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扶贫路上追蜂人
文章字数:3290
扶贫干部与养蜂户交流
传授养蜂技术

  赵有良 方立 肖云 柯岩 卢英
  位于秦岭南麓的柞水县营盘镇沙沟蜜源丰富,自古以来,这里的老百姓就有用传统土法养蜂采蜜的习俗。2016年1月,县工会包扶营镇社区之后,就想着如何利用这里的特色资源,带动老百姓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今年3月27日,柞水县工会主席刘永红带领营镇社区的15名贫困户和村干部到山阳县高坝镇双寨村参观学习。他们发现,柞水的生态环境和山阳高坝差不多,非常适合规模化的养蜂。而且养蜂收益周期长,相比猪鸡等好养、见效还快。
  回来后,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要把养蜂作为营镇社区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山阳县工会为我们调了一批好蜂种和蜂源,我们立即发动贫困户养。”营镇社区第一书记张艳说,刚开始贫困户有畏难情绪,为了给贫困户做示范,决定先由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带头养,让贫困户看到实实在在效果后,他们会主动去养。
  4月1日,400箱蜜蜂拉回来了,“因为蜜蜂不能大片集中养,怕得传染病,我们就分了五个地方来养,每个地方都以小地名命名,成立了沙沟刘秀庄互助组、洁山沟互助组、东湾沟口互助组、香炉沟互助组、安沟互助组五个互助组,每个互助组有一个技术员,分片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张艳说。
  五名养蜂引路人
  互助组的5名技术员中,万成烈是社区干部,杨耀明、颜齐、刘勇是县工会的职工,王冬记是工会专门从山阳请来的技术员,他们虽然都掌握了养蜂的技术,但真正养起蜂来,那种辛苦还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作为技术员,每天都要检查蜂箱,观察蜜蜂的情况,看有蜂王没有,如果没有蜂王,就要做笔记。除此之外,还要记录蜜蜂是否缺糖、缺水,纸片好不好等,缺水喂水,缺糖喂糖,这样下来,检查一个蜂笼需要花费10多分钟。如果遇到生病的蜜蜂,要时刻关注着,看它的发育情况、产卵情况,并随时喂药喂水。每天检查这么多的蜂箱,他们常常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有时间喝,身上的汗也没有干过,即使是这样,为了让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他们还是无怨无悔的每天穿行在沙沟的沟沟岔岔……
  春季是分蜂的季节,也是最忙的时候,几个人通常都是一早走,晚上10点多回家,一整天都和蜜蜂相伴。就连吃饭,都是坐在蜂箱边上,一边吃一边观察,要是有蜜蜂从蜂箱飞出来,就要用喷雾器给它们洒水,防止飞走。“背着喷雾器追着蜂子跑,给它们喷水,蜂子跑的快,我这年龄也大了,老是追不上。”为了追蜜蜂,杨耀明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腰腿摔坏了,蜜蜂还是跑了,杨耀明觉得自己好没用,坐在地上跟个小孩似的哭了。
  到了收蜂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又开始追蜜蜂。要是蜜蜂落在了高树上,就要搭梯子,捉不着了,就一个人在下面扶着,一个人用一只手抓着树,一只手拿着收蜂的笊篱去抓。拿着笊篱的手被蜜蜂蜇得再疼都不敢丢手,疼得厉害了就喷点水,好不容易一笼蜂从树上掉了下来,一笼蜂又围上了自己,全身都是蜜蜂,这下可吓坏了万成烈,但心里再怕,他还是告诉自己:收蜂最重要!
