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文章字数:2391
山阳莲花茶园科管
商南茶农采摘茶叶
本报记者 吕丽霞 方立 刘婷
在位于北纬33度的商洛,一群茶农和茶企在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鼎力支持下,精心培育出了中国最北端的茶叶。为更好地探索商洛茶产业发展,5月以来,我们先后深入全市七县区的40多个茶园和茶企调查,请教相关专家,采访茶业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精心采写了本组系列报道。
商洛茶从少到多,从多到优,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规模化发展,在去年,全市茶产业的总产值突破8亿元,已成为全市产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茶的渊源与商洛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茶和早期的茶文化都产生于黄河农业文化的中心区域陕西,是以秦岭山脉为资源和涵养地;以渭河流域的宝鸡,汉江上游的汉中(含安康)为茶文化源头地而发生发展的。华夏文化其本质是农业文化,茶文化就是农业文化的产物。因此,陕西茶叶(陕茶)更是中国茶重要的发祥地。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是三国时的诸葛亮把茶叶文明传播到云南等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至今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还尊奉诸葛孔明为他们的茶叶始祖。
当然,茶树这个植物物种,品种原生地是云贵高原,已有至少6000—7000万年的生存历史,但茶的最早利用和茶文化的发明与品种原生地没有必然的联系。云南、贵州利用茶叶的历史约1800年。对于人类而言,真正的茶叶始祖应是新石器中早期的神农氏,其距今7000年左右。生活在宝鸡渭水支流姜水一带的神农氏,才是中国的农业始祖,也是人类茶文化的始祖。所以,陕西是人类茶文化的源头。
从中国茶业发展看,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逐次传播开来,最终遍及全国。汉中属于中国古巴蜀区域,而陕茶的生产和加工主要区域是秦岭以南的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汉中更早于安康和商洛,而商洛最早生产茶的地域是镇安的象园村,有300多年历史。
商洛茶业发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商南为代表和重点,其次是镇安、山阳和丹凤。几十年来,茶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总面积和总产值是30年前的几十倍,成为全市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商洛的茶叶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根据原商洛地区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1989年,整个商洛地区共种植茶园19773亩,当年产茶97吨,茶叶在农业经济中占了一定比例。而在茶叶种植大县商南县,当年茶叶产量达到86吨,仅次于水果中葡萄和柿子的比重。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国茶叶市场的繁荣,商洛的茶叶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快车道,茶叶品种增多、种植面积连年攀升,到2016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4.58万亩,当年新建茶园面积3.88万亩,可采摘面积达到33.15万亩,茶叶总产量5020吨,总产值达到8.4亿元,茶的面积、产量、产值较过去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试马、山阳法官、镇安柴坪等5个千亩生态观光标准化茶园,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8万亩,茶叶品质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全市共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97个,茶叶加工厂达119个,从事茶产业人员30余万人,茶叶产业已发展成我市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商南县将茶叶作为一项主导产业,2008年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发展局,全力助推茶叶发展,到2016年底,全县共建茶园24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15.5万亩,年产茶叶3200吨,产值达3.8亿元。目前,该县拥有规模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合用社32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余个,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遍布到全县10个镇、101个行政村,带动茶农人均茶叶增收3000元,全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茶产业成为商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镇安县在我市的茶叶发展史上历时最长。近年来,该县以市场为导向,打造镇安高山有机茶叶品牌,新建优质标准化茶园、提升低产茶园质量,树立茶叶大品牌理念,2016年点播茶园4000亩,无性系栽植面积1000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全县当年380户贫困户1250人实现产业脱贫。山阳县全县茶叶面积达到了11.61万亩,年产干毛茶1026吨,总产值达3.1亿元,目前全县有生产及加工企业23家,专业合作社8个,注册商标10个。
商茶走出商洛山
5月19日至22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召开。杭州茶商祝女士在品尝了商南的御泉茗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商洛的茶叶底子清,汤色明,后味回甘,谢谢你们让我喝到这么好的茶!”
