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英气丹心华更茂
——记全国劳模张丹英的创业历程
文章字数:4268
  张丹英到棣花镇中坪村养殖户李文存的现代化养殖大棚中察看鸡苗生长情况。(赵有良 摄)

  今年2月,正当华茂人为公司旗下的十三坊系列食品春节销售收入突破200万而喜庆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公文,《关于八批次肉类抗菌素超标情况的通告》中提到西安某超市经营的鸡脯肉熟食品抗菌素超标,一下子把华茂公司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导致大量熟食品定货临时封存,企业领头人、身为国家劳模的张丹英倍感压力山大,但她深知自已的产品质量过硬,她四处奔走,请求有关部门尽快查明真相,后经西安市食药局和丹凤县市场和质量监管局调查,最终查明抽检超市经营的超标鸡脯肉不是华茂公司旗下的陕西十三坊食品有限公司所加工的产品。尽管如此,可误发的信息却经微信刷屏后不胫而走,在网络上传得纷纷扬扬,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其实,这只是张丹英创办企业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中的一个小插曲。从下岗工人到创业明星,从创办服装加工厂到领办大型畜牧龙头企业,从私营业主到成长为国家劳模,张丹英从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创业之路。
  怀揣梦想裁蓝天
  1998年2月,张丹英从丹凤县石材厂下岗,此时丈夫又患了严重肾炎需住院治疗,这对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陪丈夫住院的日子里,她寻思着学一门手艺支撑起这个家。一次偶然间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上海纺织大学开设服装制作培训班,一向爱好服装制作的张丹英暗下决心,在丈夫病情好转出院的当天,便孤身一人怀揣梦想,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到了上海,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除交清4600元学费后,已所剩无几,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她悄悄找到学校后勤处,找到了一幢五层教学楼的保洁工作,每月挣得150元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她打扫卫生时怕人认出,就尽量拉低帽檐,让口罩多遮住脸,生活上经常是3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充饥。为了多学技能,常溜到综合教室去听别的班级组织的服装知识讲座。为了节省电话费,通常一个月打一次电话。硬是苦撑苦熬,用一年时间学完了需三年时间学习的全部课程。
  2000年1月,张丹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支持下,租赁县纸箱厂的几间空房,招收7名下岗姐妹入伙,办起了“豪丰制衣店”,开始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一天半夜,原石材厂的一位姐妹赶来为患病的儿子住院借钱,这事刺疼得张丹英彻夜难眠,心想这些下岗落贫的姐妹们以后日子咋过呀?于是就有了把这些姐妹们招进来,扩大制衣规模,让她们都有一份比较稳定收入的想法。2001年,为了贷到生产资金,她多次跑银行,磨破嘴皮说尽好话,还是没有结果。无奈说服小姑子以房产作抵押,在县农行贷了28万元,新添了30台高速平缝机和烫台、锁边机等设备,工人增加到40人,注册成立了豪丰制衣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她筹资200万元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县城西段建起了建筑面积4300平米的豪丰制衣公司大楼,历经艰辛,到2008年制衣公司发展到资产达1000万元,年生产各类服装产品达10万套,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使120多名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她还依托制衣公司成立了豪丰职业培训学校,坚持免费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学习缝纫、家政服务、电脑等实用技术,使2000多人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
  心系三农再打拼
  通过多年的辛苦,张丹英创业的愿望实现了,也过上了富裕日子。但每当她看到不少像父兄一样的农民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总有一种回报社会恩惠,设法让农民增收的创业念头在萌生。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和多次调研,创办肉鸡加工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日趋形成,这一设想很快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
  可消息刚一传开,有人就说张丹英养鸡是为了套取国家资金,办厂是为了占地皮搞房地产赚钱,亲朋也说风险太大。可张丹英认准误解是暂时的,自己先把事干好再说。
  2008年4月,她和合作人李建宏赴山东诸城、莘县进行实地考察。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们采取“卧底学艺”的办法,分别进了莘县谢庄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做起了饲养员。繁重的体力劳动,几天下来,她就病倒了,发烧38度,但为了学到技术硬是边吃药撑了下来。就这样,他俩的敬业精神感动了鸡场老板,当她诚恳地讲明来意时,对方一五一十地把养鸡的技术以及与加工企业的合作方式全告诉了她,还主动带他们前往诸城外贸、六和集团等大企业考察肉鸡生产线。由于有熟人牵线,这些大公司的老总们,不但系统的介绍了肉鸡产业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而且还答应介绍专业人才来支援办厂,这一下使张丹英心里更有了底气,决定将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丹凤,建立一个自繁自养、自产自销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体系。她委托陕西农业勘察设计院绘制了总投资5亿元,用十年时间分步实施,发展养殖户2000户,辐射带动农民3万人从事养殖,年养殖加工能力达1亿只鸡,产值达10亿元的生态鸡养殖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宏伟蓝图。
