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开办“六种课堂”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文章字数:752
    本报讯(王红梅)为快速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柞水县结合贫困村实际开办“六个课堂”,不断丰富学习载体,拓宽农民学习渠道,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使1.1万贫困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开设“培训讲堂”。针对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开展各类科技理论培训、特色产业培训、田间实地观摩、互通经验交流等“四类”培训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原动力。
    设立“农家课堂”。以村级活动场所为阵地,成立农民学校,明确各村支部为第一责任人,选聘79名农业专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实行“菜单式”授课,让农民因需听课,因发展项目选课。极大的丰富了产业户的科技知识。
    设立“空中课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发挥劳务人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学教平台作用,鼓励3000多名流动务工人员利用业务时间就地就近参加当地夜校培训,以提升务工人员的综合能力。
    设立“实践课堂”。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144人到外省示范基地进行考察学习,以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为标杆,把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跳出农业抓农业,土地抓产业的固定模式,把土地、山林、房产等“死资产”变成“活资源”,走规模经营、特色经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路子。
    设立“流动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聘请79名科技特派员、土专家们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活动,把产业项目中的一系列问题化解在田间地头,将实用技术转化为劳动成果。对不能参加集中学习培训的200多名残疾人,科技特派员亲自上门“讲学”,确保科技扶贫不留死角。
    设立“研讨课堂”。包村工作队开展“互通式”交流活动,工作队和包扶人之间通过座谈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产业项目帮扶效果。同时针对当前脱贫攻坚中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讨论,为全县脱贫攻坚探讨总结出合理化、科学化、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