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
文章字数:1691
乘车冒雨从镇安出发,越过巍巍秦岭,行至长安境内,已是晴空万里。在西安用过免费午餐,下午二时许过了风陵渡,进入山西境,操近路朝运城、临汾方向进发。高速路两旁没有农舍、村庄、城镇的拥挤,山远地广,车少路畅,视野开阔,大地沿水平方向朝车后旋转着,巨型广告牌上的“王家大院”不时扑入眼帘。
当第三次见到“王家大院”广告时,我一字一顿地说:“一定得去王家大院看看。”这除了山西王家大院号称中国的“民居故宫”和“山西紫禁城”外,还缘于我对祖母的深深怀念。祖母慈善仁厚,处世谦恭,一生勤劳达观,深夜悄然而逝,享年九十三岁。十多年了,眼下是祖母曾经想走而未能成行的路。情不自禁中,我被“王家大院”那个硕大的“王”字所吸引。途经永济、运城、闻喜、侯马、曲沃、襄汾,过临汾市区,夜宿洪洞县城,第二天上午八时,我们便到了灵石县静升村“王家大院”的东门。
下车伊始,抬头仰望,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座门楼巍峨高耸。入东门,拾级而上,到了东院门前,环顾整个院落,两组封闭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浑然一体,规模宏大。它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南北丘陵绵延,中有溪水从近二十米高的桥下缓缓流过,百余座大小院落,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我们重点参观了东院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一律严格按照封建典章制度规定的等级品位修造,基本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业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庭院设计风格,周围堡墙紧闭,围院戒备森严。主院内的“敦厚宅”和“凝瑞居”,都是三进式四合院。每院左右两旁的祭祖堂和绣楼高高在上,配以各自的厨院、家塾院以及共用书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门里套门,院中有院,四门拜地而设,院落之间都以门户相通,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宛如迷宫,功能完善。而从整个建筑群到每个相对独立的小院,皆有尊卑贵贱、上下长幼、内外男女的等级排序之别,遵照“礼”的规定,以“礼义”作为治家伦理规范,儒家“小康”理念明显。加之砖雕、木雕、石雕都因院落不同而变,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装饰典雅,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内涵。
如果说敦厚宅前院门口的“纬武经文勋业偕锦峰而永峙,敦诗说礼儒行并汾水以长青”这副古联,反映了王家祖辈的殷切期盼和拳拳之心,那么“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悔,恕则不怨”的王氏祖训,则是王家初为佃农,兼营豆腐,人丁渐旺,商贾起家,耕读进入仕途,门庭日益显赫的本源所在。因为明末清初,静升王家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天赋极高,深得家教,内外结合,大展雄图,终使王家殷实称雄一方。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俩为清军筹集军饷、粮食和马匹,名噪一时,生意做进了京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届古稀的王谦受还以京畿富绅身份参加了朝廷“千叟宴”,康熙帝赐其龙头拐杖一把。此后,王氏家族正途科考、异途捐纳、承袭父辈多途并进,中举九人,进士及第四人(其中一人因涉嫌参加戊戌变法被罢官),仅有姓名可考的七品至二品官员就有四十三人。而王家经商之地几乎遍及全国,有的商号在道光年间已经使用“洋钱”。尤为可贵的是,家道中兴之后,王家好善乐施,义举甚多,“义学义仓义家,修桥扩路筑井,挖塘蓄水开渠,捐资修葺寺庙,代交徭役赋税,赈济灾荒穷年”,便民惠民,家声远播,流芳百年。更有第十七代王如玉血洒金川,第二十代王鸿渐与扬州城池共存亡,而王奎聚则在山东阳谷县马革裹尸,那是何等壮怀激烈?可是创建高家崖这组建筑群的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俩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吸鸦片,终致家破人亡。后来指望过继的一个曾孙续其香火,结果这个曾孙却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仅以九百六十两白银把整个宅院卖个净光,自己甘愿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至此,山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不可逆转地败落了。综观王家兴衰,我不禁感叹:
“家国一理,厚德载物。兴,德行也;亡,德行也。德存德丧,兴亡忽焉!”