  有一次,万成烈的眼睛周围被蜜蜂蜇了四口,肿得什么都看不见了,抹药也不管用,但是第二天,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各家各户检查蜂箱。还有一次半夜突然下起了雨,万成烈不放心,起身去沟里盖蜂箱,等他回来的时候,全身是泥,天都快亮了。
  万成烈家原本开了一个百货商店,现在他天天窝在蜂箱边上,媳妇一个人照看商店,连饭都吃不到嘴,对他意见很大。前阵子,媳妇生病,他也没时间带去医院看,后来,病情严重了,商店只好关了两个来月,直到现在,媳妇还卧病在床,由孩子的大姨帮忙照顾。脱贫攻坚开展之后,万成烈的女儿也进了县工会的公益岗位,成了营镇社区的常驻队员,“女儿工作解决了,天天在身边,还能时不时给家里做做饭,她妈妈也高兴了。”
  万成烈跟杨耀明搭伴儿的时间最多,他回忆说:“有几次,杨耀明累晕倒了,我把他扶着,还有一次他被蜂子蜇了六口,有一口还蜇到了太阳穴上,当时他一下子就晕了过去。”因为长时间的劳作,杨耀明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即便这样,他还是忍着疼痛坚持了下来。
  “以前总觉得养蜂是个苦差事,现在觉得养蜂的乐趣有很多,收蜂有收蜂的乐趣,喂蜂有喂蜂的乐趣。”说起养蜂,杨耀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蜜蜂分工很细,有把门的蜂,有打扫卫生的蜂,侦察兵通过舞蹈来传达哪里有蜜源,雄蜂每天只吃不干活,一年只是跟蜂王交尾,蜂王最漂亮,雄蜂最懒,工蜂最勤快,白天出去采蜜,晚上就在蜂箱里酿蜜……“养蜂是十大长寿的工作之一,养蜂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杨耀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因为养蜂,杨耀明经常一个月回不去一次,刚开始,媳妇不理解,生气地说让他干脆跟蜂子结婚算了,就跟蜂子过一辈子,不要媳妇和娃了。为了让媳妇了解他现在的工作,杨耀明带着媳妇来到蜂场,媳妇看到杨耀明在蜂场的辛苦,逐渐体谅了他的不容易,态度从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现在的支持。
  从山阳请来的技术员王冬记说:“其实养蜂技术含量并不高,三分靠养七分靠管。”也就是每年的3月至7月比较忙,后面主要是靠管理,忙半年能闲半年,十分适合在家务工、就近打工的人群。而他也是毫无保留的为贫困户讲解养蜂知识,手把手地指导操作。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帮贫困户干农活,给他们送菜送物,深受大家的欢迎。
  带动全村搞养蜂
  营镇社区蜜源很丰富,有槐花、椴树花、板栗树花等,而且这里环境好,水好,无污染,五月中旬蜜蜂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产蜜了。“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了四次蜜,成本已经回来了,就我个人来说,我原来养有50笼蜂,现在已经变成了90笼。”技术员刘勇说道。
  与此同时,贫困户的思想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以前,有些贫困户思想认识不够,以为我们这些干部是为了给自己谋私利,我们不在乎他们怎么说,就只想着把这个工作干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杨耀明说,最初,他们逐户上门找贫困户发展养蜂,很多人都不情愿。现在,看到养蜂投资少、见效快,就有人来主动询问和学习,这种巨大的转变,让杨耀明觉得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干。
  贫困户宋芳全感慨地说:“今年的养蜂政策好啊,我从原来的60笼蜂发展到现在的110笼蜂,蜂蜜已经摇了三次了,多亏了县工会刘主席给我们瞅了个好门路,多亏了我们互助组的技术员颜齐。”入夏之后,中华蜂格外怕热,宋芳全原本是想给蜜蜂搭个棚子,就上坡去砍竹子、捡树枝,谁知一脚踩空,摔下了坡,在床上足足躺了两个月。没有办法照看蜜蜂,她心里十分着急,颜齐得知情况后,把宋芳全家蜜蜂的看护工作全部包揽了。
  颜齐告诉记者,其实,宋芳全以前就养过蜂,只不过是土方法,到山阳参观学习之后,她意识到新方法养蜂产蜜量更高,积极性很高,就主动找颜齐学习相关的技术。养蜂之前,宋芳全家因为盖房,欠下了很多贷款,蜂蜜卖了以后,还了一部分盖房的债。“现在,她的蜜蜂跟互助组在一起养,年底还有分红,我相信没有几年她就能还完所有的债,装新家了。”颜齐说。
  蜂产业前景看好
  营镇社区的养蜂模式是“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地的两家公司,吸纳贫困户在互助组打工,对蜂产品进行统一销售。目前。该社区共有102户贫困户,78户加入了养蜂互助组。
  营镇社区第一书记张艳告诉记者,县工会在山阳专门聘请了技术员,长期为营镇社区的养蜂户指导技术,看到病蜂,还会免费发药、进行治疗。目前已采取入户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方式,组织培训20多次,让人人都掌握养蜂技术。对于没有能力但又有养蜂意愿的贫困户,由工会出钱帮他们购买蜜蜂,放在互助组进行代养,而且,年底还有分红和产业补助,这样,把所有的贫困户都绑在了这个产业链上,有望实现如期脱贫。针对非贫困户,实行免费培训、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张艳说,镇上对营镇社区的养蜂事业也很支持,他们将原来的财政所打扫出来,作为镇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展厅,第一批蜂蜜就是通过展厅和电子商务,卖出去了1200斤。除此之外,产品还销往了县内外的各大超市。
  现在,营镇社区已发展了800余箱蜜蜂,已产蜂蜜5000余斤,预计年收入达25万元。营盘镇镇长吴启辉说:“镇上专门注册了‘朱家湾’商标。现在,我们营盘镇各村都有一个产业,营镇社区的‘蜂蜜’,两河村的‘菜籽油’,药王堂的‘橡籽’都统一注册在咱们的‘朱家湾’商标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发展一批我们营盘镇的农特产,让营盘的农特产品走出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