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法治护航非遗文化 检察助力传承保护
文章字数:760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彦)为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力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近日,商南县人民检察院对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全面走访调查活动。
  在走访调查活动中,商南县检察院干警实地探访了丹江绒绣、商南茶叶制作技艺、商南花灯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在丹江绒绣非遗工坊,干警们被一幅幅精美的绒绣作品所震撼。“一幅丹江全景绒绣,要选300多种线,绣满80多万针,耗时整整一年。”传承人介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从山水风光到民俗风情,无不展现着本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然而,干警们也了解到,丹江绒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学徒少、技艺传承后继乏力的问题。同时,非遗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小作坊低价仿冒,损害原创价值,却因维权成本高、证据固定难,导致权益难保障。
  商南茶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是商南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干警们走进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与传承人深入交流。传承人表示,虽然商南茶叶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品牌保护和市场规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影响了商南茶叶的声誉。
  商南花灯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是当地节庆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在走访中,干警们发现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花灯制作兴趣不高,传承队伍逐渐萎缩。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商南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干警们为传承人们普及知识产权保护、非遗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他们留存创作底稿、登记作品版权,防范侵权风险。
  为形成非遗保护合力,商南县检察院与当地文旅部门、非遗工坊初步达成共识,将建立“检察+文旅+传承人”沟通机制。定期开展非遗保护法治宣传,为传承人提供法律咨询。同时,结合公益诉讼职能,推动解决非遗传承基础设施薄弱、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让法治成为非遗传承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