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架起药王堂村脱贫攻坚“连心桥”
文章字数:1757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事没事刷刷朋友圈”,已然变成全民参与的风潮。在柞水县药王堂村,却有人灵机一动,把微信变成了脱贫帮扶的手段,这一脱贫路径的发起人正是本村第一书记李楠,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微信与村民们建起了信息沟通“连心桥”,利用朋友圈大力宣传本村特产、本村资源,通过渠道销售的方式,掀起村里产业发展的热朝。
微信群让“等靠要”变为“比干追”
药王堂村是柞水县营盘镇的一个贫困村,无支柱产业和致富门路是本村经济发展的“硬伤”。2016年,营盘镇党委派李楠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初,他通过调研发现该村除了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缺乏、增收渠道狭窄等难题突出之外,村民“等靠要”思想普遍比较严重。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当地群众的“精神脱贫”,只有补足精神“钙”才能断穷根,从而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观念的转变。
李楠意识到,光靠口头宣传作用不大,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让他倍感苦恼,当把苦恼编辑成信息发在微信上,没想到朋友圈里各种评论接踵而来。同事、同学、朋友都为他加油鼓劲、出谋划策。看到这些让他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微信做文章?于是,他建立起微信群将贫困户全加进来,并召集贫困户一起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将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编辑成文,分享在微信群里。大家在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后,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
“李书记搞脱贫有创新,大伙儿跟着他有搞头!”通过数月的艰辛努力,李楠的工作得到大多数贫困户的认可。
“李书记,今年我准备再发展1亩魔芋。”“老李,今年我也准备再养头香猪,帮我参谋参谋。”李楠每晚睡觉前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积极参与到贫困户的分享、讨论之中。“群里大家都用的是实名,大家在上面讨论着各自的发展,有新政策、新经验、新做法我也在群里即时分享。”李楠微笑着告诉笔者。
朋友圈让“土特品”变为“聚宝盆”
自驻村以后,李楠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把村民家里的土豆、腊肉、豆酱、土鸡蛋、土蜂蜜、时令水果等特产“晒”到朋友圈里,并号召高中、大学的同学朋友一起来推广,引来了大伙儿的热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全国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让李楠更加信心百倍。经过深入调研走访民情,最终确立了依托观赏牡丹、魔芋栽种、香椿培育等项目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开展多种经营、种养结合、休闲观光的绿色发展之路。
将合作社带动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探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出路。
一组村民宁江平对于魔芋栽种颇有兴趣,李楠便主动联系相关技术员上门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其攻克难题。如今,他家已经栽种了半亩地的魔芋,且长势良好,预计今年能够稳稳脱贫。四组贫困户范义才想种猪苓,但苦于手头拮据没有资金。李楠书记得知后便积极奔走为其联系扶贫贷款,经过努力终于帮其落实了“农户贷”3万余元。现在不仅猪苓栽种的想法解决了,而且让他信心倍增,正准备扩大规模。
打开李楠的朋友群,一首工整的打油诗颇引人注目,“青瓦白墙喜盈门,家家户户面貌新。脱贫攻坚齐发力,致富不忘党的恩!”据李楠介绍,这是四组异地移民搬迁户徐世华在搬进新房的第一时间发的,如今在朋友圈里都被大家狂点“赞”呢。
交流群让“党支部”变为“主战场”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户党员的思想动态和脱贫需求,李楠书记创新建立了支部脱贫交流圈。“我自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每年都在外省打工,一年到头就是春节回家在家呆几天,没有任何人组织我开会学习,也不知道当前党的政策方针。要不是每年交党费,我都忘记我是一名党员了。现在好了,每天一打开手机在群里就能看到中央发的‘两学一做’精神文本和我们村的党员致富情况,还有我村贫困户每天在村里干的事情,这时时刻刻提醒我,我是党员。更让我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是一组贫困户党员陈定明在交流群里发的一段文字。
“流动党员即使在外务工,也能经常上党课、提意见、过组织生活。我们每天都能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外面的状况,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家乡经济的变化和咱村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大大拉近了我们支部与流动党员尤其是贫困户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李楠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脱贫攻坚工作中,党支部是作战指挥中心,更是脱贫的“桥头堡”“主战场”,如何发挥它的核心作用,药王堂的经验做法给这个命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和思路。
