村办公室和议事亭焕发生机,3家村级集体经济全部恢复生产,机器轰鸣声中透露着勃勃生机,爱心理发屋也重新营业,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多元形式,丰富协商实践
同样的情况,在十里铺街道寺沟口村也在上演,环境整治曾经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借鉴安门口村经验的基础上,寺沟口村创新推出“庭院议事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参与决策。
“不是干部指挥群众干,而是大家商量着一起干。”村民围绕环境整治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形成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如今,寺沟口村新建排水渠3.7公里,新增垃圾箱56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城关街道,说事评理会成为基层协商的重要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居民说事、评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法官镇则创新推出“板凳搭拢”好商量机制,干部群众围坐一圈,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共商村务大事、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这些各具特色的议事形式,与安门口村的村民议事会、寺沟口村的庭院议事会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山阳县多层次、多样化的村级议事协商体系,让民主协商在基层落地生根。
人才支撑,专业队伍保障
根据省委社会工作部下发的《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指南》,山阳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规划,印发了《山阳县全面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工作实施方案》。全县244个村(社区)已全面建成专业化议事人才队伍,广泛吸纳“两委”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及优秀青年等各类人才3700余人,真正实现了“一村一议事团队、一域一协商特色”的全覆盖格局。他们活跃在村组巷口、田间地头,通过“板凳议事会”“庭院座谈会”“线上议事群”等形式,把协商平台搭建到群众身边,推动议事协商走向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我们从安门口和寺沟口两个试点村起步,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山阳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议事协商机制。”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董善平介绍,“如今已在全县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这支队伍不仅解决了基层协商‘谁来议’的问题,更通过机制保障和能力建设,确保了‘议得成、办得好’。”
制度创新,保障协商实效
山阳县在推进基层议事协商工作中,总结出“有事好商量”五步工作法,通过系统化、全流程的制度设计确保协商议事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广泛听事——通过村民提案、干部走访、网络平台、意见箱等渠道广泛收集议题,确保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能纳入议事范围;集中议事——采取“板凳议事”“庭院议事”“线上议事”等灵活多样形式,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充分讨论;民主商事——在议事过程中坚持民主原则,确保各方意见得到平等表达,通过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合力干事——建立议事结果交办、督办、跟踪反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形成工作合力;民主评事——由群众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和考核,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工作闭环。
据了解,自推行村级议事协商机制以来,全县通过这一机制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起,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的高位。更令人欣喜的是,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8%,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事解决、人和谐、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两个试点村起步,到全县244个村(社区)全面铺开,山阳县用实践充分证明:议事协商这个“小切口”正在撬动基层治理水平的大提升。如今,走进山阳县的任何一个村庄,都能感受到民主协商带来的新气象——村务公开透明、干群关系融洽、发展思路清晰,乡村振兴的动能更足。
更令人赞叹的是,北坡组这条1.61公里的产业路、焕然一新的村办公室、议事亭以及3家村级集体经济企业的复工复产,每一个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都凝聚着村民议事会上一次次民主协商的智慧结晶。从灾后重建规划到项目实施,村民的意见建议贯穿始终,真正实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试点先行,议事协商破难题
2024年7月份,板岩镇安门口村接连遭遇两场特大暴雨袭击,村庄遭受重创。道路严重损毁,3家村级集体产业也不同程度受损,村办公室、议事亭等公共服务设施陷入瘫痪,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
“重建不是政府的事,是咱们自己的家事。”在灾后首次村民议事会上,作为全国第一批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村的党支部书记任富松的一席话打开了群众的话匣子。村里立即将“灾后重建”列为重点议题,组织召开专题议事会,邀请村干部、党员代表、受灾群众、企业代表等坐在一起,共商重建大计。
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线上线下多次村民议事会,村民群策群力,自主商定了道路修复、企业复产、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等关键事项。在议事过程中,村民不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还自发组建了施工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如今,走进安门口村,可见灾后新修的水泥路贯通全村,修复一新的村办公室和议事亭焕发生机,3家村级集体经济全部恢复生产,机器轰鸣声中透露着勃勃生机,爱心理发屋也重新营业,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多元形式,丰富协商实践
同样的情况,在十里铺街道寺沟口村也在上演,环境整治曾经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借鉴安门口村经验的基础上,寺沟口村创新推出“庭院议事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参与决策。
“不是干部指挥群众干,而是大家商量着一起干。”村民围绕环境整治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形成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如今,寺沟口村新建排水渠3.7公里,新增垃圾箱56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城关街道,说事评理会成为基层协商的重要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居民说事、评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法官镇则创新推出“板凳搭拢”好商量机制,干部群众围坐一圈,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共商村务大事、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这些各具特色的议事形式,与安门口村的村民议事会、寺沟口村的庭院议事会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山阳县多层次、多样化的村级议事协商体系,让民主协商在基层落地生根。
人才支撑,专业队伍保障
根据省委社会工作部下发的《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指南》,山阳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规划,印发了《山阳县全面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工作实施方案》。全县244个村(社区)已全面建成专业化议事人才队伍,广泛吸纳“两委”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及优秀青年等各类人才3700余人,真正实现了“一村一议事团队、一域一协商特色”的全覆盖格局。他们活跃在村组巷口、田间地头,通过“板凳议事会”“庭院座谈会”“线上议事群”等形式,把协商平台搭建到群众身边,推动议事协商走向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我们从安门口和寺沟口两个试点村起步,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山阳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议事协商机制。”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董善平介绍,“如今已在全县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这支队伍不仅解决了基层协商‘谁来议’的问题,更通过机制保障和能力建设,确保了‘议得成、办得好’。”
制度创新,保障协商实效
山阳县在推进基层议事协商工作中,总结出“有事好商量”五步工作法,通过系统化、全流程的制度设计确保协商议事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广泛听事——通过村民提案、干部走访、网络平台、意见箱等渠道广泛收集议题,确保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能纳入议事范围;集中议事——采取“板凳议事”“庭院议事”“线上议事”等灵活多样形式,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充分讨论;民主商事——在议事过程中坚持民主原则,确保各方意见得到平等表达,通过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合力干事——建立议事结果交办、督办、跟踪反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形成工作合力;民主评事——由群众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和考核,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工作闭环。
据了解,自推行村级议事协商机制以来,全县通过这一机制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起,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的高位。更令人欣喜的是,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8%,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事解决、人和谐、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两个试点村起步,到全县244个村(社区)全面铺开,山阳县用实践充分证明:议事协商这个“小切口”正在撬动基层治理水平的大提升。如今,走进山阳县的任何一个村庄,都能感受到民主协商带来的新气象——村务公开透明、干群关系融洽、发展思路清晰,乡村振兴的动能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