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芦花雪
文章字数:2076
洛河,是洛南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商洛唯一一条黄河的一级支流。洛河之水从秦岭南麓草链岭龙潭的岩隙中诞生,携冰川的澄澈、森林的润泽与历史的醇厚,流淌成一条融自然奇观与文明血脉的甘泉。她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水源,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正如山民所言:“清凉甘甜的龙潭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洛河是大地血脉里最温柔的馈赠,亦是岁月沉淀中足以涤荡尘心的清甜。河流沿岸的垂柳是她温柔的注脚,在秋风里低垂着枝条,与水面轻吻。而河畔芦苇,于这季节悄然攒聚岸边,穗子如雪,蓬蓬摇曳,恍若大地抖落的初雪,默默覆盖尘世的喧嚣。
秋意渐浓时,清冷的秋风掠过水面,迎风摇曳的芦花盛开在蓝天白云下,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里轻晃,像把岁月的温柔与倔强,都织进这一抹浅金的摇曳里。秋风不仅带来了凉意,也使得自然界的景色随之改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季节交替的标志,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视觉盛宴。
清晨,闲步洛河之畔,向着远方悠然眺望。青烟袅袅,漫于水面。金色的垂柳轻拂河岸,与这滔滔河水共舞,水天相接之处,一片静谧与辽阔。此刻,秋风拂过河滩上的片片芦苇荡,苇秆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洁白的苇花随风飘散,落在岸边的草地上、水面上,像是为河岸披上了一层薄纱。洛河的芦花宛如纷纷扬扬飘落的雪,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回首往昔,闲来无事,钟情于洛河芦苇季节之美。观察芦苇的色彩变化,犹如阅读大自然书写在时光里的诗篇。芦苇初绽时,新生的苇尖尖携上春日暖阳的吻痕,晕开一片稚嫩的淡黄,如同初生雏鸟的绒毛,又似轻敷在大地上的薄纱,细腻柔软得令人忍不住伸手去轻轻触摸。微风轻拂,初生的苇穗,如同害羞的少女,羞怯地低垂着头,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蝉在岸柳上扯着嗓子鸣叫,盛夏的日头把河水晒得发烫,河边的芦苇随之悄然蜕变。细长的茎秆日益挺拔,稚气消退,颜色渐次显现,从根基的青褐色向顶端过渡为透亮的翠绿,宛如少年褪去青涩的脊梁。此时的芦苇不再是低眉顺眼的模样,它们昂首向天,顽强生长,为洛河边镶嵌上一抹翠绿!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翠绿的芦苇荡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又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芦苇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绿波。
秋风吹,芦花白,洛河两岸芦花飞。苇梢轻绽,素白的花絮喷薄如雪,瞬间淹没了所有过往的青涩。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洁白啊!远望似云涛翻涌,近观方见万千精灵在舞蹈:每一簇花穗,仿佛撑开的一把把小伞,轻盈得似乎一阵鼻息便能托举升空;又如初凝的晨霜,在阳光下折射出半透明的光晕,连倒映的水波都染上银辉。秋风起兮,漫天飞羽盘旋飘转,时而掠过河岸那边的陡峭石壁,时而停驻河面粼粼波纹上,好似以最温柔的姿态向天地间告别,又似扬帆起航地奔赴诗意的远方。
寒风乍起,吹过初冬的大地,芦苇像一群银白色的舞者,在风中翩翩起舞。它们的坚韧与柔美并存,宛如一首无言的诗篇,歌颂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此时,行走在洛河边,静默观赏,捕捉身边的美。河对岸是温馨的洛河人家,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起,一座新修的洛河桥连接南北过往的行人。近观眼前的芦苇,如诗如画,它们在寒冷的季节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细枝芦苇披着雪花,在蓝天的映衬下,与冷风和鸟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夜读闲书,我们可以从古典诗句中窥见诗人们描绘的冬日芦苇,“芦花和雪白茫茫,冬日阳光融不光。”“北风呼啸剪芦花,落入江中伴晚霞。”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芦苇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芦苇在严寒中坚守、孤寂而坚韧的形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须知,当冬霜覆野时,干枯的苇秆依旧紧拥而立,以嶙峋筋骨撑起最后的尊严。它们用生命历程诠释着纯净的本质:始于懵懂鹅黄,盛于浩荡雪色,终以枯瘦之躯守护地底的新芽,完成一场柔韧与高洁的轮回礼赞!
