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风雨写春秋
文章字数:1963
二十多个春夏秋冬,二十多载风霜雪雨,记载着洛南县灵口镇的历史变迁,也记载着一名基层水务工作者——王满良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
1987年,21岁的王满良毕业于陕西省水利学校机电抽水专业,被分配到山阳县宽坪区水利队工作。1993年调回洛南,一直在灵口水务站工作。灵口地处洛南东部边陲,当时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碰见天旱雨涝,灾难接踵而来。刚刚到站工作的王满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凭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一腔热情,决心改变家乡群众靠天吃饭的现状。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满良请示领导后,背上干粮踏上了实地考查的征程。翻山越岭,看地形地势,观察植被长势、动物昆虫活动判断寻找水源,多少个山脚、山涧、断崖、谷底,他逐个查看。两年下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灵口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初步确定了人畜饮水水源地40余处,人工湖拦水选址20余处,制定出引水灌溉可行性实施方案8个,为灵口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1996年,王满良担任灵口水务站站长。适逢中央1号文件出台,他觉得实现蓝图的机遇到了,立即向县局和镇政府领导汇报,编制规划方案,起草文件,跑项目,争资金。在他的带领下,全站职工齐心协力,掀起全镇人畜饮水工程的战役。工程实施中,他坚持吃住在农家,工作在田间地头。白天奋战在工地上,晚上召开村组干部会,协调工程占地,解决民事纠纷,不分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多次路过家门而顾不上看一眼老人,喝一口水,他总是来去匆忙,没有片刻闲暇。妻子心疼地怨他:“你学大禹治水,不顾家,想树碑立传吗?”母亲看他日渐黑瘦的脸劝道:“你是国家人,可别累坏了身子。”可施工正在关键时期,他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黄塬施工中,正值冬季。满良白天要到工地,晚上要在单位设计图纸。一天早上,他骑着摩托车赶往工地,忘记带头盔,到工地一下车就栽倒在地,失去知觉,群众赶紧扶着他打火烘烤,直到中午才逐渐恢复知觉。从此以后,他落下了迎风头疼的病根。有多少次他病倒在工地,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吃几颗药,又强撑着身体继续组织施工。在满良的带领下,全站同志勤奋敬业,顶烈日,冒严寒,使得灵口安全饮水工程遍地开花。实现了安全饮水村村通,将党的雨露洒向了千家万户。
灵口地处东部山区,土地贫瘠,不抗旱涝,天旱雨涝,农民收成没有保障。王满良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节省资金,发挥已有水利设施作用,他组织职工对全镇所有的山塘、涝池、灌渠进行逐一排查、登记、评估,建立完备的资料档案。经多方努力,组织群众进行病险处理,抢险加固,清淤改造,确保发挥防洪抗旱作用。
20多年来,每年冬修农田,他逐村规划放线,督查质量,评比验收。全镇80%以上地块,他能说出地名和位置。那一台台石坎梯田,一块块加膘土地,一条条引水渠都有他的足迹、汗水和难忘的回忆。
焦村地处灵口镇中心地带,是全镇蔬菜产业村,历来无水灌溉靠天吃饭。他经过反复勘察,设计施工方案,组织群众开挖引水渠道,将清澈的龙河水引入焦村,实现旱涝保收,促进了该村蔬菜产业发展,农民有了可靠的收入,为当地人提供了可靠的蔬菜保障。
2008年宽坪村3000米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引水渠实施混凝土浇筑,施工开始,王站长有两天开会不在现场,施工方就用空心砖浆砌,他发现后立即要求返工。晚上承包方拿着礼物向他求情,他坚定地说:“水利工程是千秋大业,我宁愿得罪人,也不能建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承包方没办法,只好按要求重新施工。这片干涸瘦弱的土地日益滋润丰满,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务站也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满良是个实在人,技术过硬,工作靠得住”这是历任镇领导对他的评价。因此,镇上的大小工程实施,领导总是第一个想到他。多年来,无论是国投工程,还是民办工程,无论是邮政扶贫工程,还是水利建设工程,无论是公路桥梁工程,还是城镇建设工程,都少不了他参与。2012年,灵口镇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先后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急需技术人员监理施工,领导让他担任“小城镇建设技术总负责”。他带队规划、放线,指导施工,严把质量,一天穿梭几个工地。在修建柳峪河堤600m标准化堤防工程时,正值三伏天,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他坚持在中午12点到2点之间,工人休息时,测量核查施工质量标准,一次因中暑险些丢了性命。就这样,他还是坚持在一线,相继完成了镇垃圾处理工程、宋川村节水改造工程,并积极参与指导了洛神庙景点开发建设工程和代川、三星、陈庆等村级公路桥涵工程。他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2012年被评为镇先进工作者。
二十多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昔日贫瘠的灵口山区,如今地肥水美,绿水长流,山塘涝池星罗棋布于山水之间,映衬着一排排漂亮的林田、房舍,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而王满良也已成为一个双鬓霜染,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但他仍然坚定地舞动着画笔为这片大地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