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蜜蜂一起流浪
文章字数:1680
一个80后的女子与家人一起,带着200箱蜜蜂,从浙江温州出发,一路向西,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只为让蜜蜂们采到最新鲜纯正的花蜜。近日,记者在张峪沟口的一个油布棚里见到了这名女子,听她说,前几日,她和公公、丈夫等四人才从湖北与河南交界的丹江口赶过来,就为采集商洛山中刚刚绽放的野槐花蜜。
女子名叫卢凡,浙江温州永嘉县人,20多岁时,就跟随夫家人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放蜂生活。“以前在温州那边打工,后来,公公年纪大了放蜂吃不消,我们就过来给他帮忙。”自养蜂后,老家就剩下了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养蜂赶花期,每年3月天气转暖时,卢凡与家人就要踏上逐花的旅途,到了9月天气转冷后才能回到老家团聚。一年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跨越半个中国,所到之地均是繁花盛开,这种生活在外人看来甚是浪漫随性,而在漂泊中,他们所遭遇的艰辛、孤独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放蜂人多是团队行动,也特别有合作互助的意识。“哪些地方能赶上什么花期,都是靠老乡们口口相传,别的放蜂人才会知道。”卢凡告诉记者,由于花期短,十天半个月他们就要搬一次家,大到棚布、床板,小到杯子、手电,都不可或缺,从收拾东西、装车、卸车、再到重建一个暂时的窝居,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这些,通常都由在外的老乡相互照应、相互帮助才能完成。
“每一次搬运基本都要跨省,而雇车的费用就要上千元。”卢凡的公公说,以往走高速还要收过路费,现在开通了绿色通道,免除了过路费,相应减少了放蜂人的负担。蜜蜂白天忙着采蜜,一般都是天黑前才能回到蜂箱,因此,放蜂人多会选择晚上启程。漫长的黑夜中,他们躺在堆满杂货的卡车车厢里,睡了醒,醒了睡,除了担心司机开夜车打盹儿,更操心那一箱箱的蜜蜂会不会被闷坏。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可能会遇到最害怕面对的状况:去年来过的地方已被开发的面目全非,早已不是心中那个理想的放蜂地了。一车的蜜蜂、行李,却没有地儿落脚,辛苦了却没有收获,这是令众多放蜂人感觉最无奈的。
每到一个地方,卢凡一家就会和当地人洽谈,用一些蜂蜜换取放置蜂箱的场所,而这样的地方,多是荒废的田地,呆得久了,当地人也会来串串门,送一些蔬菜、吃食,遇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他们也会提前送来粽子、月饼,让卢凡感觉非常温暖。安顿下来的时候,放蜂人最期盼的就是天晴、温度适宜、花期正常。卢凡说,有时,花看似很漂亮,却不一定留糖,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蜂农的收成。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工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幼虫是不是正常,有没有螨虫侵害,一个蜂箱里是否有好几个蜂王,这些卢凡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和蜂群相伴,卢凡也常常被蜂蛰,她认为,蜂蛰可以祛除身体的湿气,更有利健康,只是蛰过人的蜜蜂很快会死去,太可惜了。“我们的大黑狗也常被蜂蜇。”卢凡指向一棵大树,记者这才发现,树上拴着一条大狗,这也是他们带过来的家当。住在油布棚里,冬冷夏热,“太热时,我们就躲到树底下去。”卢凡笑着说,这还算是好的,怕就怕突然下起大暴雨。有一年6月,他们去青海那边采集油菜花蜜,不料去了之后就下起连阴雨,一直持续了半个月,他们落脚的地方也很偏僻,通往外界的是一条泥泞的小路,下过雨后,这条路被泥水阻隔,不能出去也不能进来,连摩托车都走不了,而蜜蜂也不能出去采蜂,家里也没有可供蜜蜂吃的白糖了,那段时间,饿死了不少蜜蜂。还有一次在湖北,晚上10点多,卢凡与家人已经睡下了,外面却刮起龙卷风,大风把整个帐篷都揭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暴雨也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打湿,卢凡还记得,那次公公裹着棉被跑出来,却被风打倒在地,而他们也惊慌失措,风大雨急,啥都没拿就跑向最近的一户村民家求助。因为棉被都湿了,第二天,他们又在当地重新打了两床被子救急。
采访快结束时,卢凡煮好的红薯汤出锅了,她告诉记者,这些红薯是上次在河南,当地老百姓送给他们的,而那些油盐酱醋类的瓶瓶罐罐也是随他们走了一路。南方人爱吃鱼,每次离家,卢凡都会装一些咸鱼、干货带上,这样,走到哪里,都会吃到家乡的味道。“再过一个星期,我们又要走了,下一站甘肃。”卢凡爽朗的笑着,虽然一路很艰辛,但她的笑容像阳光和花儿一样,明媚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