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账
文章字数:2225
一九八三年的腊月,赵家庄赵老六家办喜事,院子里飘出的香味能飘出二里地。
陈老先生踏着青石板路慢慢走来,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他是赵家庄少有的文化人,队上的账目、村里的文书,大多经过他的手。
“陈先生来了!”赵老六迎上来,满脸红光,“今天就全仰仗您了。”
陈老先生微微颔首,在院角那张八仙桌前坐下,小心翼翼地铺开皮纸装订的礼簿,那本子用皮纸搓成的细绳装订,纸张泛黄却平整。他用那支从家里带来的毛笔,在首页工工整整写下“赵家娶媳礼簿”六个楷体字。
送礼的人陆续来了。有的拎着麻袋,里面装着红薯、花生;有的抱着被面,红艳艳的缎面上绣着鸳鸯;还有人扛着板凳、提着自家竹子编成的背篓——那时候,庄户人家送礼,多是这些实在物件。
“王老五,玉米二十斤。”
“李老栓,被面一条。”
“张秀英,暖水壶一对。”
陈老先生一笔一笔记着,不时推一推鼻梁上的老花镜。
午后,赵老六娘家的亲戚来了,家里经济条件差点的,送的也多是可以直接用的物件;家里经济条件好点的一般直接送现金。陈老先生一一记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梅家山,刘红富——”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陈老先生抬头,见是赵老六的舅舅,身后跟着十多个亲戚。刘红富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纸包,轻轻放在收礼的账本旁,“现金二十五元。”
陈老先生笔尖一顿。在那个年头,二十五元现金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十多天的工钱。他深吸一口气,工整地写道:“刘红富,现金二十五元。”
接着,刘红富身后的亲戚一个个送上红纸包,都是现金,十元、二十元、三十元不等。陈老先生一记下,笔尖越来越沉重。
天黑时分,喜宴散了。陈老先生将礼簿和收来的现金交给赵老六。
“娃舅家他们送的礼重,一共二百三十元现金,你点一点。”陈老先生说,声音有些干涩。
赵老六憨厚地笑着说:“您记的账,还能有错?”他接过钱,随手塞进抽屉里,又拿出一个红包塞给陈老先生,“今天辛苦您了。”
陈老先生捏了捏红包,薄薄的,里面应该是一两元钱。他道了谢,将礼簿夹在腋下,说今晚把礼单重新誊写一遍,明天送来。
回到那间阴暗的老屋,陈老先生点亮煤油灯,盯着那本礼簿发呆。赌债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头,后天就是还债的最后期限了。他颤抖着手,点燃旱烟袋,一团团烟雾在屋内弥漫。
夜深了,他终于动手,小心翼翼地拆开皮纸搓成的装订绳,将记录刘红富等人送现金的那一页取出来,接着在新的一页上,重新写下那些名字,只是把“现金”全部改成了“被面”、“布匹”和“粮食”。
做完这一切,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第二天喜事临近尾声,陈老先生把改过的礼簿交给赵老六,赵老六看也没看,随手塞进了柜子旁的一堆旧书报里。
十余年光阴,如水般流过。
一九九四年的秋天,赵老六的母亲去世了。赵家庄的老规矩,白事也要收礼,赵老六又请来了陈老先生记账。此时的陈老先生已年近七十,背驼得厉害,手也总是抖个不停。
丧事过后,赵老六的舅舅刘红富等人留下来帮着收拾。午后,他在姐姐生前住的屋里整理遗物,无意中翻到了柜子旁那堆旧书报,里面赫然躺着那本皮纸装订的礼簿。
刘红富翻开泛黄的纸页,一页页看着,忽然停在记录他外甥娶媳的那一页。
“这不对啊。”他喃喃自语,眉头越皱越紧。
赵老六闻声过来,“舅,咋了?”
“这礼簿上写着,当年你娃结婚,我们送的都是被面、布匹?”刘红富指着那一页,“可我明明记得,我们送的都是现金啊!”
赵老六接过礼簿,仔细看了看,“是不是记错了?这么多年了……”
“不可能!”刘红富斩钉截铁,“我们赵家庄的规矩,至亲结婚一律送现金,好让新人置办家当。这上面写的十二个人,我都记得,送的都是现金!”
