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704厂的前世今生(上)
文章字数:5092
空荡荡的住宅楼
曾经机声隆隆的厂区
办公楼人去楼空

  文/图 刘剑锋
  与气势恢宏、规模宏阔的卫东“四厂一院”比起来,同属“三线建设”的704厂显然要低调得多。公元1965年2月,它开始在与洛南县城隔着一道梁塬的洛河岸边修建。虽然低调,虽然并未如“四厂一院”那样被称作繁华喧闹的“小香港”,但是在中国“三线建设”企业中,704厂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鲜为人知的巨大作用,在秦岭深处藏龙卧虎。随着704厂的出现,曾经荒凉而寂寥的洛河岸边的这片原野,开始为人们所瞩目。
  704:洛河岸边藏龙卧虎
  公元1965年2月,春节刚过,一辆辆绿色的卡车辗着稀稀拉拉的鞭炮皮儿,与一群又一群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的人们,一起隐秘地涌进了位于洛河岸边、与洛南县城隔着一道梁塬的尖角公社鹤眼岭和樊湾大队。春寒料峭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隆隆的机声和飞扬的尘土里,看着一个神秘的工厂拔地而起。这座神秘的工厂比卫东“四厂一院”开工建设晚了将近一年,同属那个特殊年代的“三线建设”。这座工厂叫704厂。
  和卫东“四厂一院”比起来,704厂的选址条件显然“优越”一些,距洛南县城较近,厂子南靠梁塬,北滨洛河,土地平阔。
  704厂的前身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所属的山东化工厂(亦称山东塑料厂)。704厂是原名,搬迁到洛南后更名“国营华电材料厂”,或许和卫东厂一样,为了保密起见,对外称65号信箱。但是人们依然喜欢叫它704厂。
  一个叫做老豹子的作者,在一篇《远去的岁月》的博文中回忆,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他的父亲1965年从北京来到陕西,开始了老厂的选址和筹建。他说:“当时地处秦岭南坡的洛南交通闭塞,条件艰苦。选址初期没有办公宿舍用房,借住当地农民的牛棚里,四面透风,人和牛住在一起,条件十分艰苦。”704厂建成投产后,参与前期建设的人陆续返回北京,领导征求他父亲意见,他父亲表态:“那么艰苦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了,我要扎根山沟干一辈子革命。”为了支持父亲工作,他的母亲干脆带着不到5岁的他,于1970年4月从北京来到了洛南,直到1993年厂子搬离。
  他记得初来时,“这里的生活用品极其匮乏,就连吃糖都要托人到北京上海去捎。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供给也是同样,买东西都要凭本凭票。”“大家都住在简易的二层楼,通走廊。”
  也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洛河爆发了百年罕见的洪峰,22个公社遭受暴雨灾害,受灾面积2.49万亩,粮食减产55万公斤,倒塌房屋1300多间,43人死亡。而704厂搬迁来的部分设备也被洛河洪水卷走。
  704厂紧挨着梁塬脚下自西而东呈带状而建,分别是电厂、厂区、福利区。在厂区南边的山上也建有厂区。
  或许因为距县城较近,704厂并不像卫东“四厂一院”那样修建规模大、规格高的医院、学校。
  而且和“四厂一院”比起来,这里也没有高高大大、气势宏伟的厂房、办公楼以及住宅楼,厂区最高的建筑没有超过五层。
  和“四厂一院”相同的是,它们都拥有藏匿于深山的神秘。
  最西边的发电厂与厂区隔着一个村子。704厂的电厂在当时赫赫有名,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的年代,这个火电厂让704厂有了充足的电力。一个网名叫作“踏雪寻梅”的704厂老职工回忆说,704电厂“可是洛南县唯一的火力发电厂,不仅满足本厂的生产生活用电用气,也曾在电力缺乏的年代为洛南县政府机关提供过电力”。
  和卫东“四厂一院”比起来,704厂无疑很“低调”。低调,一定因为不同寻常。
  麻坪中学的萧军老师,曾经在与704厂区一墙之隔的工农中学上初中,不久前他给我说起一个故事。有一次,工农中学的一位老师黄昏时在洛河边散步,一辆辆绿色的大卡车由704厂区一直排到洛河边的厂区专用公路上。这位老师出于好奇,掀开了其中一辆卡车车厢的帆布,想看看这神秘的车子里到底拉的是什么东西。谁知,脑袋还没有来得及伸进去,一把枪托就把他直接打翻在地,接着两个持枪的人跳下车来,将他反手按住,厉声质问:你是谁?想干什么?这位可怜的老师再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后来学校开着证明并由校长亲自出马,才将他带回学校,吓得这位老师后来听到“704厂”就哆嗦。
  这位老师的遭际,让本来就神秘莫测的704厂更加披上厚厚的、令人无边揣测的帷幔。
