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非遗人才+”的振兴实践
文章字数:2811

△“非遗进校园”走进试马镇中心小学,商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为学生介绍商南非遗手工香包。(商南县文化馆供图)

▷“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文化志愿者为雅都幼儿园小朋友现场教授商南泥塑制作技艺。(商南县文化馆供图)
在秦岭南麓的商南大地,花灯摇曳间流淌着千年文脉,民歌悠扬中承载着乡土记忆。近年来,商南县立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探索“非遗人才+”发展模式,通过深挖资源筑根基、搭建平台激活力、产业融合促增收,让沉寂的非遗焕发新生机,让非遗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特色之路。
深挖非遗富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而非遗人才则是传承发展的核心载体。商南县始终将非遗资源保护与人才培育作为基础性工程,系统性推进非遗传承体系建设。
为全面摸清县域非遗家底,商南县启动“非遗人才普查行动”,组建普查团队,深入全县10个镇(街道)128个村(社区),开展拉网式排查。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记录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传承脉络,更注重挖掘隐藏在民间的非遗传承人,详细登记其技艺水平、传承意愿、授徒情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类分级的动态非遗人才库,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手工技艺、民俗礼仪等领域的传承人按级别、门类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确保非遗人才“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准”。
在资源梳理与保护方面,商南县加大数字化保护力度,运用高清摄像、音频录制、3D扫描等现代技术,对商南花灯、民歌等重点非遗项目的表演过程、技艺手法进行全方位记录,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实现非遗的永久保存与便捷传播。同时,组织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联合攻关,开展非遗研究与整理工作,先后编纂出版《商南花灯与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专著,系统梳理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梳理登记非遗项目56项,培育市级非遗传承人14名、县级非遗传承人31名,整理收录民歌唱词曲谱100多首,拍摄收集图片、视频资料200多份,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与人才基础。
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素养与技艺水平,商南县建立“师徒结对+专家指导”的培育机制,鼓励资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同时,邀请省、市非遗专家、文化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与技艺指导,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内外非遗交流活动,学习先进传承经验与创新理念。针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组织开展技艺比拼、作品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展促优,激发传承人提升技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今,在商南,一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快速成长,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搭建多元平台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有走进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为推动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认同”,商南县搭建多元化展示传播平台,让非遗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南县选取部分中小学作为非遗传承试点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将商南花灯、民歌、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在课堂上,传承人手把手教学生制作剪纸、演唱民歌、排练花灯舞;在校园文化节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示非遗学习成果,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有效拓宽了非遗传承的覆盖面。
“非遗进景区”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金丝峡、闯王寨等重点景区,商南县设立非遗展示区与体验区,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花灯舞、演唱民歌、展示手工技艺。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非遗表演,还能亲手体验剪纸、绒绣凳制作等技艺,购买非遗文创产品,让旅游过程成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节假日期间,景区非遗展演场场爆满,《商南花灯》《花棍舞》等经典节目成为游客必看的“文化大餐”,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提升了景区吸引力。
“非遗进社区”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商南县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文化展演等活动,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吸引众多居民参与;在节日期间,社区组织非遗展演活动,邀请周边群众共同参与,让非遗成为凝聚社区情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
此外,商南县还注重通过线上平台扩大非遗影响力,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技艺展示、传承人故事、非遗活动资讯等内容,制作系列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商南非遗文化。截至目前,商南县累计组织“非遗三进”活动80多场,聘请专家授课46场,开展手工制作、曲目演唱等专题培训10场次,培训500多人次,通过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带动1.25万群众参与,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让非遗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推动产业融合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非遗的价值在于转化。商南县立足非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电商”融合发展路径,将非遗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结合,让非遗从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商南县打造非遗工坊,集中展示绒绣凳、剪纸、石雕等非遗产品20余种。这些非遗工坊不仅是非遗产品的展示窗口,更是技艺传承的实践基地,当地村民可以在工坊里学习非遗技艺,制作非遗产品,实现就近就业。在清油河镇清油河社区,村民们跟着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制作的剪纸作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进一步拓展非遗产品市场,商南县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研学游”等特色活动,搭建非遗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在“非遗购物节”期间,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集中展示销售非遗产品,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现场展销等方式,提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与销量。在非遗研学游方面,商南县设计多条非遗研学线路,吸引周边城市的学生与游客前来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乡村文化。
电商平台成为非遗产品走向全国的重要渠道。商南县引导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入驻电商平台,开设非遗产品网店,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扩大非遗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组织开展电商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掌握线上销售技巧,提升产品包装设计水平,让非遗产品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如今,商南剪纸、绒绣凳等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年销售额逐年递增。
此外,商南县还注重非遗的IP打造与品牌建设,出版非遗书籍5000册,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商南非遗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商南县非遗产业带动效应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从非遗产业发展中受益。
非遗有传人,文化有活力,乡村有希望。商南县通过“非遗人才+”模式,让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守护了地域文化根脉,又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下一步,商南县将继续深化“非遗人才+”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保护与人才培育,推动非遗产业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让更多群众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书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