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学如行舟过花溪
赵会奇
文章字数:1818
  有人曾言,中师生群体是时代的矛盾集合体:既是特殊年月里的“幸运儿”——以低廉求学成本捧得“铁饭碗”,让无数人艳羡;亦是时代浪潮中的“失意者”——昔日引以为傲的学历,终究成了职业晋升与个人发展的“枷锁”,让人在瓶颈前焦灼无措。
  为打破学历困局,我们曾四处求索:自考之路荆棘密布,无专业指导只能在知识海洋里浅尝辄止;函授学习混乱无序,课程与工作时间频繁冲突,让人在奔波中身心俱疲。几番尝试后,我们终于将目光投向了电大——如今的商洛开放大学,那是当时照亮我们求学路的一束光。
  入学典礼的场景至今清晰如昨:学校精心筹备的仪式庄重而热烈,激昂的话语、振奋人心的承诺,听得人热血沸腾。环顾四周,那些青春年少的学子,个个朝气蓬勃,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整个会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踏入班级,我们惊喜地发现,班主任张慧林老师竟与我们年龄相仿,她身着休闲的服饰,素面朝天,却透着清新脱俗的爽朗气质,举手投足间的随和亲近,瞬间消弭了我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那段学习时光,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浸满了温暖与自在。彼时,微信尚未普及,张老师总是提前几天,不厌其烦地逐个给我们打电话,细心地通知周末的上课时间。然而,年少的我们总缺些时间观念,屡屡迟到,如今想来,当年被我们肆意挥霍的,竟是如此珍贵的关怀。授课的老师也让人难忘,以母校教师为核心,还聘有商洛学院的教授,他们学识渊博,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彩的讲解,不仅让我们深深折服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心底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悄然滋养着对知识的热爱。
  那时的课堂,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学校允许学生带着孩子上课,还记得有一次,同学带着小闺女来上课。那孩子长得乖巧可爱,我和同学给她买了好吃的,逗她玩,孩子奶声奶气的声音,宛如天籁之音,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段与同学、孩子相处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片段。
  班上不少同学正值青春,对爱情怀揣懵懂憧憬。遇见心仪的女生,总免不了你推我让,谁也不好意思先迈出一步。于是,青涩的悸动在岁月里悄悄流淌,美好的遐思像夜空中的流星,在记忆深处留下短暂却绚烂的光。那些熟悉的面孔,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几个春秋。我们一起在校园漫步,一起探讨学问,一起为梦想打拼;校园里的樱花、玉兰,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竞相绽放,与我们的青春交织,勾勒出一段馨香满溢的岁月。
  如今,当年淘气的我们已过不惑之年。生活的风霜刻满眼角,两鬓也悄悄染上霜色。然而,回首往事,在电大求学的那段美好时光,却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们的心中徐徐展开。那些挫折与迷茫、求学路上的跌跌撞撞,早已化作人生的宝贵财富,让“终身学习”的信念深深扎根——无论后来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回到了母校。曾经的电大如今已焕然一新,更名为商洛开放大学。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学校以全新的面貌,为商洛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漫步在校园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在操场上尽情欢笑。那些熟悉的场景,那些亲切的面孔,如同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现。我们的老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们的同学,用他们的陪伴和鼓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再孤单。他们的身影,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与这方校园紧紧相连,在每个电大人的梦里历久弥新。
  有人说,一辈子很长,恰到好处地喜欢最舒服。于我而言,母校就如同那叶在时间长河中穿梭的小舟,它轻轻地停靠在我心灵的花溪畔。学校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如同源源不断的清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昂扬奋进。“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我们深知,人生的起点或许无法选择,但前进的道路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终究靠不懈努力改变了生活,在工作与日子里渐趋从容。然而,我心中始终藏着一份感恩与愧疚。感恩母校在我最需要时敞开怀抱,给予我知识与力量;愧疚自己仍有不足,未能完全抵达母校的期望。
  母校啊,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都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不会忘记那段在您怀抱中度过的美好时光。愿您如那永不干涸的花溪,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而我,也将带着您赋予我的信念和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