不仅如此,在此次博览会上,来自安徽、福建、甘肃等地的茶商也不断前来品茶、购茶,商洛茶如一股“小新风”,在博览会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事实上,近几年来,商洛茶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其富硒、无污染的特点,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和产茶县区的努力下,我市多家企业建起标准化茶园,积极发展无性系示范园和白茶基地,督促企业引进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生产水平。
在首届陕西优质茶叶评选活动中,我市14个企业22个品牌参与评选,7个产品荣获金奖、银质奖。在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中,我市5家茶企共获得3个绿茶特等奖、5个绿茶一等奖、2个红茶一等奖。
我市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多渠道深入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市上以镇安“象园茶”、山阳“天竺翠峰”、“商南泉茗”打造区域优势茶叶品牌,全市以“秦岭泉茗”进行品牌整合。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的“秦园春”牌商南白茶荣获第十四届农交会地标产品金奖,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秦露牌”金丝绿茶登上2015年“陕西省名牌产品”榜单。镇安“象园雾茶”获2016中国茶叶评比活动金奖,山阳“莲花翠茗”绿茶、白茶获得银奖。品牌亮了,影响力增强了,商洛的品牌茶叶走出了陕西,将触角延伸到西北其他地区。“象园雾茶”被陕西卫视2016“丝绸之路万里行”指定为专用“丝路国礼茶”。商南茶与辽宁茶商对接,御泉茗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被全球秦商联合会命名为“秦商红”品牌,被甘肃、河北、辽宁陕西商会指定为专用茶叶。
一项项骄人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商洛茶叶发展的美好前景。未来几年,商洛茶叶将由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变,与茶文化休闲旅游、脱贫攻坚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商南茶农采摘茶叶
本报记者 吕丽霞 方立 刘婷
在位于北纬33度的商洛,一群茶农和茶企在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鼎力支持下,精心培育出了中国最北端的茶叶。为更好地探索商洛茶产业发展,5月以来,我们先后深入全市七县区的40多个茶园和茶企调查,请教相关专家,采访茶业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精心采写了本组系列报道。
商洛茶从少到多,从多到优,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规模化发展,在去年,全市茶产业的总产值突破8亿元,已成为全市产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茶的渊源与商洛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茶和早期的茶文化都产生于黄河农业文化的中心区域陕西,是以秦岭山脉为资源和涵养地;以渭河流域的宝鸡,汉江上游的汉中(含安康)为茶文化源头地而发生发展的。华夏文化其本质是农业文化,茶文化就是农业文化的产物。因此,陕西茶叶(陕茶)更是中国茶重要的发祥地。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是三国时的诸葛亮把茶叶文明传播到云南等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至今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还尊奉诸葛孔明为他们的茶叶始祖。
当然,茶树这个植物物种,品种原生地是云贵高原,已有至少6000—7000万年的生存历史,但茶的最早利用和茶文化的发明与品种原生地没有必然的联系。云南、贵州利用茶叶的历史约1800年。对于人类而言,真正的茶叶始祖应是新石器中早期的神农氏,其距今7000年左右。生活在宝鸡渭水支流姜水一带的神农氏,才是中国的农业始祖,也是人类茶文化的始祖。所以,陕西是人类茶文化的源头。
从中国茶业发展看,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逐次传播开来,最终遍及全国。汉中属于中国古巴蜀区域,而陕茶的生产和加工主要区域是秦岭以南的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汉中更早于安康和商洛,而商洛最早生产茶的地域是镇安的象园村,有300多年历史。
商洛茶业发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商南为代表和重点,其次是镇安、山阳和丹凤。几十年来,茶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总面积和总产值是30年前的几十倍,成为全市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商洛的茶叶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根据原商洛地区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1989年,整个商洛地区共种植茶园19773亩,当年产茶97吨,茶叶在农业经济中占了一定比例。而在茶叶种植大县商南县,当年茶叶产量达到86吨,仅次于水果中葡萄和柿子的比重。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国茶叶市场的繁荣,商洛的茶叶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快车道,茶叶品种增多、种植面积连年攀升,到2016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4.58万亩,当年新建茶园面积3.88万亩,可采摘面积达到33.15万亩,茶叶总产量5020吨,总产值达到8.4亿元,茶的面积、产量、产值较过去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试马、山阳法官、镇安柴坪等5个千亩生态观光标准化茶园,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8万亩,茶叶品质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全市共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97个,茶叶加工厂达119个,从事茶产业人员30余万人,茶叶产业已发展成我市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商南县将茶叶作为一项主导产业,2008年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发展局,全力助推茶叶发展,到2016年底,全县共建茶园24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15.5万亩,年产茶叶3200吨,产值达3.8亿元。目前,该县拥有规模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合用社32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余个,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遍布到全县10个镇、101个行政村,带动茶农人均茶叶增收3000元,全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茶产业成为商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镇安县在我市的茶叶发展史上历时最长。近年来,该县以市场为导向,打造镇安高山有机茶叶品牌,新建优质标准化茶园、提升低产茶园质量,树立茶叶大品牌理念,2016年点播茶园4000亩,无性系栽植面积1000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全县当年380户贫困户1250人实现产业脱贫。山阳县全县茶叶面积达到了11.61万亩,年产干毛茶1026吨,总产值达3.1亿元,目前全县有生产及加工企业23家,专业合作社8个,注册商标10个。
商茶走出商洛山
5月19日至22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召开。杭州茶商祝女士在品尝了商南的御泉茗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商洛的茶叶底子清,汤色明,后味回甘,谢谢你们让我喝到这么好的茶!”
不仅如此,在此次博览会上,来自安徽、福建、甘肃等地的茶商也不断前来品茶、购茶,商洛茶如一股“小新风”,在博览会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事实上,近几年来,商洛茶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其富硒、无污染的特点,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和产茶县区的努力下,我市多家企业建起标准化茶园,积极发展无性系示范园和白茶基地,督促企业引进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生产水平。
在首届陕西优质茶叶评选活动中,我市14个企业22个品牌参与评选,7个产品荣获金奖、银质奖。在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中,我市5家茶企共获得3个绿茶特等奖、5个绿茶一等奖、2个红茶一等奖。
我市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多渠道深入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市上以镇安“象园茶”、山阳“天竺翠峰”、“商南泉茗”打造区域优势茶叶品牌,全市以“秦岭泉茗”进行品牌整合。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的“秦园春”牌商南白茶荣获第十四届农交会地标产品金奖,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秦露牌”金丝绿茶登上2015年“陕西省名牌产品”榜单。镇安“象园雾茶”获2016中国茶叶评比活动金奖,山阳“莲花翠茗”绿茶、白茶获得银奖。品牌亮了,影响力增强了,商洛的品牌茶叶走出了陕西,将触角延伸到西北其他地区。“象园雾茶”被陕西卫视2016“丝绸之路万里行”指定为专用“丝路国礼茶”。商南茶与辽宁茶商对接,御泉茗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被全球秦商联合会命名为“秦商红”品牌,被甘肃、河北、辽宁陕西商会指定为专用茶叶。
一项项骄人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商洛茶叶发展的美好前景。未来几年,商洛茶叶将由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变,与茶文化休闲旅游、脱贫攻坚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