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艺创作要有时代的气质风骨
孙丽萍 吴振东
文章字数:775
  “唧唧复唧唧,木兰吃烧鸡”。近日,一位喜剧演员在卫视某档节目中表演了恶搞版《木兰从军》,将中国古代聪慧、孝顺、刚毅的巾帼英雄,演绎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恋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播出后,引发众多观众和网友不满。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其至忠至孝、大智大勇的行为,为人们久久传颂。而恶搞节目为搏人一乐,无底线丑化花木兰的形象,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勇缺乏敬重,且容易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形成误导。
  无独有偶,近年来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化名人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如面对一系列“恶搞”,有的文化学者就发出了“恶搞文化也不能不敬畏历史,不能没有精神之光”的呼吁。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再创作,赋予其更多现代内涵,从而更好地向青年人传播、向世界传播,应当予以鼓励。但这样的再开发、再创作绝不是没有底线的随意发挥,更不能堕入“愚乐陷阱”,否则作品也不会获得群众认可,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和批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窥美国文化工业,即使在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动画大片《花木兰》中,花木兰也不是一个精神上溃不成军的“傻大妞”。恰恰相反,创作者让花木兰变成了一个面对挑战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美少女,在全球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需要有一个时代的气质风骨,一个时代的高度与水准。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不妨对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之心,潜心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精髓,认认真真地从生活中吸取文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创作更多有价值、有精彩、有回味的文艺作品。(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