微信群让“等靠要”变为“比干追”
药王堂村是柞水县营盘镇的一个贫困村,无支柱产业和致富门路是本村经济发展的“硬伤”。2016年,营盘镇党委派李楠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初,他通过调研发现该村除了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缺乏、增收渠道狭窄等难题突出之外,村民“等靠要”思想普遍比较严重。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当地群众的“精神脱贫”,只有补足精神“钙”才能断穷根,从而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观念的转变。
李楠意识到,光靠口头宣传作用不大,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让他倍感苦恼,当把苦恼编辑成信息发在微信上,没想到朋友圈里各种评论接踵而来。同事、同学、朋友都为他加油鼓劲、出谋划策。看到这些让他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微信做文章?于是,他建立起微信群将贫困户全加进来,并召集贫困户一起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将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编辑成文,分享在微信群里。大家在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后,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
“李书记搞脱贫有创新,大伙儿跟着他有搞头!”通过数月的艰辛努力,李楠的工作得到大多数贫困户的认可。
“李书记,今年我准备再发展1亩魔芋。”“老李,今年我也准备再养头香猪,帮我参谋参谋。”李楠每晚睡觉前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积极参与到贫困户的分享、讨论之中。“群里大家都用的是实名,大家在上面讨论着各自的发展,有新政策、新经验、新做法我也在群里即时分享。”李楠微笑着告诉笔者。
朋友圈让“土特品”变为“聚宝盆”
自驻村以后,李楠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把村民家里的土豆、腊肉、豆酱、土鸡蛋、土蜂蜜、时令水果等特产“晒”到朋友圈里,并号召高中、大学的同学朋友一起来推广,引来了大伙儿的热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全国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让李楠更加信心百倍。经过深入调研走访民情,最终确立了依托观赏牡丹、魔芋栽种、香椿培育等项目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开展多种经营、种养结合、休闲观光的绿色发展之路。
将合作社带动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探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出路。
一组村民宁江平对于魔芋栽种颇有兴趣,李楠便主动联系相关技术员上门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其攻克难题。如今,他家已经栽种了半亩地的魔芋,且长势良好,预计今年能够稳稳脱贫。四组贫困户范义才想种猪苓,但苦于手头拮据没有资金。李楠书记得知后便积极奔走为其联系扶贫贷款,经过努力终于帮其落实了“农户贷”3万余元。现在不仅猪苓栽种的想法解决了,而且让他信心倍增,正准备扩大规模。
打开李楠的朋友群,一首工整的打油诗颇引人注目,“青瓦白墙喜盈门,家家户户面貌新。脱贫攻坚齐发力,致富不忘党的恩!”据李楠介绍,这是四组异地移民搬迁户徐世华在搬进新房的第一时间发的,如今在朋友圈里都被大家狂点“赞”呢。
交流群让“党支部”变为“主战场”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户党员的思想动态和脱贫需求,李楠书记创新建立了支部脱贫交流圈。“我自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每年都在外省打工,一年到头就是春节回家在家呆几天,没有任何人组织我开会学习,也不知道当前党的政策方针。要不是每年交党费,我都忘记我是一名党员了。现在好了,每天一打开手机在群里就能看到中央发的‘两学一做’精神文本和我们村的党员致富情况,还有我村贫困户每天在村里干的事情,这时时刻刻提醒我,我是党员。更让我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是一组贫困户党员陈定明在交流群里发的一段文字。
“流动党员即使在外务工,也能经常上党课、提意见、过组织生活。我们每天都能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外面的状况,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家乡经济的变化和咱村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大大拉近了我们支部与流动党员尤其是贫困户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李楠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脱贫攻坚工作中,党支部是作战指挥中心,更是脱贫的“桥头堡”“主战场”,如何发挥它的核心作用,药王堂的经验做法给这个命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