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留守家庭
文章字数:2011
爱心人士送来米面油看望老刘
80后农民工献爱心
3月17日,记者和80后回乡创业农民工姜丹枫闲聊中提到商州区三岔河镇刘长命一家5口人4人患残疾的事后,姜丹枫当即表示要带着员工一起去看望这个家庭,也给店里的员工开展一次感恩教育。
3月18日,刚下过一场小雨,早上8点钟,姜丹枫将30多件衣服和米面油装上面包车,带着店里的员工向三岔河镇灯塔村出发了。行进途中,姜丹枫吐露了心声,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童年穷苦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是乡里人的接济才让他有了今天,每当听到这些不幸的遭遇时都想尽自己的能力帮上一把,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帮助也能给这些人带来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由于导航仪上显示不出灯塔村,走到镇上的时候,大家便迷路了。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妇女得知我们是去看望刘长命的,便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周围也围上来很多群众。“这个刘长命真是可怜,家里5个人4个都有病。”“他真是遇上好人了,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都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感到惋惜和怜悯。一位好心的大叔告诉我们,刘长命的家就在前面的饲马沟,那里都是泥路,汽车无法到达,他主动要为我们带路,我们婉言谢绝了。我们停车决定徒步前行,大家每人提了些东西开始上山,坑坑洼洼的土路十分难走,加上每个人都负重上山,花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山沟里的空心村
三月的饲马沟桃花怒放,景色宜人。然而,这个秀美的山沟,如今仅剩3户人家居住,刘长命就是其中一户。
土路两边长满茅草,让人倍感凄凉。走进房屋相对集中的地方,30多户土房依山而建,沟口一幢房子上面,还刷着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一切都显示,这里曾经也是红红火火。让人感叹的是,30多户人家的山沟,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沿途很难遇到一个行人,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地里除草,对记者的问话,她有些茫然。后来才知道,她叫李莲英,是个哑巴根本不会讲话。她有两个女儿,现在都已经出嫁,由于不愿麻烦女儿,便一个人留在这个山沟里。
我们从另一户人家了解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有的已经移民搬迁了,只是老房子还一直保留着,如今,这个近100多人的山沟,平时仅有10来名老弱病残人员留守。即使过年,这里也仅有40来个人,多数住户过年都让邻居们帮忙贴上对联,一年到头也难回一次家。这几年来,除过年外,年轻人在村里已成“稀罕物”,昔日热热闹闹的村庄,变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刘长命因为5口之家4口都是残疾人,没有劳动力再加上4人都需要照顾,自己抽不出身,所以也就留了下来,平时只能靠山上挖挖草药赚点零花钱。
生活的艰辛
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山顶,远远地就看见了一栋极为破旧的土瓦屋,我们猜想应该就是这里,同行的两个年轻人便喊着:“长命叔,我们来看你了。”过了许久,我们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迎了出来。
走进简陋的院子,一个小男孩在泥泞的大场上拖着粘满稀泥的残破的小车玩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头上缠着毛巾依着墙根坐在地上晒太阳,旁边一间矮小的屋子是厨房,锅里正煮着糊汤,案板上除了一袋盐之外没有任何烹饪调料,灶门口旁一位目光痴呆的中年妇女正添着柴火。
刘长命热情地拿来一条板凳,招呼记者和同行的人坐下,他在一旁拿着搭放在草棚里的泛黄的毛巾帮儿子擦着满脸的泥浆。“这娃今年7岁,当时他的傻妈把她生在了粪池里,我发现后捞上来命是保住了,但至今不会说话。去医院看了几次,都查不出来是什么问题,娃命苦哇。”老刘抹着眼泪介绍着自己的家庭成员,依着墙根席地而坐的79岁的老人李秀云是她的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药不离口,在灶门口的这位智力残疾的妇女杜妮妮便是她的妻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就连大小便也都只能在屋内,还有一个女儿今年4岁,出生时掉到尿罐里,造成女娃的左耳朵残疾,现在由村口的亲戚帮照看着,在幼儿园上学。
说话间,灶门口的妻子对着灶台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老刘走进厨房盛了4碗糊汤,夹了一些咸菜,一一地为母亲妻儿端到手里。“孩子正在长身体,我也想着能到外面,打零工赚点钱改善一下伙食,但是实在走不开,我要是走了,全家人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老刘端着一碗糊汤蹲在门口。
记者注意到,朝南坐北的另外两间房是老刘和李奶奶的卧室,堂屋里只有两个粮柜以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蛇皮袋和破衣物,没一样像样的家具,卧室里到处散发着人畜粪尿味,一张麦草铺就的床铺上,铺着两床单薄破旧的被子,一只骨瘦如材的黄猫不停地跳来跳去。
临走前,姜丹枫又为老刘递上了800元现金,并留下了电话号码。老刘接过手中的钱,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一直呢喃着:“感谢你们,这下好了。”
小行动传递大爱心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没有说话,记者打破沉默的局面,提出要采访姜丹枫,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他们做的事情很普通,自己这几年也没攒下多少钱,尽自己所能和力量,只是送了些旧衣服和米面油。这些旧衣物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是一堆破烂,然而,对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给他们带去却是无尽的温暖。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绵薄之力,很多个像这样贫困的家庭就能得到很大的帮助。
