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迎来新“钱景”挣到新“三金”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三带四联”扶贫模式调查
文章字数:2745
  (辛恒卫 安明海 赵 云)“真的没想到,我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镇安天玉金银花饮品有限公司种植二花后,每年可以收取1750元的租金。像工人一样在二花基地里务工,我上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在公司又入了股,每年还多了4000元的分红款,这日子越过越好!”近日,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岭沟村村民郝家仁“盘算”起过去一年的收成,喜上眉梢。
  近年来,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大力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联产、联业、联股、联金”的“三带四联”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如今,在西口回族镇,像郝家仁这样通过土地收“租金”、打工领“薪金”、入股分“股金”的回汉族农民已有1410人,年收入超过2800万元,人均收入高出当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9.8%,成了小康路上的先行者。
  为了进一步增加回汉族农民的收入,西口回族镇在实施“三带四联”扶贫模式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育“产业工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努力打造“新三金”类农民,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富民之路。传统的以纯农业收入为主的收入模式逐渐被“新三金”所代替,成为该镇回汉族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流转土地收“租金”
  “你放心,老汪,你就安心在外挣钱吧,你流转的4亩土地,今年的1500元土地租金一分不少你的,到时我给你汇过去。”西口回族镇岭沟村党支部书记项行平在给村民汪冠强夫妇打电话时这样说。汪冠强夫妇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4亩田又舍不得丢,只得回来奔波,既费力又费钱。去年,听说村里流转土地,让天玉金银花饮品有限公司种植二花,发展药材产业,就打电话把土地流转的事情委托给村干部办理,一心在外务工,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夫妇俩在外务工的年收入也达到8万多元。
  该村对于举家外出农户的土地由村上统一流转,每年土地租金按照300-600元标准,租期10年。天玉金银花饮品有限公司每年把土地租赁费交给村上,村上再交给在家农户,或者汇给在外务工的农户。流转土地念活了“土地经”,“转”出了农民致富的好光景,也“转”出了农民创业的新天地。
  岭沟村贫困户汪宗礼说:“过去只靠种1亩菜,辛辛苦苦一年在地里忙活,市场行情好的话还能赚到1000来块钱,碰上市场行情不好,或者天气旱涝就得赔钱。现在把1亩来地流转出去了,一不操心种地,二不愁市场行情变化,一年1亩地的租金和帮公司管护12亩二花基地锄草、施肥,最少也有6000块的收入。”土地成了老百姓财产性收入的“生金地”。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西口回族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入股、租赁、转包、互换等形式,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集中,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运行。
  目前,在西口回族镇的10个村都有土地流转收租金的情况,全镇共流转土地1.55万亩,涉及农户678户。该镇党委书记杨俊算了这样一笔账:“按每亩土地平均每年700元租金计算,去年仅流转土地一项,全镇农民年收入‘租金’的就有1000多万元。”
  入企务工拿“酬金”
  “这个月拿了2000元的工资,像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对不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来说很知足了。”镇安县安业清真农业产业园员工胡全印满脸笑容。他说:“离家又近,不仅按月领到薪水,还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土地流转了,农民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身份由“农民”变成“工人”。
  如何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近年来,镇安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动,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禽、菜叶、魔芋、中药材、蔬菜等六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企业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西口回族镇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构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企业一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在家门口挣钱提供了岗位,让在土地流转耕种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镇安县还因势利导,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动他们把生产加工车间办到镇村,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吸引附近的贫困户务工,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将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
  在西口回族镇青树村创办的“安业清真农业产业园”打工的青树村回族农民杨洪胜说:“我家的3亩地租给了产业园种植了畜草,到园里喂羊、干杂活打工挣钱,每月工资3000元,一年仅工资就能拿到3.6万元呢。”像杨洪胜这样挣“薪金”的农民工,全镇有890多人,每人每个月平均从企业中挣到“薪金”2500多元。
  “不离土来不离乡,家门口把工人当;不舍业来不搬家,月月都有薪水花。”在西口回族镇,回汉族农民用这样的顺口溜表达了从业农民的喜悦之情。现在,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孔雀东南飞”慢慢成为记忆,农民入企打工成了当地农民最有保障的一条增收渠道。
  合作社经营分“股金”
  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高效行业合理流动,为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劳动资源。为此,西口回族镇大力组建专业合作社,将其发展成引领回汉族农民致富的坚强靠山。
  西口回族镇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专业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融资、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民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同时,引导合作社不断升级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吸纳缺乏种养技术、资金的回汉族贫困户入股,通过股金分红增加收入。
  西口回族镇回汉族贫困户有的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到合作社,有的以技术入股,有的以厂房、资金等可用货币量化的资产入股,有的还参加管理、经营。合作社采取“保底、保息分红”,在保证贫困户资金、利息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根据经营效益情况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
  西口回族镇聂家沟、宝石两个村办美味香椿合作社,青树、上河两个村办养殖白山羊合作社和石景、长发、石门三个村办中药材合作社,共吸收750多名回汉族贫困农民入社。目前,已发展香椿建园2000亩,养殖白山羊3500只,种植畜草5600亩,发展以二花、天麻、白芨、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药材3400亩,合作社按照入股分成贫困户占20%、合作社占80%的土地“2+8”模式流转土地,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靠分成,合作社与贫困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去年入股户均收入达12360元,成为全镇贫困户入股收入最高的七个合作社。
  目前,西口回族镇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入社贫困户1240户4453人,合作社把统一经营的净盈余,按股不按田进行分配,确保贫困户多受益。据统计数据显示,该镇入社贫困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以及在合作社基地务工等形式,入社贫困户户均年可增加收入79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