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毛泽东: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经营了几个月
李文实 朱春青
文章字数:2549
  红二十五军书写的标语
  蔡川红二十五军整编遗址
  庾家河战斗纪念碑

  10月19日,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8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延安市委共同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8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文受到高度重视,并入编《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80周年学术研讨论文集》。
  60年前的今天,中共鄂豫皖省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入陕,创建了以商洛地区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红军战略转移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的建立,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1日刊登新华社12月10日电《陕西省委省政府举行集会纪念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在惊天动地的长征中创建的,历史转变关头存在2年4个月,以后近半个世纪被人们遗忘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列出专题,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分配商洛负责征编。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直接指导、红25军战史办大力支持下,3省有关8地市紧密合作,只几年就完成征编任务。
  近年发现,毛泽东到陕北后曾亲谈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他处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一举一动都关系全局,本文从学习毛泽东的谈话出发,探索这一根据地的重大贡献,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毛泽东: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
  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红25军是鄂豫皖苏区的一支主力部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围剿”,加上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不断减员,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带领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转移,去寻找新根据地。
  1934年12月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从河南卢氏县境入陕,第2天即在今丹凤县庾家河街召开省委会议,决定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鄂豫陕省委率红25军,西征占领镇安、柞水,连克宁陕、佛坪县城;回师攻占洛南,围攻山阳县城,摧毁地方反动政权,打击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由于这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战略转移,省委成建制“空降”陕南,目标明确——创建新苏区,注重政策——克服“左”的错误,步调一致——上下一齐行动,按照老苏区的成功经验,成立商洛、鄂陕、豫陕特委,领导人都是军级干部,富有群众工作经验。他们抓紧时机建党,组建游击师(大队),成立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5个月紧张而有序的战斗和工作,基本建成了以商洛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新根据地的建立,使红军有了依托,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红25军庾家河战斗后创建根据地时2500多人,新苏区人民参军参战,1935年8月西征北上时增到4000多人,成为长征中唯一人数增加的红军部队。
  红25军转移后,与中央失去联系,一切行动都得独立自主决定。1935年7月中旬,获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有北上动向,省委果断决定:率领“25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迎接中央红军”。7月30日,红25军主力和鄂陕第4路游击师继续长征。途中政委吴焕先牺牲,程子华任政委,徐海东任军长。9月16日,在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
  这一行动,成了历史进程的关键。毛泽东到陕北前后的谈话,证明鄂豫陕省委这一决策完全符合党中央北上的意图,导致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原来中央红军准备“到接近苏联的地方去”。毛泽东1935年9月22日在甘肃岷县哈达铺团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中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提供了陕北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杨成武《忆长征》)。这一天,张闻天还在读报笔记中写道:“据我们所知道的徐海东同志所领导的25军,以前曾……取得许多伟大胜利,现在想起来已与陕北之26军取得了联系。”关于消息的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2014年6月4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党史》版之文说明:“1935年7月、8月、9月的《大公报》,曾经连续报道陕甘红军活动的消息。7月23日《大公报》报道:‘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赤军者2万。’”毛泽东看到的正是天津《大公报》上的这条消息。
  毛泽东得到消息最有价值的是,回答了张闻天的笔记:长征中的红25军和红26军会合了,陕北的根据地还保存着。2002年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修正本公布:在哈达铺“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的英明之见。9月27日,在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结束长征,11月初在甘泉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从此落脚陕北,一住就是13年,延安成为革命圣地。毛泽东到陕北了解了红25军从陕南继续长征的目的后,1937年2月9日在延安对从国民党统治区第一个来陕北苏区采访的记者、建国后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并非如萧克之有预定计划。”(范长江《塞上行》第198页)。因中央红军长征前先命萧克的红6军团西进去探路,敌军发觉重兵堵截,突过湘江损失过半,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同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贵州,占领遵义。这一公开谈话,首肯鄂豫陕省委高瞻远瞩迎接党中央的功绩。
  “向导”作用的高度评价,是毛泽东到陕北1年3个月零10天,对他提出“到陕北去”的历史总结,赞扬了红25军。初到陕北,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由红一、三军改编的陕甘支队《给陕北工农劳动群众书》称“我们来了,陕南的红25军也来了”,把原说“徐海东的红军”用地名代替人名。“陕南”是“鄂豫陕根据地”的简称。钩沉资料显示,此后毛泽东的电报、谈话,以“陕南”代称鄂豫陕根据地、红25军和红74师(曾称陕南红军)有9次之多。
  60年沉浮,江泽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论断,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创建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地区红军,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对红25军的长征,徐向前元帅评价:“它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