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匠
文章字数:1986
磨刀匠王养灵正在给群众磨剪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曾几何时,肩扛长板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那抑扬顿挫的吆喝伴随我们走过儿时的每个春夏秋冬。如今,时过境迁,磨刀匠慢慢从我们的视线消失了,这种老行当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近日,记者在市区一小区偶遇一位磨刀匠,他的讲述为我们重拾渐行渐远的记忆。
换工学手艺
一辆重新喷漆的老自行车,一个破旧的工具袋,就是王养灵做磨刀匠的全部家当。见到他时,他正坐在小马扎上弯身给人磨剪子,一双粗糙的手因为经常用劲已经严重变形,手指头也因为长期被磨而结满了厚厚的老茧。
交谈中得知,王养灵老人今年58岁,家住商州区杨峪河镇民主村9组,中学辍学后便学了磨刀的手艺。“当年这行还是很红火哩,吃饭穿衣都离不了刀和剪子,我可是费了不少功夫才学会的。”说起拜师学艺的过程,王养灵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听人说山外一个师傅会,我就走了几十里山路提着四岁礼上门拜师,结果人家问我要400元的拜师费,当时400元钱可是巨款啊,就没学成。”王养灵回忆,回家的路上,自己又渴又饿,索性把当礼物的点心吃掉了,也断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但我还是想学这手艺,就蹲在边上看人家磨,回家后再照着师傅的模样比划着磨。”王养灵说,可一行有一行的诀窍,没有经过师傅的点化,虽然刀和剪子已磨得光亮,但就是钝的得啥都切不快也剪不下。
后来,由于经常跟在一位师傅边上学着磨刀,师傅看他真心想学便偶尔指点一下,作为交换条件,王养灵帮师傅家干地里的农活。“砍柴担水,挑粪犁地,地里啥活都抢着干,只盼着能从人家那里学点手艺。”王养灵说,入了行才知道,别看磨剪子戗菜刀动作简单,里面技巧大着呢,角度和力度都把握好了才能磨出来好刀好剪。学会磨刀和剪子的王养灵也有遗憾,那就是剃头推子始终不会磨。“剃头推子,为了学这个,我就磨坏了八个推子,两只手也打出了血泡,到现在都没学会。”
风雨磨刀路
“好久都不见他来,家里的菜刀都钝了用不成了,今天刚好遇到,赶紧把菜刀拿来磨磨。”一位刚磨好菜刀的大妈一边付钱一边说,“现在这种手艺人越来越少,可家里的菜刀时间长了不好使,自己不会磨,扔了又可惜,幸亏王师傅还在干这行当。”
以前的时候,王养灵老人也是扛着一条板凳,绑上工具,四处找生意。有一回,他去柞水,沿着乡间小路走乡串户地磨刀,在走过一片松树林时,由于地上的松针太厚,他一不小心踩空了,人连着工具一起掉进沟里。顾不上划破的双手,王养灵赶紧爬起来找工具。回头一望,凳子卡在了高处的树上,任凭他再垫着脚够,也还是取不下来。无奈之下,他只得将凳子上的工具用树枝挑下来,那个跟了他十几年的磨刀凳就留在了柞水那个不知名的小树林里。“那凳子还是我刚学会磨刀时家里用一个长条凳锯了腿改造的,每天就扛着它寻活,就那样丢了有些可惜。”王养灵感慨道。从那以后,王养灵老人就骑自行车,背着工具包出门。“现在这辆车子也不行了,你看这脚踏板都掉了,我也没去修,走山路就是费车子。”王养灵一边收拾着工具一边说。记者发现,王养灵随身带着的工具包里除了有一块完整的油石、一小壶水和装水的搪瓷碗外,剩下的都是一些被他用坏的断掉的磨石。“这些年已经记不清用掉了多少磨石,反正家里头很多坏掉的磨石,最小的只有指头蛋子大,被孩子拿着玩去了。”
走乡串户是王养灵的生活常态,王养灵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农村人淳朴厚道,一般不用熬煎晚上没地方睡,给村民说一说,再给他们免费磨磨家里的刀和剪,就把吃饭、住宿问题解决啦。”王养灵笑着说,农村最大的危险就是狗了,人生地不熟的,很容易闯进拴着狗的院落,可能就要被忠于职守的看门狗给咬一口。“有次在麻池河镇,我穿过一片麦地时,从旁边的院子里突然冲出一条狗,一下就咬住了我的腿,裤子被撕破不说,腿也被狗牙戳了个洞。”有了这个惨痛教训,他再到陌生的地方去便先搭声,看没狗叫了再走。
磨刀匠的坚守
王养灵老人说,他之所以还坚持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磨刀,因为磨石磨过的刀和剪子保持锋利的时间长。“那些用砂轮打磨的最多只管半年,我用磨石磨出来的用一整年都没问题。做生意还是要讲诚信,我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做出来的东西要让人家说好,人家才能认可我,我们这一行也才能存在下去。”王养灵说,虽然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快没落了,同行也越来越少,但只要有人需要,自己还是会继续磨下去。“现在一天走下来,能赚四五十块钱,生意最好的就是腊月了,有时最高一天能有一百多块。”王养灵对自己的收入显得很满意。
随着年事渐高,王养灵的儿子也经常劝父亲不要再出去干活,可王养灵却坚持这份生计。“我现在压力还大着呢,儿子才说了媳妇,我想给他们在城里买房,趁现在能挣点是点。”老人说,由于自己跑惯了,身体结实硬朗,平时头疼脑热的,睡一晚,第二天就好了。
干完活,王养灵老人收拾好工具,背着工具包,跨上自行车,又奔向下一个小区。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尽自己所能,让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王养灵心里乐滋滋的。