  事实上,在大秦岭深处的“三线建设”军工企业中,704厂在国内几乎是首屈一指的。
  当时光掠过,那块厚厚的、神秘莫测的帷幔揭去之后,人们才知道,704厂,乃中国覆铜板行业的“龙头老大”。
  今年70岁、1966年8月招工到704厂直到退休的郭宗礼师傅告诉我,他好像记得,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704厂曾经接到过国家(抑或中央军委)发来的嘉奖令。这颗卫星上有704厂生产的元件,比如在国内技术和产品处于领先的覆铜板。
  洛河岸边藏龙卧虎也。
  郭宗礼师傅说,704厂区有多个车间,一车间主要生产树脂,为二车间提供原料;二车间主要生产覆铜板;三车间主要是印制线路板;四车间主要生产聚乙烯。另外还有五车间和六车间。
  704厂有着当时商洛地区规模最大的车队。郭宗礼师傅说:“那时候厂子每天要给西安拉十几卡车的产品,利润极高。”
  如果说这些车间是704厂发达而强健的躯体的话,那么,它还有一个灵魂:当时国内军工企业鲜有的机构——高端的研究所。曾在研究所工作的著名覆铜板研发专家曾光龙说:“她是一座锻炼中国最早一代的覆铜板业技术人员的大熔炉之一。”
  704老职工“踏雪寻梅”在网文中也说:“这个研究所曾代表了我们国家绝缘材料行业最高科研水平,许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就是在这里制定出来的。”
  704:低调的奢华704是低调的。
  它的职工人数远远不能和卫东厂子相比;它没有气派宏大的百货商店,没有气势恢宏的医院;同为建设规模较大的“三线建设”企业,704厂却没有“四厂一院”那么幸运,被称作“小香港”。
  704厂的沉静、低调,“四厂一院”喧嚣、张扬,两种色彩,两道风景。
  但是低调的背后,704厂并不缺少“四厂一院”的繁华与喧闹。
  位于东边的福利区里,除建有5栋职工家属楼外,还分别建有男女单身楼、母子楼等。后来又续建了多栋家属楼。“踏雪寻梅”说,这里“曾生活着来自天南海北的3000多口职工和家属”。能够住在家属区的均是夫妻双方都在厂子或者单身职工。我二叔刘锁牢因为妻子不在厂子而只能在厂子外农户家租房。后来厂子住房状况缓解了,二叔一家才搬回家属区的楼上。
  704厂建有规模不小的大礼堂、工人俱乐部、幼儿园等。这里也建有当时洛南县城都没有的灯光球场。“踏雪寻梅”说,这里“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厂篮球队曾称雄‘五厂一院’,乃至整个商洛地区”。
  福利区里建有假山、亭子以及休闲走廊。一个类似于棚子的走廊,是职工休闲打牌的地方,“踏雪寻梅”说:“这里的扑克牌永远只有一种玩法——‘攻拉克’,这是704的专利玩法,走遍全国,绝无仅有。”
  郭宗礼师傅直到现在也对704厂充满自豪,他说:“厂子的福利好啊,因为我们704厂产品多,高精尖的,利润丰厚。每天都是十几卡车往西安拉产品,卫东的4个厂子有多少产品?”
  因为704厂有钱,所以福利就好,食堂更是办得有名气。当时在洛南“三线建设”的“五厂一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853的楼房,895的姑娘,704的食堂。”704厂伙食是洛南国防厂中公认办得最好的。郭宗礼师傅说,厂子食堂的鸡蛋每个2分钱,烧鸡两块钱一只,每月还有保健费。“踏雪寻梅”在文章中说:704厂“五分钱一份的萝卜豆腐丁、两毛五一份的炒肉片就着雪白的大馒头,嘿!别提多香了”。
  我二叔1974年从西安407库调入704厂,他说,厂子的“双职工”家庭的福利格外的好,每个家庭发放购货本,凭购货本可以以最低廉的价格买到厂子从外地采购回来的蔬菜水果及生活必需品。夏天,厂子还给职工发冰棍票,可以吃到厂劳动服务公司制作的冰棍。二叔的儿子、我弟弟刘俊,就是在厂子出生并长大的,他记得那冰棍有橘子和牛奶口味,都是实打实的用橘子粉和奶粉制作,味道很好。
  现在上海就职的洛南籍作家王念平的家就在厂子附近。他在文章中写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704厂的老冰棍是最能填补少年我们空虚味蕾的一种美味食品。这种老冰棍最初一根只要五分钱,价钱便宜不说,个头也比乡间货郎卖的那种用糖精水做的冰棍大。老冰棍是用纯白糖水混合绿豆或者红豆制作的,味道纯正,吃多了也不会上火。”他说,大人们在哄爱哭的小孩时,往往都会说:“宝贝,不哭了啊,不哭了,妈到704厂给你买老冰棍吃。”
  弟弟刘俊说,厂内露天经常放映最新的电影,吸引了周边村子的老老少少前来观看。
  王念平对露天电影也记忆犹新。他说:“那年月乡村还没有电视,夜生活十分枯燥,幸亏704厂每隔两天就放一场电影,这极大地丰富了周边乡人的夜生活。704厂放电影并不是只对本厂职工,允许附近的乡人购票进厂观看。放电影的地点在厂家属区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大广场。”他还记得当时人们看电影的情形:“在这露天电影院里,人们屏息欣赏着电影,看到精彩处,场子里会突然爆发一阵巨大的声响来,有时是叫好声,有时是咒骂声,有时是哀叹声,银幕上的人物的命运在牵动着人们的心啊。”
