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寺庙村的新面貌
本报通讯员 管远晨
文章字数:1607
  “从春播到秋收,我们跟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现在不仅人居环境美了,村民腰包也鼓了!”金秋时节,走进山阳县法官镇大寺庙村,错落的梯田里茶树青翠,连翘树成片,村党支部书记罗文海站在文化广场,指着不远处的茶叶加工厂介绍。
  近年来,大寺庙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五个坚持”,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大寺庙村始终把党组织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建强班子聚合力,吸纳5名年轻骨干充实队伍,联动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形成“一盘棋”格局;织密网格强治理,构建“村党支部、党员片长、志愿者”三级治理网格,实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发动群众激活力,张贴“党群连心卡”,搭建“党群议事厅”,每月召开村民座谈会听民意、集民智,形成“党组织引领、群众共参与”的良好局面。
  大寺庙村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走出“生态筑基、品牌赋能、模式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以生态种养“打底”,规模化发展梯田有机茶园300亩、连翘500亩及药果产业,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将畜禽粪污处理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种植,实现了“养殖减污、种植提质、生态增效”的低碳循环;以品牌建设赋能,重点打造连翘保健茶品牌,建成900平方米集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连翘茶叶加工厂,配置青茶、红茶、茯茶等5条生产线,推动茶叶、连翘从“初级品”向“特色保健饮品”转型,让山地“土特产”成为市场“俏商品”;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引进天竺云海、岭南茶萃2家企业,壮大茶、药、果等产业;培育12名致富带头人,带动251户村民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48.7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万元,让产业红利实实在在惠及群众。
  “这两年,每天都有垃圾车准时清运垃圾,我们还跟保洁员、志愿者一起清理了主干道和河道、边坡的陈年垃圾,现在走在路上,看着就很清爽。”村民肖付源对村上环境整治的变化感受颇深。
  大寺庙村聚焦“六清”“六治”,实现“六无”目标,推动乡村环境旧貌换新颜。铺设污水管网1.1公里,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的沉淀池1座,全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有效治理污水直排等污染环境问题;配备垃圾桶300个、大垃圾箱15个、垃圾车2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定期运”的垃圾清运制度,垃圾收运处理率100%;开展全域清洁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完成256户农户卫生厕所改造,新建标准化卫生公厕1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有效改善家庭卫生环境,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为了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络”,大寺庙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新建10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村级快递物流点高效运转,避灾安置场所配齐消防器材、应急物资等;升级改造村级活动广场,配备休闲座椅和运动器材,安装乒乓球案子、篮球架等体育设施,打造村民“公共客厅”;安装路灯100盏,加固河堤246米,修复水毁路600米,供水入户100%,5G信号全覆盖,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文化生活“添温度”,依托村级办公场所,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办公室1个,内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配备各类书籍、办公设备;打造公共文化墙2处,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栏3处;定期组织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等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35次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
  大寺庙村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让村级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以自治聚合力,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依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实现“村级事务众人议、共同管”。以法治强根基,常态化召开“院落会”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确保村级事务决策透明、执行规范,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以德治树新风,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评选,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讲述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修订村规民约,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