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师生情谊似海深
文章字数:1657
  我的老师巩正育是丹凤县巩家湾人,原名正禹,为立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改名正育。1963年,从陕西师大毕业分配到安康五中(现安康市汉滨区流水中学)从教,任我们初六五级班主任,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恩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安康五中因国家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一度停办,1963年又恢复开办。安康五中距离县城100多公里,不通公路,隔山阻水,交通极其不便。刚刚恢复的五中,校舍破烂,设施简陋,一切百废待兴。我们初六五级,只有一个班,从初二建班,共32名学生。同学中有的是从外校转来的,多数是学校停办时休学又复学的。同学之间不仅年龄相差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社会经历、思想状况复杂,担任这样的班主任难度极大。
  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代,巩老师担任班主任不光要精心教书,传授知识,还要用很大精力去关照学生的起居生活。当时,缺衣少穿是普遍现象,有的同学大冬天还穿着单衣草鞋,冻得直打哆嗦,周末回家拿不到粮食、干粮,在校只得用红薯、萝卜、野菜充饥。巩老师面对贫困学生的现状好心痛,除积极向学校反映,启发离校近的同学及家长互帮外,还省吃俭用给最困难的同学一些资助。那时巩老师的工资不到50元,全家都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极重。学校距家千里之远,寒暑假回丹凤探亲,单趟最快也得4天时间,花费很大。巩老师宁愿自已受艰难,也要硬撑帮学生,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我初中毕业后在武功水利学校上学,巩老师知道我家贫寒,给我寄过零花钱。我们同学师生之间常通信往来,他便几次给我寄邮票。虽然一次寄钱只有二三元,邮票也只有半页纸大小,但对收入不高,家庭负担沉重的巩老师来讲,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同学中由于家庭贫困,封建观念和年龄偏大等原因,常有中途辍学,在家帮父母劳动的现象;部分女生定婚早,有的对婚姻不满意,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精神错乱;更多的是初中毕业后父母不支持考学深造,让其回家务农操持家务等。巩老师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翻山越岭一家一户的去家访,去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安康五中学区辖两个区,近20个公社,方圆一百多公里,家访全凭步行。正是巩老师的家访,初中毕业时,我们班除个别当兵和病休的同学外,没有一个中途退学,没有一个放弃中考,且全部被高中、中专和技校录取。毕业后,国家又全部都给分配安排了工作,这是我们全班同学此生的幸运,然而这其中浸透着巩老师的多少心血!许多同学常感慨地说:是巩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获得了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
  说来也巧,1969年我从武功水利学校毕业,居然分配到老师的家乡丹凤县工作。1975年,巩老师也从安康调回丹凤中学任教,结束了多年夫妻子女分离,漂泊异乡的生活。巩老师敬业、善良,为人师表的美德,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1965年至今已五十多年,师生的情谊却延年流长,巩老师无论在哪里耕耘,或在哪里休养,学生的心总同他连在一起。至今,许多同学仍然同巩老师保持着通讯联系,有的甚至千里迢迢还时常来商看望。2002年,巩老师想回安康流水中学看看,他的学子们得知后,相互联络通告,无论是省外,还是安康市外的都按时相约赶到安康,陪伴恩师访母校,看变化,话今惜,忆深情,共同度过了最欢乐、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
  安康五中初六五级师生这种深厚、纯真的情感,不仅深扎于师生之间,也影响到同学的父母和后代的友好交往,它甚至感染到社会,为社会传递着人间真情的正能量。2009年10月,昔日的几位同学陪老师和师母去海南旅游,在出租车上,司机意味深长的对老师说:“您老真有福,儿子还陪您来旅游呢”。巩老师告诉司机“这是我的学生。”司机得知后非常感动,到站下车时毅然拒收车费,并留下电话,愿继续提供无偿服务,以表对师生情谊的敬意。
  时光荏苒,当年的花蕾学子,如今也都成了七十岁左右的爷爷奶奶,但每当回忆起安康五中初六五级的师生情,总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巩老师把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在那里渴望求知的学子。世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老师的恩德,我们一生难报!真是:岁月易逝人易老,师生情谊似海深;莫道人间钱为贵,千金难买老师恩。(马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