我之所以喜爱芦苇,结缘于几十年前在灵口镇小学教书之时。学校门前是洛河,荒芜的沙滩生长着碧绿的大片芦苇,夏日蝴蝶翩跹,野花缤纷。课余时,我与学生们常穿过铺满杨叶的曲径,踩着沙沙的声响,如孩子一般嬉闹在其中。那时年轻无忧,总爱带学生捡拾洛河石:椭圆的、扁平的,握在掌心圆润光滑。碧空下,河水泛绿,我和学生玩“打水漂”,石子掠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笑声荡开云影。偶尔,钻进芦苇丛中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捡拾到野鸡蛋和鸟蛋。进城工作后,曾多次去镇上学校听课,重返那片沙滩,秋风中芦花依旧漫舞,却多了一份怀乡恋旧之情。芦苇丛生,苇秆梢头飞鸟轻歌,水面上倒映着它们欢快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我躺在倒伏的苇秆上看芦花织成云的场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恍惚间,我仿佛重回镇上教书的那个年月。
哦,洛河畔的芦苇,是在寒潮来临季节里悄然盛开的花朵,它们挤挤挨挨地立在岸旁,穗子银白如雪,蓬松而美丽。芦苇的花朵虽小而朴素,且颜色淡雅,并没有其他花卉艳丽夺目,却能在河畔默默生长,悄然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或许也应如这芦花一般,以淡泊的姿态,在时光的洪流中自在飘飞,不被世俗所扰,坚守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就让这洛河的芦花雪,在时光的长河中,化作一抹永恒的诗意,飞舞在每一个热爱自然之人的梦里。
秋意渐浓时,清冷的秋风掠过水面,迎风摇曳的芦花盛开在蓝天白云下,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里轻晃,像把岁月的温柔与倔强,都织进这一抹浅金的摇曳里。秋风不仅带来了凉意,也使得自然界的景色随之改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季节交替的标志,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视觉盛宴。
清晨,闲步洛河之畔,向着远方悠然眺望。青烟袅袅,漫于水面。金色的垂柳轻拂河岸,与这滔滔河水共舞,水天相接之处,一片静谧与辽阔。此刻,秋风拂过河滩上的片片芦苇荡,苇秆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洁白的苇花随风飘散,落在岸边的草地上、水面上,像是为河岸披上了一层薄纱。洛河的芦花宛如纷纷扬扬飘落的雪,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回首往昔,闲来无事,钟情于洛河芦苇季节之美。观察芦苇的色彩变化,犹如阅读大自然书写在时光里的诗篇。芦苇初绽时,新生的苇尖尖携上春日暖阳的吻痕,晕开一片稚嫩的淡黄,如同初生雏鸟的绒毛,又似轻敷在大地上的薄纱,细腻柔软得令人忍不住伸手去轻轻触摸。微风轻拂,初生的苇穗,如同害羞的少女,羞怯地低垂着头,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蝉在岸柳上扯着嗓子鸣叫,盛夏的日头把河水晒得发烫,河边的芦苇随之悄然蜕变。细长的茎秆日益挺拔,稚气消退,颜色渐次显现,从根基的青褐色向顶端过渡为透亮的翠绿,宛如少年褪去青涩的脊梁。此时的芦苇不再是低眉顺眼的模样,它们昂首向天,顽强生长,为洛河边镶嵌上一抹翠绿!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翠绿的芦苇荡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又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芦苇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绿波。
秋风吹,芦花白,洛河两岸芦花飞。苇梢轻绽,素白的花絮喷薄如雪,瞬间淹没了所有过往的青涩。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洁白啊!远望似云涛翻涌,近观方见万千精灵在舞蹈:每一簇花穗,仿佛撑开的一把把小伞,轻盈得似乎一阵鼻息便能托举升空;又如初凝的晨霜,在阳光下折射出半透明的光晕,连倒映的水波都染上银辉。秋风起兮,漫天飞羽盘旋飘转,时而掠过河岸那边的陡峭石壁,时而停驻河面粼粼波纹上,好似以最温柔的姿态向天地间告别,又似扬帆起航地奔赴诗意的远方。
寒风乍起,吹过初冬的大地,芦苇像一群银白色的舞者,在风中翩翩起舞。它们的坚韧与柔美并存,宛如一首无言的诗篇,歌颂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此时,行走在洛河边,静默观赏,捕捉身边的美。河对岸是温馨的洛河人家,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起,一座新修的洛河桥连接南北过往的行人。近观眼前的芦苇,如诗如画,它们在寒冷的季节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细枝芦苇披着雪花,在蓝天的映衬下,与冷风和鸟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夜读闲书,我们可以从古典诗句中窥见诗人们描绘的冬日芦苇,“芦花和雪白茫茫,冬日阳光融不光。”“北风呼啸剪芦花,落入江中伴晚霞。”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芦苇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芦苇在严寒中坚守、孤寂而坚韧的形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须知,当冬霜覆野时,干枯的苇秆依旧紧拥而立,以嶙峋筋骨撑起最后的尊严。它们用生命历程诠释着纯净的本质:始于懵懂鹅黄,盛于浩荡雪色,终以枯瘦之躯守护地底的新芽,完成一场柔韧与高洁的轮回礼赞!
我之所以喜爱芦苇,结缘于几十年前在灵口镇小学教书之时。学校门前是洛河,荒芜的沙滩生长着碧绿的大片芦苇,夏日蝴蝶翩跹,野花缤纷。课余时,我与学生们常穿过铺满杨叶的曲径,踩着沙沙的声响,如孩子一般嬉闹在其中。那时年轻无忧,总爱带学生捡拾洛河石:椭圆的、扁平的,握在掌心圆润光滑。碧空下,河水泛绿,我和学生玩“打水漂”,石子掠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笑声荡开云影。偶尔,钻进芦苇丛中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捡拾到野鸡蛋和鸟蛋。进城工作后,曾多次去镇上学校听课,重返那片沙滩,秋风中芦花依旧漫舞,却多了一份怀乡恋旧之情。芦苇丛生,苇秆梢头飞鸟轻歌,水面上倒映着它们欢快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我躺在倒伏的苇秆上看芦花织成云的场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恍惚间,我仿佛重回镇上教书的那个年月。
哦,洛河畔的芦苇,是在寒潮来临季节里悄然盛开的花朵,它们挤挤挨挨地立在岸旁,穗子银白如雪,蓬松而美丽。芦苇的花朵虽小而朴素,且颜色淡雅,并没有其他花卉艳丽夺目,却能在河畔默默生长,悄然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或许也应如这芦花一般,以淡泊的姿态,在时光的洪流中自在飘飞,不被世俗所扰,坚守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就让这洛河的芦花雪,在时光的长河中,化作一抹永恒的诗意,飞舞在每一个热爱自然之人的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