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情怀
刘逢生
文章字数:1724
  祖父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他虽是商洛山中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但他的传略却载入了《丹凤县志·人物志》,彪炳史册。
  祖父生于1893年12月4日。祖籍今丹凤县龙驹寨镇刘家河社区。其父是清末秀才,祖父秉承“砚田无税子孙耕,农田虽苦可传家”之家风家训,自幼笃学,1922年西北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留西安的机会,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毅然决然地回到故乡商洛山中当起“教书匠”。先受聘于商县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紫阳宫高等小学,因在该校革新教育理念难以实现,愤然辞职。即与周之桢先生1927年一起创办了商县茶房两岭村(今属丹凤县棣花镇)朝阳乐育高等小学。当时受聘乐育小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祖父的学生,师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刘老老师”。他所提倡的学习白话文,反对八股文,男不蓄发、女不缠足等革新办学理念很快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拥护和实施。
  祖父不仅认真地讲好每节课,而且还经常利用假期给学生补课,分文不取;既要亲自授课,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全校的校务工作,尽职尽责,成绩斐然。在他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43年和1946年在全商洛专区两次举办的小学会考中,两岭高等小学均获得第一名。祖父从1927年至1946年先后在两岭(先叫乐育,后叫两岭)小学培养的学生共17届,20多个班。1946年秋,凤麓中学代校长马可民先生“三顾茅庐”,赴两岭小学点将,说服时任两岭小学校长彭希祖,聘任祖父到凤麓中学任教(今丹凤中学)。1948年,李含正先生出任商县上寺坡中学校长,李先生又把祖父从凤麓中学请到该校任教。
  祖父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特别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祖父昆弟7人,他居其首。1937年11月,正在商县中学简易师范班上学的小弟刘焕彩(字丹东)捎信告诉他,要和几个同学赴延安。祖父连夜步行百余里去商县,让小弟放心走,家中的事由他照顾。并反复叮嘱他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把日本鬼子早日赶出中国。刘丹东不负重望,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返回商洛任豫鄂陕边区二地委商洛县委书记兼二十三支队政委,1947年3月12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祖父支持宣传抗日,投身革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委派王柏栋任商洛工委书记,回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柏栋早知两岭小学有他的恩师我的祖父刘焕堂(字筱斋)等一批进步教师,于是他以母校为据点,在这些进步教师的支持下,两岭小学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祖父的抗日思想在柏栋的影响下也得到升华。他亲自给学生排演新话剧《半夜鸡叫》《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给学生编快板《张三熬活》等,积极宣传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及时排演岳母刺字、送子从军等十几出社火,宣传、教育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从事地方党史资料征编工作13个春秋,经常接触陕南游击队副司令员薛兴军等一大批革命老干部,他们回忆说,之所以地下党将两岭小学作为活动的重要据点,得益于有刘筱斋等一批进步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两岭小学仅1938年毕业的学生中先后有十多人去陕北学习,参加革命工作。祖父的学生中有的成为新中国的党政高级干部,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领,有的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专家学者,也有大批中小学教师……他们是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中流砥柱。如今的两岭小学已成为丹凤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9年6月,商县解放后,56岁的祖父以年事已高,听力视力衰退,辞去中学教师职务返乡务农。他的衣食皆和普通农民一样,经历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他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然吃糠咽菜。祖父活到老学到老,当了农民仍坚持读书看报,看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是县上统战部门给赠订的。祖父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的爱戴。新中国成立后,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他一直担任丹凤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即使1958年丹凤县制撤销,龙驹寨合并到商县的三年,他仍然担任商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民谏言,为国献策。
  祖父晚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才能以知识分子独有的政治敏锐和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分辨大是大非。“文革”时,他告诫我们晚辈不要参加“武斗”,不要批判老干部,不要参与打砸抢……还经常指着报纸上林彪、“四人帮”的头像,对儿孙们悄悄地说“这些狗东西是祸国殃民的当朝奸贼,一天不除国无宁日。”可惜,祖父未能目睹党和人民一举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但他一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至今仍然是我们每个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祖父于1969年12月23日寿终正寝,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