  对年纪小小的王念平来说,704厂无疑是他所向往的另一个世界。他说:“在乡村还在点煤油灯照明的年月里,夜的704厂就是我们眼里的小香港。天一擦黑,704厂的舞场、体育场里的歌声、欢呼声就飘出高墙,震荡着人们的耳膜,丰富着人们的想象,使沉闷的乡村不再沉寂。”他说那时他就有了“幸福观”,那就是“704厂职工的那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有很多704厂的工人子弟,他们在穿戴、举止、精神风貌上都要比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显得优越、优雅。”
  因此,他在这里还得到了时尚。他还记小学五年级时,父亲从704厂带回来一条喇叭裤,“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对着镜子一照,嗬!屁股绷得紧紧的,走起路来两条裤管还呼啦啦地随风摆动。”起初他不敢穿,怕人笑话,可是,喇叭裤的诱惑太大了,最后还是“勇敢地穿上它上学了”。
  为了解决704厂子弟上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704厂出资与洛南县共同建起了一所学校,它的名字和制作神秘的工厂有关:“工农中学。”中学里还设有小学部,704厂的子弟从小学到中学就在这所学校就读。
  我的同学姚利,曾经在工农中学任教。他说:“工农中学教师的福利是洛南其他学校无法比的。”学校水电一律由厂子免费提供,冬季里取暖用的都是电,功率极大的电炉子、电热毯,24小时不断,一冬都是暖和的;遇到春节及重要节日,704厂把米面油肉类以及稀有水果发给教师。704厂领导经常到学校来,对学校有求必应,因而,姚利说:“工农中学是704厂鼎盛时期洛南最不缺钱的学校。”
  郭宗礼师傅说:“工农中学要啥给啥,那时候外面买不到的电视机、录音机,都给,啥都给。”
  现在,由于学生锐减,工农中学被撤掉,成了“工农小学”。
  704厂在洛南享有许多“特权”。
  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紧俏商品是按票供应的,比如自行车、彩色电视等等。
  我大学毕业后,要买一辆自行车,但是市场上都是一些杂牌子诸如“持久”“梅花”之类的,而我最想买的是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永久”“飞鸽”以及“红旗”之类的名牌,但是这些名牌却是计划商品,得有指标才能买到。偌大一个洛南县城,我一个乳臭未干的书生要搞到这样的“指标”简直就是做梦。但是后来让我欣喜若狂的是,二叔在他的704厂给我弄来一个“指标”,于是我便自豪地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名牌——“飞鸽牌”加重自行车。
  那个时候的彩色电视机同样紧俏,需要“指标”才能买到。而在704厂很轻易地就能够弄到这样的“指标”,虽然只是14英寸的、玻璃屏幕鼓得像压扁的灯泡一样的电视机……
  那个时候,许多年轻人把到704或者卫东厂当个工人当作人生的第一选择。那里工资高,待遇好。而许多学生中学毕业后宁愿放弃考大学,也要到704厂做个工人。
  王念平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到704厂工作:“我想,假如以后704厂给当地人提供招聘机会,那前提一定是需要大学学历的,因此,要想得到机会,我必须考上大学才能看到希望。”可他的理科成绩不理想,怎么也补不上去,于是进704厂工作只能是他一种“美好的憧憬”。
  为了解决厂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704厂后来开办了技工学校,主要招收厂子职工的子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厂里上班。我二叔的儿子刘俊、女儿刘英均是上了这个学校而分到704厂工作的。因为厂子在地方,考虑到和地方的关系,技工学校也适当从地方录取一些学生。“当然了,能够被学校录取的,都是些有门路的。”刘俊说。郭宗礼师傅说:“商县的一些学生都招进来了。”
  而洛南县重点高中——洛南中学与704厂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刘俊说,“凡是704厂的子弟,只要中考成绩达到普通高中的分数线都可以在洛中就读,其中有一些天赋好、学习刻苦的子弟先后考上了国内名牌大学,尤其在1991年有几个子弟分别被北大、清华和复旦录取,一时传为佳话。”
  704厂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机会。
  704厂大门外的公路两边,自发地形成了个交易市场。村民们的蔬菜、农家特产等等就在这里卖给厂子职工。
  王念平记得,他父亲在这里卖了几十年豆腐,“是靠704厂谋生的受益者”,每天“近百斤的豆腐很多时候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