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爱与专业温暖特殊人群
本报记者 巩琳璐 谢 非
文章字数:1692
  在商洛市丹江畔的一片静谧院落里,22.5亩的土地上承载着100个特殊生命的悲欢与重生。始建于1953年的商洛市社会福利院,如今已走过七十余载风雨,从洛南县卫东镇迁至现址,成为一座集收养、康复、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这里,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用日夜坚守为孤残群体筑起“有所依、有所养、有所乐、有所安”的港湾。
  悉心照料暖残障
  “慢点推,有点刮风,把毯子给他们掖好。”深秋的清晨,暖阳初升,福利院的护理员仔细叮嘱着,同时将盖在两位年轻人腿上的毛毯又紧了紧,这才缓缓推着轮椅走出宿舍楼。轮椅上坐着刚满18岁的两名残障人士,他们从出生起便与病床为伴,毫无自理能力,刚从儿童福利院移交过来时,生活起居全靠他人照料。
  护理员早已摸清了两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每天定时帮他们翻身、擦洗、喂食,在天气晴好、无风或风小的中午,总会用厚厚的棉衣和毛毯将他们包裹严实,推他们到廊下或背风处晒一会儿太阳。“天气变冷,他们活动少,身体血液循环本就弱,趁有太阳的时候出来透透气,身上暖和了,心情也会敞亮些。”趁着这宝贵的“阳光时间”,另一位护理员会迅速返回房间,检查暖气是否足够暖和,并为他们换上刚刚用暖水袋烘得蓬松柔软的厚被褥。“他们体质弱,最怕受凉,一点都马虎不得。”护理员一边忙碌,一边轻声说。日复一日精心呵护,让这两位从未感受过自主活动乐趣的年轻人,脸上时常浮现出恬静、舒适的光彩。
  暖心关爱助重生
  “张哥,今天该你给大家领唱啦!”在福利院的文艺活动现场,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男子正带着大家排练节目,他就是特困供养人员张某。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主动分担工作、擅长文艺表演的“骨干”,曾是一名遭遇精神重创的高才生。
  因精神失常,且家人无抚养能力,张某刚到福利院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会随时随地大小便、拒绝听从工作人员指令。面对这样的情况,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放弃,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陪伴他康复。护理员每天教他整理衣物、打扫房间,医生定期为他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其他供养人员也主动与他结对相处。
  渐渐地,张某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还主动帮工作人员分发餐具、照料行动不便的同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大家没有嫌弃我,还鼓励我发挥特长。”张某笑着说,现在他不仅是福利院文艺活动的“策划师”,还主动承担起院内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回馈这份关爱。
  同样重获新生的还有一位曾就读于西安一高校的年轻人。因精神问题,他大一后便无法继续学业,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会破坏物品、拒绝进食。家人无奈将其送至福利院时,他连基本的沟通都难以完成。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采取“一对一”照料模式,手把手教他吃饭、穿衣,每天陪他聊天、散步,定期带他参与康复活动。如今,他不仅能自主打理生活,还主动帮忙照看其他供养人员,在重阳节等活动中表演节目,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多元保障促发展
  让特困供养人员安心生活,离不开坚实的保障体系。面对95%以上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供养人员,福利院探索出一套精细化管理体系:首先是医疗协作,与商洛市中医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绿色通道”,每年组织专家集中体检,日常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每日两次查房,发现急症立即启动“外送就医程序”。其次是安全护航,修订应急预案15项,联合消防部门开展模拟演练,配置420套护理型床位、140个储物柜,引入法律顾问和消防维保服务。标准化探索,今年向国家申报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已通过省级审核,未来将推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规范落地。
  目前,47名工作人员服务100名供养对象,“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但看到他们从卧床到能走路、从沉默到微笑,一切都值了。”一名护理员抹着汗说。
  院长董立强表示:“我们将继续争取资金、不断提升服务,让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走过春夏秋冬。”
  从曾经的孤苦无依到如今的幸福安康,从生活不能自理到重拾人生价值,商洛市社会福利院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特困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这里的每一份照料都饱含温度,每一次转变都见证奇迹,这座“省二级福利院”正以更规范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持续书写着“让党和政府的温暖惠及每一位特困群众”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