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地边的守望
文章字数:1886
桂东推着母亲迎面走来,我问:“你干啥去呀?”她说:“去扯花生。”我说:“扯花生,怎么将你妈推着呀?”她说:“在家里没有人看护,儿子媳妇外出,老公也不在家,只有将老母亲带上。”
可能一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花生是叫“扯”,而不是不叫“挖”和“摘”,当然,这取决于作物特殊的属性,花生的果实不像是豆角和瓜果,是长在植株上,看着它果实小小,却是长在地下的根茎类植物。至于说是扯还是挖,则取决于种植花生的土壤,土壤疏松的沙地,是最理想的花生地,这样的地种出来的花生好收获,花生在成熟的时候,拽住花生的植株,轻轻一提,花生的果实就被整株带出,轻轻地抖一抖,沙土就掉落得干干净净,一大株白亮亮的花生就干干净净地呈现在眼前了,每一个细小的根须下都连着一个个可爱的花生,像是一大挂美丽的白风铃,随风摇曳,将它们从根须上一个一个摘下来即是,这就是桂东口里所说的扯花生。这种扯出来的花生颜色清亮,白白净净,干净而颗粒圆润。但是在土壤紧实的泥地种的花生,就得用挖,不借助锄头,花生就不能出来,因此在收获花生的时候,就得用锄头挖,这种泥地里种出来的花生,没有沙地种出来的花生品相好,因为长年在泥地里生长,泥土的浸蚀,导致黄色的泥土已经长进了花生壳。因此,这种土地长出的花生颜色有点发黄,没有沙地里长出的花生品相好,因为泥土的挤压,它的形状也没有沙地的花生饱满和圆润,因此种花生的理想地还是沙地,当然,这取决于种植的条件和土壤。
桂东是一个勤劳而孝顺的人,她原是徐家大院的人,嫁在娘家的村庄,和哥哥在一个村庄生活,现在移民搬迁了,又一起从徐家大院搬迁到现在的移民新村徐家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跟着哥哥生活,前几年身体还好,因为摔了一跤,伤了筋骨,坐上了轮椅,年岁高,又失去了语言功能,无法与人交流,她为了不让母亲寂寞和孤单,白天就将母亲接在自己身边,陪伴看护着。花生熟了,见别人家都在忙着收花生,桂东着急,就将母亲推着去收花生,因为不方便拿篮子和其他的器物,就拿了两个蛇皮袋子,花生装进袋子再让老公用摩托车带回。
自从移民搬迁后,村里人种地,都用上了摩托车。其实吧,移民搬迁后,村里也没有多少地了,但是一些勤劳的人们,还是放不下对于土地的感情,在那些坡坡边边河滩的地方,捡拾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种上一点大豆玉米和花生,这些作物可当主粮,也可当配菜。就比如玉米,以前是村庄里的主粮,但是现在因为土地少了,种一点玉米,也主要是调剂生活,煮玉米棒子,烧玉米棒子,这些吃法都是徐家庄人的最爱,特别是在核桃下来的时候,就着核桃吃烧玉米粒,玉米的香甜与核桃的油香,配合起来,那简直是人间最美的美味,而且是独独属于村庄才有的美味,扣玉米籽煮饭,也是徐家庄人的一大嗜好。这些世世代代在村庄里生活的人们,始终丢不了那些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人们将收得多余的玉米磨成浆粑,煮着吃,煎成饼,酸酸爽爽,也非常的美味和开味,村里的阿姨做了还专门给我拿过。而他们的喜欢,也是我这个自小在村庄里长大的女儿的喜欢,就包括现在我也一直沿袭着在村庄的饮食方式。
桂东将母亲推到花生地边,在一处平坦的地方安置好,就开始扯花生,她扯一株,摘一株,一株一株地拣拾干净,因为花生没有泥土,干干净净,摘下的花生就直接放进蛇皮袋子中,时不时地给轮椅上的母亲递上一把。母亲坐在轮椅上,喜滋滋地剥着花生,品尝着女儿勤劳的果实,母亲失语,虽然也喜悦着女儿的收获,但现在已经不能说话,但是母亲温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她每挪动一个地方,母亲的目光就跟了过来,眼里全是慈爱与关切,在这片寂寂无声的沙滩地,一个年迈的母亲和一个中年的女儿,一个在干活,一个在观望,没有一点语言的交流,但是在她们的内心,却都是温暖而踏实的。这一幕,看了让人有多感慨和暖心。因为有母亲在身边,桂东心无挂碍,不用担心不能行动的母亲无人看护,能够放心踏实地干活;因为有母亲的陪伴,在桂东这个年龄来说,亦是一种无上的幸福,而母亲,虽然帮不了桂东什么,但对于桂东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和守望。在这个秋日的中午,在这片河滩地上,一个老母亲和一个扯花生的女儿,成了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温馨而温暖。
很快,桂东就扯下了一大片花生,看着自己种的花生,颗粒归仓,桂东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喜悦,蹲了半天,腰和腿也酸了,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她将摘到手的花生,给母亲手上放了一些,自己也站在母亲身边剥了起来,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从土地里出来的花生新鲜滋润,水分饱满,吃起来特别清香可口。已不能言语的老母亲,看着津津有味吃着花生的女儿,轻轻地替她抹了抹了额头的汗,母女俩相视一笑,秋天便变得金灿灿,温暖而又朗润。
