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空谷幽兰叶有声
朱金华
文章字数:1528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商南赵川的叶有声因出身成分高,生下来就没尝过好日子,入学深造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可他有一个超出常人的优点,那就是勤奋好学,在生产队劳动都带着书本,劳动间歇,别人抽烟他啃书,以图有一天能展才学。20岁那年,凭着对文艺工作的一腔赤诚,他瞒着生产队偷偷来到商南县剧团担任演奏员,工作之余摸索着创作,引起文教部门重视,经常给他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从此奠定了剧本创作基础。1983年以后,从事专业创作。
    叶有声没学过编剧理论和方法,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作。比如,他不是一开始就写剧本提纲、主题思想等框架性的东西,而是先在脑海里形成具体的、鲜活的、有意思的片段,然后再把这些片段像串钥匙链一样连接起来形成剧情。他喜欢闭上眼睛让剧情里的角色活灵活现于眼前,自己当观众一遍一遍欣赏着,不断丰富完善着,在这里,剧本只不过是这种想象的文字记录。有时候他被自己想象的剧情感动不已,一个人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脸上做出不同表情,不知情的人还以为遇到神经病了呢。正是这种全身心投入,才让他创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叶有声除了注重生活原形的挖掘,同时还考虑演员因素,团里有什么样的演员就写什么样的角色,演员有啥样的特点就凸显哪方面的特点。他创作的剧本非常符合剧团实际,演员易于发挥,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
    叶有声善于吸取意见和建议,常把写成的剧本或构思剧情讲给别人听,请别人指点。有了这种谦逊,人们很乐意帮助他,往往一个好点子就能成就一部剧本,一句精彩点评就使剧本上升一个层次。他请教各种人,上至专家学者,下到不识字的农民,这些人给他以深刻启迪,开拓了他的创作思路,他戏称这种方法是“借脑生智”,这也是他创作成功的秘诀。当然,他并非无选择地接纳意见,对那些强制性的且无意义的意见,拒不采纳,末了,竟落得个“犟牛”称号。
    叶有声创作时,心里始终装着观众,经常研究观众心理,观众喜欢什么,期待什么,都弄得一清二楚。他根据观众的心理规律设置剧本悬念,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剧情中,还经常混在观众里听议论看反应,以此来检验和修改剧本,故而他的剧本常能唤起观众共鸣。
    叶有声非常注重作品主题的深刻性,不是直露的宣传,而是把思想深深埋藏在作品里,让剧情本身去体现,让观众自己去品味,往往是观众体悟出来的思想比他预想的还要丰富得多。他多才多艺,写剧本写音乐当导演。本来编剧、导演、作曲分属三个不同行当,他把这三者融为一体,用编剧统御导演和作曲,用作曲来丰富编剧和导演,用导演来完善作曲和编剧,如同三驾马车共同带动他的创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叶有声的戏剧创作硕果累累。1978年,豫剧《望春花》到省城演出,受到专家高度评价;1983年,根据民间寓言创作的商南花灯剧《爷孙赶驴》,参加省调演出,获陕西省文化文物厅民间艺术调演奖;1985年,与人合创的反映农村改革的花灯剧《桃花运》,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时代气息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在全省众多剧本中脱颖而出,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农村戏剧作品评选,获文化部三等奖。还有《彩票》《贾二卖杏》《树》《除夕之夜》《采访》《相女婿》《演讲》《剪彩》《爱的守候》等大量的戏剧小品,深得观众喜爱,只要拿去参赛,准能抱回一个奖项。
    没上过音乐学院,没机会接受音乐专业培训,叶有声的音乐知识由自学得来。除了为剧本作曲,他创作的《金丝峡的山、金丝峡的水》《绣绒花》《我们漂流在丹江上》《商南民歌》等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他还喜欢美术,作品曾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展览;喜欢发明创造,获过国家颁发的专利证书……
    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叶有声从未停歇对所钟爱的戏剧艺术的探索追求,他在用智者的慧眼洞察世事,字里行间流淌着高洁与善良。(朱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