即将离开王家大院时,我站在连接两院的那座高桥上向东眺望,碧空如洗,地表上一片狼籍,云泥之间反差强烈。念及世事难料,人生变化无常,我在心里默默祈祷:若祖母泉下有知,定当祐我心灵越飞越高。
当第三次见到“王家大院”广告时,我一字一顿地说:“一定得去王家大院看看。”这除了山西王家大院号称中国的“民居故宫”和“山西紫禁城”外,还缘于我对祖母的深深怀念。祖母慈善仁厚,处世谦恭,一生勤劳达观,深夜悄然而逝,享年九十三岁。十多年了,眼下是祖母曾经想走而未能成行的路。情不自禁中,我被“王家大院”那个硕大的“王”字所吸引。途经永济、运城、闻喜、侯马、曲沃、襄汾,过临汾市区,夜宿洪洞县城,第二天上午八时,我们便到了灵石县静升村“王家大院”的东门。
下车伊始,抬头仰望,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座门楼巍峨高耸。入东门,拾级而上,到了东院门前,环顾整个院落,两组封闭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浑然一体,规模宏大。它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南北丘陵绵延,中有溪水从近二十米高的桥下缓缓流过,百余座大小院落,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我们重点参观了东院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一律严格按照封建典章制度规定的等级品位修造,基本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业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庭院设计风格,周围堡墙紧闭,围院戒备森严。主院内的“敦厚宅”和“凝瑞居”,都是三进式四合院。每院左右两旁的祭祖堂和绣楼高高在上,配以各自的厨院、家塾院以及共用书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门里套门,院中有院,四门拜地而设,院落之间都以门户相通,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宛如迷宫,功能完善。而从整个建筑群到每个相对独立的小院,皆有尊卑贵贱、上下长幼、内外男女的等级排序之别,遵照“礼”的规定,以“礼义”作为治家伦理规范,儒家“小康”理念明显。加之砖雕、木雕、石雕都因院落不同而变,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装饰典雅,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内涵。
如果说敦厚宅前院门口的“纬武经文勋业偕锦峰而永峙,敦诗说礼儒行并汾水以长青”这副古联,反映了王家祖辈的殷切期盼和拳拳之心,那么“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悔,恕则不怨”的王氏祖训,则是王家初为佃农,兼营豆腐,人丁渐旺,商贾起家,耕读进入仕途,门庭日益显赫的本源所在。因为明末清初,静升王家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天赋极高,深得家教,内外结合,大展雄图,终使王家殷实称雄一方。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俩为清军筹集军饷、粮食和马匹,名噪一时,生意做进了京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届古稀的王谦受还以京畿富绅身份参加了朝廷“千叟宴”,康熙帝赐其龙头拐杖一把。此后,王氏家族正途科考、异途捐纳、承袭父辈多途并进,中举九人,进士及第四人(其中一人因涉嫌参加戊戌变法被罢官),仅有姓名可考的七品至二品官员就有四十三人。而王家经商之地几乎遍及全国,有的商号在道光年间已经使用“洋钱”。尤为可贵的是,家道中兴之后,王家好善乐施,义举甚多,“义学义仓义家,修桥扩路筑井,挖塘蓄水开渠,捐资修葺寺庙,代交徭役赋税,赈济灾荒穷年”,便民惠民,家声远播,流芳百年。更有第十七代王如玉血洒金川,第二十代王鸿渐与扬州城池共存亡,而王奎聚则在山东阳谷县马革裹尸,那是何等壮怀激烈?可是创建高家崖这组建筑群的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俩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吸鸦片,终致家破人亡。后来指望过继的一个曾孙续其香火,结果这个曾孙却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仅以九百六十两白银把整个宅院卖个净光,自己甘愿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至此,山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不可逆转地败落了。综观王家兴衰,我不禁感叹:
“家国一理,厚德载物。兴,德行也;亡,德行也。德存德丧,兴亡忽焉!”
即将离开王家大院时,我站在连接两院的那座高桥上向东眺望,碧空如洗,地表上一片狼籍,云泥之间反差强烈。念及世事难料,人生变化无常,我在心里默默祈祷:若祖母泉下有知,定当祐我心灵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