赵老六的媳妇也凑过来看,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当年办完喜事,我数钱的时候就觉得不对,明明收了不少现金,怎么最后就差了好几百?还以为是自己数错了...”
刘红富二话不说,当即拿着礼簿,领着赵老六,挨家挨户去找当年送礼的人核实。
一天下来,十二个人都确认,当年送的是现金,不是实物。
“二百三十元啊!”晚上,刘红富在赵老六家拍着桌子,“当年二百三十元能买一头牛了!这是谁记的账?”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老先生。
老账房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脸色惨白如纸。当赵老六把核实的结果摆在他面前时,他长长叹了口气,浑浊的老泪顺着皱纹流淌。
“是我,我对不起赵家。”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沓捆得整整齐齐的零钱,“这些年,我一直在攒钱想还,可总是凑不够。”
陈老先生讲述了他当年因赌债所迫,如何偷改礼簿,如何将现金据为己有的经过。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他苍老的声音在回荡。
“我……我愿意赔……”老账房抬起头,眼中满是恳求。
刘红富看着他,长长叹了口气:“陈先生,您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种事呢?”
“我知道错了,这些年来,没有一天睡得安稳。”陈老先生低下头,“我赔钱,加倍赔,只求你们别告诉我的孙子,他在镇上读中学,成绩很好,不能让他知道爷爷是个贼。”
赵老六看着这个曾经教他认字记账的老人,心中五味杂陈。
最终,他们没有报官,只是让陈老先生写下一纸认错书,退还了二百三十元钱。陈老先生感激涕零,临走时对着赵老六和刘红富深深鞠了一躬。
第二年开春,陈老先生去世了。整理遗物时,有人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来他帮助过的贫困学生,累计有七八个孩子受到过他的资助。
“也许,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吧。”赵老六在陈老先生的坟前烧纸时,对身边的舅舅说。
刘红富点点头,没有说话,只将一瓶白酒缓缓洒在坟前。
山风吹过,纸灰飞舞,如同一只只灰色的蝴蝶,携着往昔的秘密,消失在春天的田野里。
陈老先生踏着青石板路慢慢走来,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他是赵家庄少有的文化人,队上的账目、村里的文书,大多经过他的手。
“陈先生来了!”赵老六迎上来,满脸红光,“今天就全仰仗您了。”
陈老先生微微颔首,在院角那张八仙桌前坐下,小心翼翼地铺开皮纸装订的礼簿,那本子用皮纸搓成的细绳装订,纸张泛黄却平整。他用那支从家里带来的毛笔,在首页工工整整写下“赵家娶媳礼簿”六个楷体字。
送礼的人陆续来了。有的拎着麻袋,里面装着红薯、花生;有的抱着被面,红艳艳的缎面上绣着鸳鸯;还有人扛着板凳、提着自家竹子编成的背篓——那时候,庄户人家送礼,多是这些实在物件。
“王老五,玉米二十斤。”
“李老栓,被面一条。”
“张秀英,暖水壶一对。”
陈老先生一笔一笔记着,不时推一推鼻梁上的老花镜。
午后,赵老六娘家的亲戚来了,家里经济条件差点的,送的也多是可以直接用的物件;家里经济条件好点的一般直接送现金。陈老先生一一记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梅家山,刘红富——”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陈老先生抬头,见是赵老六的舅舅,身后跟着十多个亲戚。刘红富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纸包,轻轻放在收礼的账本旁,“现金二十五元。”
陈老先生笔尖一顿。在那个年头,二十五元现金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十多天的工钱。他深吸一口气,工整地写道:“刘红富,现金二十五元。”
接着,刘红富身后的亲戚一个个送上红纸包,都是现金,十元、二十元、三十元不等。陈老先生一记下,笔尖越来越沉重。
天黑时分,喜宴散了。陈老先生将礼簿和收来的现金交给赵老六。
“娃舅家他们送的礼重,一共二百三十元现金,你点一点。”陈老先生说,声音有些干涩。
