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爸妈我们回家陪您过年
文章字数:1892
  五年前,一提到春节,许多媒体上都会出现“恐归族”这样一个群体,恐归族是指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春节的人,据当时各项调查,这类人多是因为经济压力、生活压力、交通压力、人情世故、应酬活动等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回家过年。随着时间的沉淀,如今在外漂泊的游子面对春节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再累 也要团团圆圆
  “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气氛,各种负担也比较大,过年就是集中花钱的时候,但是花得高兴花得值得。”南英笑着摸摸自己已经隆起的肚子,继续说道,“没有在外过年的想法,一是现在身体状况不允许,二是父母年龄大了,他们就觉得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聊天、吃饭,所以还是想要满足一下他们的心愿。”
  虽然南英觉得结了婚后的过年很累,除了初一可以陪陪父母,其他时间都被用来走亲戚、朋友聚会了,一个春节下来,反而比平常还要累,但由于自己平常要经营门店,没有时间回家陪父母,所以,就算再累,她还是要坚持利用春节时间跟丈夫一块回老家陪父母过个团圆年。
  家的味道 就是一种年味
  代星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自己高三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后来再婚,继母对自己很好,不过在她看来,自己已经长大了,还是要替继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每逢过年的时候,便承担起了洗菜、做饭、打扫卫生、招呼客人的家务。
  “父亲的家族会轮流招呼一大家族的人一起吃饭,过年轮到自己家里的时候,常常是到了晚上连腰都直不起来。但每次幼儿园快要放假的时候,还是很期盼,想要快点回家,因为我本来家里情况也特殊,所以想要更好地陪陪家人、维护好这个家。”
  新青年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的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大家都抱着手机抢红包、自己玩自己的,和家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过年的方式也成了一种固定的机械化模式,成年人基本上都是聚会,而小孩儿都是凑在一起玩电脑游戏。这种没有仪式感的春节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更是对于过年的态度更加逐渐冷淡,不愿过多地融入到新年的气氛中。”商洛学院13级学生汪轩告诉记者。
  但汪轩觉得因为自己平时回家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机会也不多,趁着春节的机会,是亲友相聚最好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他们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春节就是要和家人团聚,过年回家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而且还能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开开心心,另外也是给弟弟妹妹们做一个榜样,一代一代把孝道传承下去。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尽管会感受到过年的压力,但是更多地还是愿意继续过年。
  是成长的烦恼 更是责任
  小陈(化名)告诉记者,父母现在都还生活在农村,所以相对来说,年味还是能浓一些,和自己的外甥一块放鞭炮、和家人一起到街道逛一逛、到亲戚邻居家串个门,依然还可以找到许多儿时的童趣。
  “每次和父母在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的时候,我也从来都逃不了和其他人一样催婚的命运,话题聊到最后往往气氛也会越来越紧张,但最后我肯定还是要听爸妈的,我明白他们的心思,他们就想我早点找个媳妇,过上稳定、幸福的好日子。”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有许多的烦恼,工作、感情、家庭等,可它们是每个人必经的一种感受,小时候的春节,我们置身于一种童趣;长大后的春节,我们追忆着一种回忆。听着父母的唠叨、看着父母花白的头发,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改变现状,让他们生活的更好,小陈告诉记者,他享受这种烦恼,因为这种责任可以转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参与过年“仪式” 回到精神“老家”
  记者最后走访了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主任黄元英教授,他认为时代在进步,春节民俗会因时而变,虽然很难找到古树、戏台、柴堆等附着儿时记忆的物质载体,也看不到敬天祭祖、火边守岁的传统年俗,但是“年味”,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鞭炮的味道,还应该有亲情的味道以及“诗与远方”。
  虽然我们平常也会有机会回家,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为那看似零碎却完整神秘的“民俗仪式”提供文化空间和展示平台,也只有在“仪式”中,才能感受那些民俗符号蕴藏的根性情感和文化密码,比如:办年货、杀年猪、送灶神接喜神、贴对联挂红灯等。
  黄元英教授非常愿意回家过年,小时候家里贫穷,父母用最好的东西养育自己,过年大人们穿旧衣服,却一定给小孩做新衣服。现在,父母年逾八十,自己能挣钱了,他们却只想吃清淡的;自己有车了,他们却严重晕车出不了远门。回家过年,不仅是一次团聚,其中还有情感信仰和成长记忆。看到兄弟姊妹、乡里乡亲,内心平静而愉悦。沉浸于老家的青山白云、虫语鸟鸣,心灵得到滋养。过年回家,回到温暖的老屋、回到宁静的家乡,也就回到精神的“老家”。(记者 马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