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南县洛源镇桃坪村以民宿产业为核心载体,深度推进生态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径。从桃坪村民宿发展看——
商洛民宿经济路怎么选
文章字数:396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洛南县洛源镇桃坪村立足秦岭腹地生态禀赋与“长寿之乡”人文资源,坚持党建引领,以民宿产业为核心载体,深度推进生态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径。截至目前,该村累计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带动户均增收2.5万元,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0万元,有效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亮点。从桃坪村民宿发展看,商洛民宿经济路怎么选?
  依托优势激活民宿经济
  桃坪村依托距西安80公里的区位优势、夏季均温17.4℃的宜人气候、优质水资源禀赋及“长寿之乡”美誉,紧扣乡村旅游发展机遇,提炼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实施框架。
  组织引领强基,激活发展动能。村“两委”推行“支部+群众”共建模式,组建“党员攻坚组”破解发展难题。聚集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三改一补”工程,完成闲置农房改造36处、厕所改造26座、硬化道路230米,铺设饮水管网1.3千米,配套旅游公厕与充电桩,实现路网、饮水双覆盖。对接上级政策,协调创业贷款8万元、补贴及中国邮政集团定向帮扶资金25万元,专项用于环境提升与民宿改造。通过组织赋能、基建支撑、资金撬动,民宿经营主体从2023年的3家增至当前的15家,带动14户村民启动筹建计划。
  自主经营主导,激发内生动力。桃坪村引导村民以自有住宅自愿发展民宿,实行“自主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采用低成本投资,每户约2万—3万元,改造主要因地制宜,68%保留传统格局优化功能,32%通过增设卫浴及适度装修提升品质。平均每户设4间客房10个床位,配置基础寝具、烧水设备及公共卫浴,精准定位大众消费,人均日收费80元含三餐,成效显著,龙御锦绣年毛收入超4万元,桃坪山庄收入超3万元,龙源山居开业两个月营业收入近2万元。
  品质服务筑基,塑造特色品牌。镇党委、政府规范民宿标牌,村党支部代办理特殊经营许可、健康证、卫生许可等八类经营证照,建立卫生、餐饮及收费监管及培训机制。联合镇卫生院推出“三免两设”健康保障,涵盖体检、消杀、药品及便民诊疗点。民宿业主践行“主人文化”,80%民宿提供自家种植时令果蔬,融合农家餐饮、农事体验及庭院茶叙等,打造沉浸式乡居场景,显著提升口碑与回头客率。
  多元营销赋能,提升市场影响力。打造“长寿桃坪”区域品牌,推出系列短视频,多平台同步传播。培育“乡土代言人”,通过抖音、微信群分享田园风光与民宿故事,推出“跟着老乡游桃坪”互动活动,融入晒秋、梯田劳作等民俗体验。形成“官方引领+村民参与”双重推广模式。暑期的7—8月接待游客超5000人,民宿入住率爆满,呈现“一床难求”盛况。
  客群定位精准,优化市场结构。核心锁定避暑养老客群(占比65%),以西安都市圈为主(占该群体75%),辐射渭南等地,55岁以上退休家庭居多,平均停留半月,复购率达40%,偏好晨练、康养慢生活;辅以文化探源客群(占比20%)与年轻徒步客群(占比15%),依托“黄河文化+秦岭生态”双主题,吸引豫甘等40—60岁中年团队,开展2天深度体验;借力草链岭徒步线路,吸纳周边城市18—45岁青年,追求轻量化户外与深度体验。三类客群需求互补、错峰出行,形成稳定的客源基础,夯实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深层次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
  桃坪村民宿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快速扩展过程中,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制约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产业定位模糊,同质化顽疾待破。桃坪村民宿处于初创探索阶段,整体呈现“重硬件轻软件”特征,差异化格局未形成。多数经营主体固守“基础住宿+农家餐饮”单一模式,虽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却未深挖“长寿文化”内核;非遗手作、秦岭徒步等特色体验项目缺位,游客停留短,消费集中于住宿。业态存在双重失衡,空间维度上,建筑与服务高度趋同,原创设计与个性化服务缺乏;产业链条上,“住—食—游—娱”协同松散,餐饮配套同质化严重。更关键的是,坐拥“长寿文化”与“秦岭生态”优势,却未将非遗传承、农耕体验等本土元素有效转化为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空白,难以满足品质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管理效能不足,标准体系滞后。桃坪村民宿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专项管理制度缺位,仅靠村民自治公约柔性约束。伴随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监管缺位导致价格混乱、服务质量失控。行业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客房配置、服务流程等缺乏统一规范,进一步拉大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差距。从业队伍老龄化与低学历化问题突出,经营者固守传统接待思维,产品创新乏力,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近乎空白,缺乏在线预订系统、客流监测平台等智慧化手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响应滞后等问题,多种隐患叠加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受限。桃坪村民宿呈“小规模、分散化、低质效”发展特征,超九成经营主体依托传统民居进行简易改造,仅满足基础功能适配,如增设卫生设施、局部翻新等,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标准化建设,客房设施停留初级阶段,公共区域功能单一,与周边县域形成明显硬件代差。公共服务配套严重滞后,旅游厕所、停车场、医疗点、生活超市及活动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游客体验提升。