  2008年8月,一个大型的生态鸡养殖深加工企业在丹凤落地生根,县委、政府也将此项目列为全县重点项目,县政府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将丹江堤防工程建设中新垦70亩沙滩地出让给华茂公司,张丹英采取豪丰资产抵贷、亲朋房产抵押筹资2000万元作建厂资金。谁知,标准化厂房建好后,当地群众对订单养殖却心存疑虑。为了向群众宣传如何与公司联手合作养鸡赚钱的模式,她领着公司技术员带着干粮,在有养殖条件的乡镇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讲解,可农民只接受蛋鸡养殖,不接受新的肉鸡养殖方式,一个月下来,竟无一户愿养肉鸡。她只好先说服娘家的3个弟妹带头建棚养鸡,通过典型引路,带动群众建棚养鸡很快在全县铺开。2009年10月该公司生产的“商凤牌”三黄鸡白条鸡顺利通过QS认证,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远销西北五省。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企业刚有起色,却遭受到“7.23”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的洗劫,华茂公司建在资峪、双槽、东岭等8个乡镇的26个养殖小区全部受灾,冲毁养殖大棚146个,冲毁公司赊欠饲料60余吨,冲走和淹死肉鸡20万只,一夜之间企业损失达800余万元。面对这场灭顶之灾,她立即组织公司人员投入救灾,帮助养殖户修便道,送饲料,抢收危棚里的毛鸡,把养殖户损失减少到最低,郑重向养殖户作出每个受灾大棚免费提供鸡苗、赊欠饲料、每公斤肉鸡高于合同价0.6元收购等承诺。养殖户暂时稳定了,企业赊欠的鸡苗饲料款全部打了水漂,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命脉。就在没有任何招数之时,她猛然想起中国社科院领导曾多次来华茂考察,就进京请求院领导帮忙贷款,不仅贷到了1000万元的生产资金,还争取政府给受灾养殖户发放了100万元的救灾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此后,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八统一”的管理办法,把农民养殖风险降到了最低,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2012年陕西省农业厅把这种模式命名为“丹英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但时隔两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一次降临华茂。2013年4月,南方爆发了禽流感疫情,这对从事畜禽产业来说是要命的事。消息一经传播,一时间产品价格急剧下滑,很快产品成本倒挂。可她坚持让公司按合同价收购农民的毛鸡,这样下去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禽流感阴云不散。眼看着天天产品只进不出,5000吨冷库告急,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经营陷入了困境。此时的张丹英痛苦万般,甚至怀疑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可当她想到,如果自己这个时候退缩,企业一旦有什么闪失,那华茂身后的1000多养殖户怎么办?她暗下决心,要撑住,不能倒,企业要做好养殖户的靠山。只要有政府支持,没有过不去的坎!于是公司董事会做了“筹资3000万元,按合同继续回收养殖户毛鸡,租赁冷库存货”的重大决定,并设法从工行贷款。正在企业困难之时,省市县出台了用畜牧发展资金支持企业的政策,帮助企业又一次走出困境。2014年5月市场恢复了,长达一年的禽流感终于扛过去了。企业虽然损失了几千万,却让养殖户看到了华茂人一心做大产业的坚强信念。
  随着养殖户的不断加盟,华茂团队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日益强大。到2015年初,华茂公司在全县14个镇建成肉鸡养殖大棚936个,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只,带动农村1000户、万余人从事肉鸡养殖、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户年均纯收入5万元以上。2014年,华茂公司又投资6500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鸡肉熟食品的十三坊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国家农业部专家团队合作,以华茂三黄鸡为主料,以商洛山中的名贵药材,山茱萸、天麻、香苜蓿等为佐料,研发了四大类近百种产品,投产后年新增产品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3650万元,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400多人。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打造“西北第一卤”产品品牌目标,并通过“丝绸之路”推向欧亚国家。华茂牧业也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华茂现代农业示范园”、被省农业厅命名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
  履责担当报社会
  从开办企业15年来,张丹英始终坚持向社会做公益事业。她时时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最大可能释放爱心。创业之初,就和家乡万湾村9名面临失学的孩子结成救助“对子”,每年为他们提供学费、学习用品和衣物,直至初中毕业。为桃花铺、化庙、双槽等11所小学1100多名儿童和教师捐制服装。每年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和孤儿、困难农民工子女捐赠钱物。连年为家乡70岁以上老人过九九重阳节,以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向妇联会“爱心妈妈邮包”寄钱,关爱留守儿童。无论县内的抗洪救灾还是全国范围内的救灾活动,华茂牧业公司总是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带头捐款捐物即就是公司遭受“7.23”重灾的情况下,还向竹林关重灾区捐献了3万元,张丹英个人则一次资助了5名受灾儿童。几年来,她个人为公益事业先后捐款物达50多万元。公司还建立了贫困职工关怀机制,逢年过节组织慰问送温暖,遇到灾难事故出资救济,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120多万元。
  让张丹英最自豪最骄傲的事是为公益事业捐款,让她最伤心最纠结的事却是2013年的一次外出筹款。当年8月因禽流感事件公司被折腾的连三五万元都得拆借,而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父亲也到了弥留之际,在病床前尽孝多日的张丹英本想多陪伴父亲几日,恰在此时,她在北京开会认识的甘肃平凉的房地产商、全国三八红旗手杨大姐得知了企业的难处,答应给她帮忙融资。为了给公司尽快解决投资难题,她19日赶往平凉去拜会融资商,20日返回时父亲已撒手人寰,天人相隔。尽管这一月她为公司融资500万,可在父亲去世的最后时刻,父女未能相见最后一面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伤疼。
  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艰辛和曲折,饱含着抉择与退缩,饱含着纠结与煎熬,饱含着委屈与泪水......但每当迈出成功的一步,每当看到广大养殖户赚了票子、盖起新房子、买回新车子,每当看到原来一贫如洗的农户靠养殖发了家,致了富,生活有了尊严时,张丹英就感到万分高兴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