“磨剪子嘞,戗菜刀……”曾几何时,肩扛长板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那抑扬顿挫的吆喝伴随我们走过儿时的每个春夏秋冬。如今,时过境迁,磨刀匠慢慢从我们的视线消失了,这种老行当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近日,记者在市区一小区偶遇一位磨刀匠,他的讲述为我们重拾渐行渐远的记忆。
换工学手艺
一辆重新喷漆的老自行车,一个破旧的工具袋,就是王养灵做磨刀匠的全部家当。见到他时,他正坐在小马扎上弯身给人磨剪子,一双粗糙的手因为经常用劲已经严重变形,手指头也因为长期被磨而结满了厚厚的老茧。
交谈中得知,王养灵老人今年58岁,家住商州区杨峪河镇民主村9组,中学辍学后便学了磨刀的手艺。“当年这行还是很红火哩,吃饭穿衣都离不了刀和剪子,我可是费了不少功夫才学会的。”说起拜师学艺的过程,王养灵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听人说山外一个师傅会,我就走了几十里山路提着四岁礼上门拜师,结果人家问我要400元的拜师费,当时400元钱可是巨款啊,就没学成。”王养灵回忆,回家的路上,自己又渴又饿,索性把当礼物的点心吃掉了,也断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但我还是想学这手艺,就蹲在边上看人家磨,回家后再照着师傅的模样比划着磨。”王养灵说,可一行有一行的诀窍,没有经过师傅的点化,虽然刀和剪子已磨得光亮,但就是钝的得啥都切不快也剪不下。
后来,由于经常跟在一位师傅边上学着磨刀,师傅看他真心想学便偶尔指点一下,作为交换条件,王养灵帮师傅家干地里的农活。“砍柴担水,挑粪犁地,地里啥活都抢着干,只盼着能从人家那里学点手艺。”王养灵说,入了行才知道,别看磨剪子戗菜刀动作简单,里面技巧大着呢,角度和力度都把握好了才能磨出来好刀好剪。学会磨刀和剪子的王养灵也有遗憾,那就是剃头推子始终不会磨。“剃头推子,为了学这个,我就磨坏了八个推子,两只手也打出了血泡,到现在都没学会。”
风雨磨刀路
“好久都不见他来,家里的菜刀都钝了用不成了,今天刚好遇到,赶紧把菜刀拿来磨磨。”一位刚磨好菜刀的大妈一边付钱一边说,“现在这种手艺人越来越少,可家里的菜刀时间长了不好使,自己不会磨,扔了又可惜,幸亏王师傅还在干这行当。”
以前的时候,王养灵老人也是扛着一条板凳,绑上工具,四处找生意。有一回,他去柞水,沿着乡间小路走乡串户地磨刀,在走过一片松树林时,由于地上的松针太厚,他一不小心踩空了,人连着工具一起掉进沟里。顾不上划破的双手,王养灵赶紧爬起来找工具。回头一望,凳子卡在了高处的树上,任凭他再垫着脚够,也还是取不下来。无奈之下,他只得将凳子上的工具用树枝挑下来,那个跟了他十几年的磨刀凳就留在了柞水那个不知名的小树林里。“那凳子还是我刚学会磨刀时家里用一个长条凳锯了腿改造的,每天就扛着它寻活,就那样丢了有些可惜。”王养灵感慨道。从那以后,王养灵老人就骑自行车,背着工具包出门。“现在这辆车子也不行了,你看这脚踏板都掉了,我也没去修,走山路就是费车子。”王养灵一边收拾着工具一边说。记者发现,王养灵随身带着的工具包里除了有一块完整的油石、一小壶水和装水的搪瓷碗外,剩下的都是一些被他用坏的断掉的磨石。“这些年已经记不清用掉了多少磨石,反正家里头很多坏掉的磨石,最小的只有指头蛋子大,被孩子拿着玩去了。”
走乡串户是王养灵的生活常态,王养灵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农村人淳朴厚道,一般不用熬煎晚上没地方睡,给村民说一说,再给他们免费磨磨家里的刀和剪,就把吃饭、住宿问题解决啦。”王养灵笑着说,农村最大的危险就是狗了,人生地不熟的,很容易闯进拴着狗的院落,可能就要被忠于职守的看门狗给咬一口。“有次在麻池河镇,我穿过一片麦地时,从旁边的院子里突然冲出一条狗,一下就咬住了我的腿,裤子被撕破不说,腿也被狗牙戳了个洞。”有了这个惨痛教训,他再到陌生的地方去便先搭声,看没狗叫了再走。
磨刀匠的坚守
王养灵老人说,他之所以还坚持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磨刀,因为磨石磨过的刀和剪子保持锋利的时间长。“那些用砂轮打磨的最多只管半年,我用磨石磨出来的用一整年都没问题。做生意还是要讲诚信,我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做出来的东西要让人家说好,人家才能认可我,我们这一行也才能存在下去。”王养灵说,虽然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快没落了,同行也越来越少,但只要有人需要,自己还是会继续磨下去。“现在一天走下来,能赚四五十块钱,生意最好的就是腊月了,有时最高一天能有一百多块。”王养灵对自己的收入显得很满意。
随着年事渐高,王养灵的儿子也经常劝父亲不要再出去干活,可王养灵却坚持这份生计。“我现在压力还大着呢,儿子才说了媳妇,我想给他们在城里买房,趁现在能挣点是点。”老人说,由于自己跑惯了,身体结实硬朗,平时头疼脑热的,睡一晚,第二天就好了。
干完活,王养灵老人收拾好工具,背着工具包,跨上自行车,又奔向下一个小区。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尽自己所能,让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王养灵心里乐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