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万水千山总是情
本报记者 杨 鑫 李 敏
文章字数:3238


  他把旅游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不是单纯的为了旅游而旅游,而是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民族风情、习俗特色,让自己在不同的旅途中见识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撞击,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从而让自己的旅游有了不一样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人们外出旅游,从形式到内容到目的有很多种,有的人把它作为调节工作、放松生活的一种方式,有的人则是让自己融入到游玩的每一个景点,置身其中,乐在其中,用自己的体会去感受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妙。而有的人,则把自己的每一次旅行都作为一次人生体验,既让自己的旅游增加了深度,也增加了广度。土生土长的商洛人杨建平,就是一位这样的“旅游达人”。
  与他交谈,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渊博与兴趣广泛。他把旅游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不是单纯的为了旅游而旅游,而是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民族风情、习俗特色,让自己在不同的旅途中见识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撞击,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从而让自己的旅游有了不一样的深度和广度。
  难忘军旅情
  从小学到中学,课文的字里行间以及相当数量的革命历史小说的熏陶,其后投笔从戎的经历和大半生所从事的公务员职业,让杨建平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军人情结和红色情怀。
  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对从“虎门销烟”到“渡江战役”的十面浮雕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时的澎湃心情,自那以后,他每次去首都都要瞻仰这座丰碑。
  “当别人都奔着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而去时,我却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航空博物馆转了个遍,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也看了不止一次。”
  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面对刻有6万多名烈士姓名的几十块大理石碑,杨建平用笔抄录着碑上的文字,一边抄写一边想象着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民参加革命斗争的情景,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岳麓山下,我追慕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采;在“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纪念馆里,我遥想打响我党武装起义第一枪的将领们的风姿;在红都瑞金,我品尝当年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亲手挖下的那口红井的清洌泉水;在枣园窑洞前,我动情地唱起了‘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在上饶集中营囚禁方志敏烈士的牢房前,我想起了那篇著名的《清贫》;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我默诵着‘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眼前仿佛重现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场面;站在南京的石头城上,我感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红色文化,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我是在和平时期当的兵,如果在战争年代,我也许就是烈士中的一员,因此,每到一个红色纪念地,我总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瞻仰凭吊,接受心灵的洗礼。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惜今天的一切就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杨建平说。
  在历史中穿行
  杨建平从小喜欢看书,到现在仍保持着每天看书的习惯。他很喜欢《唐诗》《宋词》,对书中提到的地方,都想去看一看,亲身体验、感受古人那时的心情。
  他三次登临黄鹤楼,俯瞰滔滔江水,仰望白云蓝天,想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寂幽远;远眺长江上的一叶小舟,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遥想两位文友依依惜别的动人瞬间。他也两度站在岳阳楼下,洞庭湖边,默念300多字的《岳阳楼记》,感慨古时封建官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抱负,思索今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武夷山中,他没有流连于自然风光的奇绝瑰丽,却一头扎进一个小村庄,吟诵“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叹息一代才子柳三变的悲惨人生。祁连山下,他远观“长河落日“,感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沧桑意境。在济南大名湖边,在镇江北固山上,在赣州郁孤台旁,抗金名将辛弃疾的那些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千古名句长久地撞击着他的胸怀。
  “我还记得登鹳雀楼的情景,在层层攀登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悟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此后,我还一路追寻一代文学大师苏东坡的踪迹,去了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湖北宜昌的三游洞,站在‘文赤壁’的长江岸边,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金山的妙高台上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清明之际千里奔波去河南郏县的‘苏坟’,虔诚地上了三炷香,表达自己深深的敬仰。”杨建平说。
  旅途中,杨建平还喜欢拜谒帝王将相的陵墓和名人的祠园,先后去了成吉思汗陵、西夏王陵、秦始皇陵、西汉诸陵、明十三陵、司马迁祠、武侯祠、张飞墓等。这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代天骄”为推动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立下的不朽功绩,也可以看到他们因为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而败落甚至灭亡的历史轨迹,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这一路走来,杨建平感触颇多。他说,古往今来,多少文化先贤的不朽作品流传至今,丰富了我们的历史,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来到古时候他们生活、写作的地方,吟诵他们的诗句和文章,就会感觉到在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对接。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曼妙绝伦的诗句?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最炫民族风
  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热爱,始于小时候看过的许多电影。那时候,在舅舅的带领下,杨建平看了很多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战斗的故事片,《刘三姐》《五朵金花》《回民支队》《阿诗玛》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至今耳熟能详。
  第一次遇到少数民族人,是在西安火车站。“当时一群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在西安火车站广场边跳边唱《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光辉照万丈》,让我真正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后来在部队,总政歌舞团来演出,杨建平一连看了三场,其中到少数民族表演舞蹈的时候,他还直接上去跟着跳了。
  一边说着,他一边手舞足蹈地为我们展示。
  他还记得自己去贵州的一次旅行,一路很辛苦,但也很值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连当地的汉族人都穿起了长袍,苗族、侗族、水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当地尤为凸显。“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当地赶集的人穿着各色民族的服装,真让人眼花缭乱。”
  西江千户苗寨号称“天下第一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东南约20公里的雷公山里,大村寨用杉木搭建的吊脚楼,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整个一面坡,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当我实实在在站在坡中腰看到它的全貌时,不由得惊呆了。”
  “在村中心的广场上,数十名穿着盛装的苗族妇女在几个吹着芦笙的男子的引领下踏歌而舞,我也忍不住和众多的游人随着节奏,踩着步点,融入其中。看完表演,吃了当地的长桌宴。晚上,又住在了村寨中的吊脚楼里,体验了苗族同胞的真实感觉,这些都让我记忆深刻。”
  这些年里,杨建平多次去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等省区旅游,在丽江聆听纳西古乐,在大理游历洱海苍山,在拉萨八廓街上转街,在侗家风雨桥上凭栏,在石林和撒尼姑娘跳舞,在漓江乘一叶竹排浪里飞舟,在蝴蝶泉边和“五朵金花”合影留念,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品尝烤全羊,在林海雪原追寻鄂伦春人的足迹,在丹巴古藏寨里观赏碉楼遗迹,在青海湖畔观看土族的歌舞秋千……
  他说,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俗,多走走、多看看,能感受到各个兄弟民族的团结和睦和祖国母亲的光荣伟大。
  在路上:乐此不疲的人生体验
  每次出游,杨建平都随身带着小本子,白天游玩,晚上写旅游日记,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至今已经写了13本旅游日记。在他的家里,有关旅游的书籍就在书柜中摆了好几格子,还有近万幅各地风光的照片。这些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大漠边陲、雪域高原、离岸的海岛、封闭的深山,途中乘坐过各种交通工具,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乐此不疲的人生体验。
  他说,每一次出行都有感悟,有收获,但侧重点不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线路踏上一段旅途,你的遇见,你的发现,都是属于你个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小到一处自然风光、一处民居、一个村寨,大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都会让人觉得惊奇,觉得不虚此行,我很享受在路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