  产业生态脆弱,抗风险能力弱。桃坪村民宿供需失衡显著,全村仅15家民宿,旺季(7—8月)日均游客量逾600人次,但床位仅约150张,接待能力不足游客总量三分之一,公共区域长期超负荷运转。公共服务过度依赖镇卫生院、村委会等外部支撑,自主建设能力匮乏,基础设施短板制约体验升级。受行业“淡季空置率高、旺季一房难求”周期性特征影响,经营收入随季节波动剧烈,投资回报周期大幅拉长,从业者被迫陷入恶性竞争,发展可持续存疑。加之缺乏农产品销售点及专业运营机构,90%经营主体为“夫妻店”模式,既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又难以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整体抗风险能力薄弱。
  加快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升转变
  桃坪村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了全市民宿经济标杆,但其发展中仍面临的瓶颈恰是全市民宿经济发展的共性挑战。亟需立足“桃坪经验”,通过以系统性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推动乡村民宿产业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升的关键转型。
  战略规划引领,特色品牌铸魂。建议立足全局统筹,将乡村民宿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研判县域资源禀赋与生态承载力等因素,构建“规划精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内涵深厚”的发展格局,规避无序扩张与同质化竞争;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定期会商破解项目堵点,保障规划高效落地。应聚焦“乡愁浓郁、主题鲜明、品质卓越”目标,引导单体民宿深挖文化内核,打造“一宿一景致”;推动区域集群化发展,形成“一片一特色”的品牌矩阵,彰显民俗风情、乡土美食、人文底蕴与生态之美。创新土地供给机制,落实“点状供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开发路径,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闲置农房入股联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政策扶持强基,资金赋能固本。应加快制定乡村民宿专项扶持政策及任务清单,将民宿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旅游、数字乡村建设等战略规划,推动多规融合、系统集成,积极对接争取上级政策倾斜与项目配套。同步出台闲置宅基地与农房盘活实施方案,明确操作规范与权益保障路径,打通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制度通道,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合力。统筹整合涉农、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专项资金,设立民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完善、品质提升改造、品牌宣传推广、人才培育孵化等关键环节。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对成效突出的县区给予政策奖励与典型表彰,激发“比学赶超”内生动力。
  机制创新提效,数智赋能增质。应以文旅部门为牵头单位,联动市监、卫健、消防救援、生态环境等部门,搭建“一站式”备案登记与联合执法平台,整合审批事项,优化监管流程,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提升监管效能。出台市级《乡村民宿管理办法》及配套细则,明确准入退出规则、安全责任划分、卫生环保标准、服务规范要求及价格指导区间;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实施“红黄绿”三色动态评级制度,强化全流程规范化运营。将民宿集聚区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消防设施、停车场扩容等工程纳入专项规划,建立“政府主导、村集体协同、经营主体参与”的管护责任体系,构建财政补贴、专业运维、使用者付费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全域民宿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在线预订、客流监测、安全预警、投诉反馈等功能,实现“一屏统览、一网统管”。
  业态多元融合,经营破局赋能。建议以“民宿+”为核心,推动与特色餐饮、文化研学、康养度假、农耕体验、文创消费等业态有机联动,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体系,拓展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升游客驻留时长与消费能级。系统梳理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红色旧址、地质奇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将民俗风情、红色基因、地理特质等文化内核深度融入民宿空间设计与服务体验,培育主题鲜明、差异互补的文化主题集群,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IP。引进专业运营机构,组建民宿合作社或行业联盟,通过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探索“联营合作”“委托管理”等轻资产运营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同步强化人才支撑,重点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服务礼仪、专业技能、安全应急等领域的综合素养,为新型经营模式提供人力支撑。
  营销破圈塑牌,数字传播拓域。应深挖地域文化精髓,塑造统一且具辨识度的品牌形象标识,以叙事笔触勾勒乡土文脉,精心打造“一域一韵、一宿一史”的特色品牌矩阵,彰显独特魅力。依托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矩阵,运用VR云游、沉浸式直播、短视频故事等多元形式,高频输出优质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展现民宿风情,提升品牌曝光度与影响力。定期举办民宿采风行、打卡挑战赛、节气嘉年华等特色活动,串联精品民宿形成主题旅游环线,推出限时优惠、联名文创等产品,通过社交媒体话题裂变,有效平衡淡旺季客流,实现品牌热度持续腾升。 (市政府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