80后农民工献爱心
3月17日,记者和80后回乡创业农民工姜丹枫闲聊中提到商州区三岔河镇刘长命一家5口人4人患残疾的事后,姜丹枫当即表示要带着员工一起去看望这个家庭,也给店里的员工开展一次感恩教育。
3月18日,刚下过一场小雨,早上8点钟,姜丹枫将30多件衣服和米面油装上面包车,带着店里的员工向三岔河镇灯塔村出发了。行进途中,姜丹枫吐露了心声,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童年穷苦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是乡里人的接济才让他有了今天,每当听到这些不幸的遭遇时都想尽自己的能力帮上一把,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帮助也能给这些人带来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由于导航仪上显示不出灯塔村,走到镇上的时候,大家便迷路了。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妇女得知我们是去看望刘长命的,便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周围也围上来很多群众。“这个刘长命真是可怜,家里5个人4个都有病。”“他真是遇上好人了,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都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感到惋惜和怜悯。一位好心的大叔告诉我们,刘长命的家就在前面的饲马沟,那里都是泥路,汽车无法到达,他主动要为我们带路,我们婉言谢绝了。我们停车决定徒步前行,大家每人提了些东西开始上山,坑坑洼洼的土路十分难走,加上每个人都负重上山,花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山沟里的空心村
三月的饲马沟桃花怒放,景色宜人。然而,这个秀美的山沟,如今仅剩3户人家居住,刘长命就是其中一户。
土路两边长满茅草,让人倍感凄凉。走进房屋相对集中的地方,30多户土房依山而建,沟口一幢房子上面,还刷着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一切都显示,这里曾经也是红红火火。让人感叹的是,30多户人家的山沟,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沿途很难遇到一个行人,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地里除草,对记者的问话,她有些茫然。后来才知道,她叫李莲英,是个哑巴根本不会讲话。她有两个女儿,现在都已经出嫁,由于不愿麻烦女儿,便一个人留在这个山沟里。
我们从另一户人家了解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有的已经移民搬迁了,只是老房子还一直保留着,如今,这个近100多人的山沟,平时仅有10来名老弱病残人员留守。即使过年,这里也仅有40来个人,多数住户过年都让邻居们帮忙贴上对联,一年到头也难回一次家。这几年来,除过年外,年轻人在村里已成“稀罕物”,昔日热热闹闹的村庄,变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刘长命因为5口之家4口都是残疾人,没有劳动力再加上4人都需要照顾,自己抽不出身,所以也就留了下来,平时只能靠山上挖挖草药赚点零花钱。
生活的艰辛
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山顶,远远地就看见了一栋极为破旧的土瓦屋,我们猜想应该就是这里,同行的两个年轻人便喊着:“长命叔,我们来看你了。”过了许久,我们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迎了出来。
走进简陋的院子,一个小男孩在泥泞的大场上拖着粘满稀泥的残破的小车玩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头上缠着毛巾依着墙根坐在地上晒太阳,旁边一间矮小的屋子是厨房,锅里正煮着糊汤,案板上除了一袋盐之外没有任何烹饪调料,灶门口旁一位目光痴呆的中年妇女正添着柴火。
刘长命热情地拿来一条板凳,招呼记者和同行的人坐下,他在一旁拿着搭放在草棚里的泛黄的毛巾帮儿子擦着满脸的泥浆。“这娃今年7岁,当时他的傻妈把她生在了粪池里,我发现后捞上来命是保住了,但至今不会说话。去医院看了几次,都查不出来是什么问题,娃命苦哇。”老刘抹着眼泪介绍着自己的家庭成员,依着墙根席地而坐的79岁的老人李秀云是她的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药不离口,在灶门口的这位智力残疾的妇女杜妮妮便是她的妻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就连大小便也都只能在屋内,还有一个女儿今年4岁,出生时掉到尿罐里,造成女娃的左耳朵残疾,现在由村口的亲戚帮照看着,在幼儿园上学。
说话间,灶门口的妻子对着灶台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老刘走进厨房盛了4碗糊汤,夹了一些咸菜,一一地为母亲妻儿端到手里。“孩子正在长身体,我也想着能到外面,打零工赚点钱改善一下伙食,但是实在走不开,我要是走了,全家人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老刘端着一碗糊汤蹲在门口。
记者注意到,朝南坐北的另外两间房是老刘和李奶奶的卧室,堂屋里只有两个粮柜以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蛇皮袋和破衣物,没一样像样的家具,卧室里到处散发着人畜粪尿味,一张麦草铺就的床铺上,铺着两床单薄破旧的被子,一只骨瘦如材的黄猫不停地跳来跳去。
临走前,姜丹枫又为老刘递上了800元现金,并留下了电话号码。老刘接过手中的钱,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一直呢喃着:“感谢你们,这下好了。”
小行动传递大爱心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没有说话,记者打破沉默的局面,提出要采访姜丹枫,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他们做的事情很普通,自己这几年也没攒下多少钱,尽自己所能和力量,只是送了些旧衣服和米面油。这些旧衣物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是一堆破烂,然而,对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给他们带去却是无尽的温暖。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绵薄之力,很多个像这样贫困的家庭就能得到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