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居有所安
本报记者 余婷
文章字数:1670
  本报记者 余婷
  山阳县漫川关镇板庙村的夏龙付,今年2月12日和老伴住上了政府在板庙村陕西移民脱贫(脱贫)搬迁安置点免费提供的新房子,近50平方米的新房内,沙发、茶几、电视机等日常家俱家电一应俱全,摆放整齐。今年63岁的夏龙付还担任着所在组的组长。他的独生女儿已经出嫁多年,老伴身患肺气肿,他年事已高,又要照顾生病的老伴,家中缺乏劳动力,没有生活来源,成了兜底户。他以前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从别人手里买的二手土坯房,修修补补将就了30余年,现如今已成为危房,不能居住。“我被聘为村上的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3600元,担任小组长每年能拿近2千元,独生子女费一年1200元,房子问题解决了,现在日子很不错!”夏龙付告诉记者。
  在该县小河口镇街道社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施工现场,一片如火如荼的忙碌建设景象。该安置点于2016年9月启动,采用以户定建的方式,计划投资3300万元,建房414套,配套建设道路、活动广场、架设供电线路及排水排污等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解决414户贫困户住房问题。
  进入“十三五”,按照中、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我市坚决将移民(脱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胜之役、追赶超越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的最优模式,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统筹避灾生态及其他搬迁,计划实施移民(脱贫)搬迁97079户327932人,其中异地扶贫搬迁75929户255000人,占比78.2%。
  去年全市启动实施移民搬迁31598户112092人,其中异地扶贫搬迁21110户73010人。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1.8亿元,建成集中安置项目100个,安置房主体完工31598套,占年度任务100%,已交付使用5787套,占总任务18%。
  2017年度计划实施移民(脱贫)搬迁57674户19158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54974户181990人。截至4月底,已完成投资16.84亿元,150个集中安置项目,开工率100%,安置房主体建成5572套,占计划任务9.66%,主体在建44849套,占计划任务77.8%。
  在工作中,我市突出“三个坚持”,即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集中融合安置,坚持科学选址,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按照制度超前、强化保障的原则,坚持“三项规划”(搬迁安置规划、配套设施规划、配套产业规划)一体编,把搬迁任务、人口、资金、土地、设施、产业、就业等要素纳入各相关行业、县区规划“盘子”,全面完成移民(脱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统筹考虑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后续发展等因素,在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以集中上楼安置、进城入镇安置、各类对象融合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充分发挥以富带贫、能人带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有效解决设施配套难、就近就业难、融合融入难等问题。
  严格落实三精管理,有效规范工作运行。精准识别对象,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避灾生态搬迁对象调查摸底,实现部门共享信息资源,按照三项协议一次签订,全面建立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镇一册、一县一册、一市一册的“五合一”移民搬迁安置台账,切实做到“不多一人、不漏一人、不错一人”。精准搬迁安置,树立“先人后房、以户定建、以产定搬、以户定扶”工作理念,严守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面积和个人筹资政策红线,合理确定安置房建设方案和户型设计,确保人房匹配合规,严格落实各项规范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安置小区一书两图一表一卡社区管理服务档案,做到市、县、镇、点、户五级建档,人、户、钱、房、业信息精准。精准脱贫举措,坚持长期脱贫与短期保障相结合、普惠制度与特惠制度相结合的原则,逐安置小区编制产业配套规划,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结合“三带一创”产业扶贫模式,努力为100户以上集中安置配套建设吸纳就业强,增收效果好的特色产业,积极开展镇安县脱贫保障金试点工作,确保年底前所有县区全覆盖,积极开展搬迁户职业技能培训和搬迁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提升搬迁就业创业增收能力。
  此外,着力破解土地供给难、社区管理难、旧宅腾退难等问题,将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全市追赶超越、五大攻坚战、三项机制季督察点评范围,坚持一季度一督查一排名推动搬迁工作提速提效,实行“季度点评、重点督察、专项视察、年底交账”考评机制,以及“红旗奖励、黄牌警告流动管理”奖励机制,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助力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