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又见山花烂漫时
——“柴达木”精准扶贫回眸之一(达仁篇)
文章字数:1860
  本报记者何邓马泽平 [编者按去年在全市开启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如今一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为此,本报记者再次聚焦商洛最偏僻、条件最艰苦、贫困面积最大的镇安县西南边陲小镇达仁。]
  阳春三月,刚经历春雨洗涤的达仁,更显得清新迷人:山花烂漫,芳香四溢;茶园起伏,芽叶婀娜;民房新居,路边林立。暖暖的春光下,再加上蜿蜒的水泥路、成片的油菜花,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油彩画。
  顺着兰家坡的盘山公路,行走在狮子口村,路两旁果林里,桃花李花争相盛开,大棚蔬菜顺田排开,通村水泥路也正在紧张施工中。二组村民兰金柱和妻子章登兰正在给大棚里放熏烟,绿油油的辣子秧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这叫熏蒸,去年培训时学的,很管用,烟熏能除菌,菜苗生病少,长得好。”快60岁的兰金柱说:“这一年的变化好大啊!你去年来采访时我还是摩托车,现在换成了机动三轮车,我又增加了3亩桃林,扩大了两棚蔬菜,算起一年收入我媳妇今年都不出门了。”
  记得去年采访时,老兰一家6口人,5个都出门挣钱,家里只留下他一人务农。老兰搬来凳子,掰着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初次种植大棚西瓜,街道上人都来买,挣了1万多元;用大棚种植蔬菜秧苗以及卖反季节蔬菜挣了2.5万元;早熟甜玉米1.2万元;桃李卖了2万多元,还不算散养的上百只鸡和两头猪赚的钱。“老头子说的有些保守,去年他一个人挣了8万元钱没问题。”章登兰接过话茬说,要不是看到老头子在家搞林果和蔬菜种植还可以,我也不会放弃西安每月4000多元的保姆工作。去年一年,老兰的大儿子和媳妇在西安搞货运纯收入在10万左右,小儿子两口子在深圳一年也能挣上8万左右,一家全年收入近30万元。
  兰金柱的致富经验,让通了路,也拉上自来水的兰家坡贫困群众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狮子口村一组村民兰青林,家有5口人,去年以前靠种植小麦、玉米维持生活,是典型的贫困户。2014年精准扶贫开始后,该镇驻村第一书记朱纯宁走访发现兰金柱大棚菜产业能致富,又动员兰青林搞蔬菜种植。朱纯宁通过多方努力争取扶贫贷款资金,帮其建起了4亩大棚,并请兰金柱手把手地技术指导,去年大棚菜产量可喜,收入3万余元。
  “我是老贫困户,家里人多又有病号,本想着就这样过一天是一天,哪想着脱贫呀。”正在大棚里松土的兰青林呵呵一笑:“人家扶贫工作队天天上门帮助,又有跟前的村民指导种菜,今年估计卖菜和打工能挣五万元,争取早日脱贫嘛。”(下转第二版)
  全市大力开展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以来,达仁镇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实施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细化扶贫,让不少贫困村子焕发了生机,使一大批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我们精准发展致富产业,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种植产业,新成立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建成集中联片密植桑园500亩,全年养蚕1200张,科管板栗园3000亩,核桃建园1000亩,新建食用菌150棚。双河、金砖两村白山羊生态养殖初显特色,已培育养羊100只以上的专业大户10户。组织劳务输出2900人,劳务创收3000万元。”达仁镇主管扶贫、农口的副镇长唐忠文娓娓道来,去年一年时间全镇就让200多户400多人稳定脱贫。今年将建成千亩联片生态茶园基地,在增加密植桑园500亩,重点建设金砖、双河白山羊养殖小区,使全镇养羊规模达到万只以上。“如今扶贫路子走对了,不仅是有变化,而且是变化大,有很多贫困户一辈子都想不到他们能在镇上街道中心位置住上政府盖的移民搬迁安置房。”唐忠文说,只要群众跟着我们把达仁的茶叶、蚕桑、板栗、山羊养殖等产业做出品牌,到2020年完成1380户3000多贫困人口的小康生活肯定没问题。
  达仁镇2013年人均纯收入才5000多元,2014年就上升到6000多元。一年来,该县探索出的移民搬迁挖穷根、金融支持破难题、合作社带动探新路、园区承载促就业、民生保障兜底线等五种可复制的精准扶贫模式在达仁镇脱贫致富中生根开花,硕果累累。临近的安康市汉滨区紫荆镇来达仁打工的老王说,“达仁多好呀,初春采茶,然后三季养蚕,秋收板栗、香菇,冬天山羊又出栏了,不出门就能富。”
  如果说以前达仁镇正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而如今借助精准扶贫,她迈着青春靓丽步子走来,前景十分广阔。达仁镇瀑布纵横、鸟语花香,高山峡谷遥相呼应,驰名全国的象园茶就出自该镇象园村,远近闻名的王莽山上一直流传着王莽追刘秀的经典故事。当地干部说,“象园”品牌已吸引不少省内外投资人前来洽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相信,在全市持续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下,西南边陲小镇达仁定会走向小康、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