赵老六憨厚地笑着说:“您记的账,还能有错?”他接过钱,随手塞进抽屉里,又拿出一个红包塞给陈老先生,“今天辛苦您了。”
陈老先生捏了捏红包,薄薄的,里面应该是一两元钱。他道了谢,将礼簿夹在腋下,说今晚把礼单重新誊写一遍,明天送来。
回到那间阴暗的老屋,陈老先生点亮煤油灯,盯着那本礼簿发呆。赌债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头,后天就是还债的最后期限了。他颤抖着手,点燃旱烟袋,一团团烟雾在屋内弥漫。
夜深了,他终于动手,小心翼翼地拆开皮纸搓成的装订绳,将记录刘红富等人送现金的那一页取出来,接着在新的一页上,重新写下那些名字,只是把“现金”全部改成了“被面”、“布匹”和“粮食”。
做完这一切,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第二天喜事临近尾声,陈老先生把改过的礼簿交给赵老六,赵老六看也没看,随手塞进了柜子旁的一堆旧书报里。
十余年光阴,如水般流过。
一九九四年的秋天,赵老六的母亲去世了。赵家庄的老规矩,白事也要收礼,赵老六又请来了陈老先生记账。此时的陈老先生已年近七十,背驼得厉害,手也总是抖个不停。
丧事过后,赵老六的舅舅刘红富等人留下来帮着收拾。午后,他在姐姐生前住的屋里整理遗物,无意中翻到了柜子旁那堆旧书报,里面赫然躺着那本皮纸装订的礼簿。
刘红富翻开泛黄的纸页,一页页看着,忽然停在记录他外甥娶媳的那一页。
“这不对啊。”他喃喃自语,眉头越皱越紧。
赵老六闻声过来,“舅,咋了?”
“这礼簿上写着,当年你娃结婚,我们送的都是被面、布匹?”刘红富指着那一页,“可我明明记得,我们送的都是现金啊!”
赵老六接过礼簿,仔细看了看,“是不是记错了?这么多年了……”
“不可能!”刘红富斩钉截铁,“我们赵家庄的规矩,至亲结婚一律送现金,好让新人置办家当。这上面写的十二个人,我都记得,送的都是现金!”
赵老六的媳妇也凑过来看,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当年办完喜事,我数钱的时候就觉得不对,明明收了不少现金,怎么最后就差了好几百?还以为是自己数错了...”
刘红富二话不说,当即拿着礼簿,领着赵老六,挨家挨户去找当年送礼的人核实。
一天下来,十二个人都确认,当年送的是现金,不是实物。
“二百三十元啊!”晚上,刘红富在赵老六家拍着桌子,“当年二百三十元能买一头牛了!这是谁记的账?”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老先生。
老账房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脸色惨白如纸。当赵老六把核实的结果摆在他面前时,他长长叹了口气,浑浊的老泪顺着皱纹流淌。
“是我,我对不起赵家。”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沓捆得整整齐齐的零钱,“这些年,我一直在攒钱想还,可总是凑不够。”
陈老先生讲述了他当年因赌债所迫,如何偷改礼簿,如何将现金据为己有的经过。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他苍老的声音在回荡。
“我……我愿意赔……”老账房抬起头,眼中满是恳求。
刘红富看着他,长长叹了口气:“陈先生,您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种事呢?”
“我知道错了,这些年来,没有一天睡得安稳。”陈老先生低下头,“我赔钱,加倍赔,只求你们别告诉我的孙子,他在镇上读中学,成绩很好,不能让他知道爷爷是个贼。”
赵老六看着这个曾经教他认字记账的老人,心中五味杂陈。
最终,他们没有报官,只是让陈老先生写下一纸认错书,退还了二百三十元钱。陈老先生感激涕零,临走时对着赵老六和刘红富深深鞠了一躬。
第二年开春,陈老先生去世了。整理遗物时,有人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来他帮助过的贫困学生,累计有七八个孩子受到过他的资助。
“也许,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吧。”赵老六在陈老先生的坟前烧纸时,对身边的舅舅说。
刘红富点点头,没有说话,只将一瓶白酒缓缓洒在坟前。
山风吹过,纸灰飞舞,如同一只只灰色的蝴蝶,携着往昔的秘密,消失在春天的田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