可能一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花生是叫“扯”,而不是不叫“挖”和“摘”,当然,这取决于作物特殊的属性,花生的果实不像是豆角和瓜果,是长在植株上,看着它果实小小,却是长在地下的根茎类植物。至于说是扯还是挖,则取决于种植花生的土壤,土壤疏松的沙地,是最理想的花生地,这样的地种出来的花生好收获,花生在成熟的时候,拽住花生的植株,轻轻一提,花生的果实就被整株带出,轻轻地抖一抖,沙土就掉落得干干净净,一大株白亮亮的花生就干干净净地呈现在眼前了,每一个细小的根须下都连着一个个可爱的花生,像是一大挂美丽的白风铃,随风摇曳,将它们从根须上一个一个摘下来即是,这就是桂东口里所说的扯花生。这种扯出来的花生颜色清亮,白白净净,干净而颗粒圆润。但是在土壤紧实的泥地种的花生,就得用挖,不借助锄头,花生就不能出来,因此在收获花生的时候,就得用锄头挖,这种泥地里种出来的花生,没有沙地种出来的花生品相好,因为长年在泥地里生长,泥土的浸蚀,导致黄色的泥土已经长进了花生壳。因此,这种土地长出的花生颜色有点发黄,没有沙地里长出的花生品相好,因为泥土的挤压,它的形状也没有沙地的花生饱满和圆润,因此种花生的理想地还是沙地,当然,这取决于种植的条件和土壤。
桂东是一个勤劳而孝顺的人,她原是徐家大院的人,嫁在娘家的村庄,和哥哥在一个村庄生活,现在移民搬迁了,又一起从徐家大院搬迁到现在的移民新村徐家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跟着哥哥生活,前几年身体还好,因为摔了一跤,伤了筋骨,坐上了轮椅,年岁高,又失去了语言功能,无法与人交流,她为了不让母亲寂寞和孤单,白天就将母亲接在自己身边,陪伴看护着。花生熟了,见别人家都在忙着收花生,桂东着急,就将母亲推着去收花生,因为不方便拿篮子和其他的器物,就拿了两个蛇皮袋子,花生装进袋子再让老公用摩托车带回。
自从移民搬迁后,村里人种地,都用上了摩托车。其实吧,移民搬迁后,村里也没有多少地了,但是一些勤劳的人们,还是放不下对于土地的感情,在那些坡坡边边河滩的地方,捡拾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种上一点大豆玉米和花生,这些作物可当主粮,也可当配菜。就比如玉米,以前是村庄里的主粮,但是现在因为土地少了,种一点玉米,也主要是调剂生活,煮玉米棒子,烧玉米棒子,这些吃法都是徐家庄人的最爱,特别是在核桃下来的时候,就着核桃吃烧玉米粒,玉米的香甜与核桃的油香,配合起来,那简直是人间最美的美味,而且是独独属于村庄才有的美味,扣玉米籽煮饭,也是徐家庄人的一大嗜好。这些世世代代在村庄里生活的人们,始终丢不了那些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人们将收得多余的玉米磨成浆粑,煮着吃,煎成饼,酸酸爽爽,也非常的美味和开味,村里的阿姨做了还专门给我拿过。而他们的喜欢,也是我这个自小在村庄里长大的女儿的喜欢,就包括现在我也一直沿袭着在村庄的饮食方式。
桂东将母亲推到花生地边,在一处平坦的地方安置好,就开始扯花生,她扯一株,摘一株,一株一株地拣拾干净,因为花生没有泥土,干干净净,摘下的花生就直接放进蛇皮袋子中,时不时地给轮椅上的母亲递上一把。母亲坐在轮椅上,喜滋滋地剥着花生,品尝着女儿勤劳的果实,母亲失语,虽然也喜悦着女儿的收获,但现在已经不能说话,但是母亲温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她每挪动一个地方,母亲的目光就跟了过来,眼里全是慈爱与关切,在这片寂寂无声的沙滩地,一个年迈的母亲和一个中年的女儿,一个在干活,一个在观望,没有一点语言的交流,但是在她们的内心,却都是温暖而踏实的。这一幕,看了让人有多感慨和暖心。因为有母亲在身边,桂东心无挂碍,不用担心不能行动的母亲无人看护,能够放心踏实地干活;因为有母亲的陪伴,在桂东这个年龄来说,亦是一种无上的幸福,而母亲,虽然帮不了桂东什么,但对于桂东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和守望。在这个秋日的中午,在这片河滩地上,一个老母亲和一个扯花生的女儿,成了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温馨而温暖。
很快,桂东就扯下了一大片花生,看着自己种的花生,颗粒归仓,桂东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喜悦,蹲了半天,腰和腿也酸了,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她将摘到手的花生,给母亲手上放了一些,自己也站在母亲身边剥了起来,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从土地里出来的花生新鲜滋润,水分饱满,吃起来特别清香可口。已不能言语的老母亲,看着津津有味吃着花生的女儿,轻轻地替她抹了抹了额头的汗,母女俩相视一笑,秋天便变得金灿灿,温暖而又朗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