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花门楼
江学泰
文章字数:2675
花门楼及其所在街道全景
花门楼大门

  (江学泰)从商南县赵川镇政府大院的门口跨过公路,向西南方走200多米后进一狭窄的巷子,就到了叫做花门楼的地方。花门楼实际上是赵家祖上的老宅子,因老宅子前的大门楼修造得讲究和气派,人们就把这个门楼叫做“花门楼”,后来人们又把这里的地名叫做“花门楼”。赵家老宅子一进三重院,宅基占了几亩地,宅院坐西朝东,总计有上百间房子。宅院前的大门楼高有两丈,门楼后的二重院门楼和三重院门楼上雕刻着“瑞龙腾跃”和“凤凰展翅”的图样。门头上的“龙”“凤”之间的门楣上方又刻有“福禄”“吉祥”的字样。大门楼、二重院门楼和三重院的门楼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大门楼的门柱上刻有“厚德朴实传承先祖遗训,耕读持家永固千秋基业”的对联。大门口两边各放一石鼓,这石鼓是赵家人用船从江南运到这里的,每个石鼓重达千斤。
  花门楼的大门3寸多厚,都是从江西运来的上等楠木做成的,木板质量好,身子重,所以花门楼每次关启大门时,不仅赵川街上能听见声响,就连四条岭上也能清楚地听到。
  由此看来,花门楼声名久远名副其实。时至今天,花门楼已走过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还基本上完好地保存着,这不仅源于赵氏家族对它的呵护,也源于当地党和政府对它的关照和重视。
  花门楼的主人是赵川的赵家,赵家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安徽太湖一个叫皖溪坝的地方迁徒到赵川的。赵家的祖上在皖溪坝也是个人丁兴旺的大户,有不少人在朝庭做官,也有人说赵子龙就是赵家祖上本事最高强的人。他辅佐刘备,忠心耿耿,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后被人拜称为“神龙将军”。赵家在皖溪坝根脉深厚,人丁代代兴旺,家里的庄院上下有十里路远,置下的田地更达千顷,不仅得到了朝庭的恩宠,黎民百姓更是敬羡不已。然而在历史的变革中,改朝换代的大势锐不可挡,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声令下,籍民外迁,谁人敢于违抗?赵家的老大带头遵守皇命,带足盘缠和生活用品,携带家小走上了千里迢迢的迁徙之途。他们一路辛苦,历时三个月才到了商南的赵川。
  古时的赵川虽然地域平展而开阔,是丹江南边少见的“小平原”,但满地都是荆棘和杂草,河滩堆满了石头,显得十分荒凉。赵家老大见此情景,心里也犯怯,但转念一想,只要努力,这里地多,水草茂盛,具备安居乐业重建家园的优越条件,就拿定主意,在此安家。第二天,他就带着锄头上了草滩,开始插草为界,开挖水沟,垦地种粮。经过多年的努力,赵老大在这里开垦出了大片的田地,并且盖了房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了儿子,他的儿子又生了孩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赵老大成了当地财大气粗的大财主。清朝时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刘家成了赵家的乡邻,但刘家来的晚,在此发展的也比较慢,所以刘家的人多在赵家府上当长工。当赵家在此传至第五代时,已是名震丹南的大户,衍生为五大房,分别住在前川、后川及石柱河、梁家坟等地。赵家人丁最旺时,人口超过2000人,田产延绵上百里,成了地方最旺盛的家族。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全赵姓的人聚到一起议论说:“我们住的这地方方圆上下几十里的人都姓赵,这里的地理环境也是一马平川,我们就把这地方取个名字叫赵川吧!以靠西北的土岭为界,土岭南边叫前川,土岭北边叫后川。”赵川的地名就由此叫开。以姓氏取地名,在商南并不少见。赵川自清朝时开始叫起,一直叫到现在,从未改变过。后来有人到了赵川,看过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地域风貌,又了解到赵川地名的缘由后,随口说到:“赵姓取名叫赵川,赵川又分前后川,史称赵川金银地,地平水盈好风光。”
  据说,花门楼建造于清朝乾隆年代。虽然花满楼修建得古朴、典雅,气派不小,但它屡遭灾难,命运坎坷。在清朝光绪末年和解放初,花门楼先后两次失火,有几处房子被大火烧过后,赵家人及时地进行了翻修,但修缮后的庭院和房子多处仍留有烟火熏烧的伤痕。从现今保存的花门楼房柱和门窗上,仍能看到斑驳的烟火痕迹。
  当抗日战争进入到艰苦卓绝的紧要关头,花门楼因地理位置偏僻,不容易被敌机侦察和轰炸,所以1943年到1944年间,河南大学就转移到赵川的花门楼,花门楼这时就成了河南大学抗战中的临时学校。花门楼的河南大学有学生近300人,教师几十人,教师和学生一部分住在花门楼的右院和中院,一部分住在四周的赵姓农户家里,学生上课的教室主要放在离花门楼不远的关帝庙里。河南大学的王校长对工作很负责,对教师和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整天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安全而废寝忘食。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不多,大多上午两节课,下午一节课,其余就是自习和自学时间。农忙时,教师带着学生帮助村里的老百姓收割麦子,学着用梿枷打麦子,还帮老百姓到稻田里割水稻。空闲时,这些大学生到农户家里宣传抗日的道理,并教村里的年轻人识字,女学生还给大家唱歌,表演节目。当抗日战争的形势开始好转之后,河南大学就撤走了。在全国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河南大学曾多次派人到花门楼来调研,寻找补修校志的文字材料。
  赵川是商南乃至商洛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和贺龙、徐海东的部队到过赵川,李先念带中原部队突围时也到过赵川,商洛地委、行署和军分区都在赵川成立或驻扎过。抗日战争胜利后,花门楼的大院里经常住着商洛地委、行署和军分区的干部和战士。当时军分区的战地医院就在花门楼北边的十几间房子里,这里经常见到头上缠着绷带、拄着拐杖的受伤战士。花门楼后边30米的地方,有几间房子住的是军分区的号兵连。花门楼的南边是地委和行署的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扎着短辫子的姑娘。她们活泼开朗,经常在街道上说说笑笑,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银行里也有几名男青年,都背着枪,照看着几匹驴子、骡子背着铁皮箱子跑进跑出。他们显得很忙碌,很少和人说话,一脸的严肃,好像铁皮箱子就是他们的命,一天到晚都不离开。
  花门楼的赵家在民国时是地主,受共产党的政策影响,认识到当地主没有好下场,把好多地都卖了,到解放时,花门楼的赵家吃地课的就少了,有好多家庭甚至没有了地,所以划成地主成分的就很少。土改时,花门楼并没有被没收,而是分给了几户比较困难的赵姓族人,现在的花门楼里仍住着七八户姓赵的人。他们说,这是他们的老祖业,他们住在这里理直气壮,可以更好地照看好花门楼,哪里有了损坏,可以随时修缮。
  在花门楼的前院和中院里,现在还放着河南大学用过的课桌,课桌有四尺长、三尺宽。院墙边还有一个6尺长的春凳,有两个马扎子(现在叫折叠椅)。这些物件上多有刀刻的痕迹,颜色黑红,显得古朴。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组和西北大学等多次派员到花门楼考察、调研和摄影。赵川镇政府也计划将花门楼列入乡村红色旅游的景点,予以重点开发。相信过不了多久,花门楼就会以新的靓装走入人们的视野,再次绽放出它古老又年轻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