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伏养生饮食趣话
田家声
文章字数:1247

  人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外加绿豆汤降暑,另一方面也特别讲究饮食,即在三伏天里吃好一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养生饮食文化。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大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到了汉代,伏日有“酒食之会”。东汉大学问家班固编著的《汉书》中记载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据台湾人殷登奎所著《岁时佳节记趣》一书记载:“北平人特别在夏天里吃好一点,表示他们对‘三伏’的重视——在初伏吃饽饽(蒸饺),中伏吃麦,末伏吃煎饼和鸡蛋。清人让廉在《春明岁时琐记》里说这种吃法叫作‘贴伏膘’——膘是肥脂的意思”。汉书中的《东方朔传》记载一则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汉武帝赐肉与百官。百官等了很久,却不见分肉的官员来到,聪明滑稽的东方朔等得不耐烦了,拔出剑来自己割了一块肉,对众人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说罢,自己捧着肉扬长而去。主肉官员得知后,很不高兴,便上奏了武帝。翌日早朝时,皇帝问东方朔,昨日赐肉你为何不等待奉诏主肉官员到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脱下官帽,谢罪说:“臣罪该万死!”武帝说:“那你就先说说自己的罪过吧!”东方朔拜了拜,然后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受赐不受诏,为何如此无礼?你拔剑割肉,为何如此鲁莽?你只割了一小块,为何如此廉俭?你拿肉回家献给妻儿,为何如此仁爱?”汉武帝听罢哈哈大笑说:“我要你批评自己,你却表扬起来了。”随后又赏赐给东方朔一石酒、百斤肉,让他回去献敬太太。这个故事虽然强调东方朔的过人机智和幽默,却也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宫廷就有伏日赐肉给百官的宫俗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迥异。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包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而在我国北方,一直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学家孙盛所撰的《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关于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为什么在三伏天吃热面?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解释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用新麦面煮汤饼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排毒驱病。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所以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在商洛,各地伏天除了吃热汤面外,还可以吃过水面(即凉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刚从井里打出的新鲜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油炸辣子,配上黄瓜丝或凉拌洋芋丝,不仅剌激食欲,而且“败心火”。至于“头伏吃饺子”则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大减,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被百姓认为是开胃解馋的最好吃食,是增加食欲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