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厉害了这五年
——庆祝十九大特别策划之二
文章字数:4952







  见证我市电子商务腾飞
  五年里,从“商洛最牛网友”到如今的“商洛电商第一人”,“大秦岭牛伯伯”紧跟“互联网+”的浪潮,带领一大批青年走进了电子商务领域,实现了创业的同时也带动乡亲们一块致富,可谓收获满满。
  “大秦岭牛伯伯”本名叫牛波,今年62岁,原本是商洛学院的一名教师。2013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购的兴起,牛波从中看到商机,在淘宝网上开店,专卖商洛农特产品,最多时店铺有100多个商品。后来,他渐渐觉得拿别人的产品来卖毕竟利润有限,而且产品包装不能迎合网购人群的需求,便有了自己做产品、创立电子商务公司的想法。
  在牛波看来,商洛的电商就是要在农特产品上下功夫。比如商洛的核桃品质好、产量大、文化背景深厚,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做出自己的品牌。通过长期调研后,牛波受“老干妈”的启发,决定做一款辣味核桃酱。试炒了40多次后,一款色、香、味俱佳的香辣核桃酱终于出炉,让他没想到的是,产品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于是,他又开辟了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销量也逐渐攀升。
  看到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商机,牛波决定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作为市政协委员,他在两会上呼吁商洛发展电子商务,并且经常在自己举办的公益活动中向广大创业者讲解电子商务,受到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创业者的热烈欢迎。同时,牛波的观点也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想法不谋而合。2014年12月12日,商洛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牛波被选举为会长。
  五年来,在牛波的带动下,我市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386个、网店6000多个,其中农村网店900多家,已初步建立县有园(电商运营中心)、镇有站、村有点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23.68亿元,为商洛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商洛农产品走出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为,由于农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弱差异性,要去塑造农产品的品牌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当传播力高效的互联网遇见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产品,便赋予了它创业、增收的新内涵。
  刘广军,今年43岁,是商丹园区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库房管理员。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更多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特色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刘广军所在的企业紧抓这一机遇,开始在商洛高新区投资建厂,优选商洛的核桃、板栗、玉米、香菇、木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现在,该企业已成为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的大企业,为商洛农产品走出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刘广军异常忙碌,平均每个月要收发1000多吨货物。“最好的时候,一天要寄送出1万多根玉米,这些订单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刘广军说,五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企业由最初的传统销售逐步发展成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开店的互联网销售,主要经营板栗、核桃、花生、玉米、甘薯五大系列产品,订单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好,公司也正忙着扩大规模。
  在刘广军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无添加、无污染、天然纯正、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正成为新的消费需求。面对未来,他满怀信心地表示:“立足本职岗位,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平台把商洛的特产推向全国,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力促‘绿色食品在商洛’品牌快速实现。”
  实现安居就业梦
  如果没有陕南移民搬迁政策,68岁的张东海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居住在宽敞明亮的小区里。五年来,张东海不仅搬出了旧居,女儿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
  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柴湾社区山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见到张东海时,老人正在晒太阳,看着玩耍嬉戏的小孩子,老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他们成长在这路面宽阔、绿化好、有小广场、有健身器材的小区是多么幸福,下雨不用走泥路,上学也不用翻山越岭。”对于现在的生活,老人很满足。
  张东海是杨峪河镇南城村一组人,老伴去世的早,他和唯一的女儿居住在一个两面环山的深沟里,家里距离村部有五六里路。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女儿初中毕业后没再上学,就在家帮他务农。回忆起以前的日子,老人感慨万千:外孙上幼儿园要走十几里山路,没办法,他们只好在学校周围租房子住,既折腾又艰难。这种靠山靠天生存的境况,终于在2015年结束了。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实施后,村干部就上门告知和他一样符合条件的乡亲们,他当即和女儿女婿决定搬离大山,争取过上好日子。2015年11月,他们交了筹到的16万元房款后,就领到了位于沙河子镇柴湾社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里的一套118平方米房子的钥匙。他们选择了三楼,经过装修后,既温馨又亮堂的三室一厅完全超出了老人的想象。
  “打心眼里高兴啊,这样的楼房我想都没想过,小区环境好,离城也近,各方面都方便多了。”老人对生活的变化充满了欣喜,他说搬过来后,别人介绍女儿到附近的比亚迪厂里上班,就业问题解决了,每月能领近3000元工资,“女儿的工作也稳定了,家里终于是两个人在挣钱了,我每天只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老了,也干不动其他活了,住房和娃们的工作都变好了,我啥都不想了。”
  遇到困难有人帮
  一场秋雨一场寒,连日来的秋霖使得蟒岭深处的商州区北宽坪镇早在10月份就显露出凄冷与萧索,可位于韩子坪村的平菇产业园里,却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图景:一排排钢架搭成的平菇大棚里温暖如春,整齐码放的袋料上疙里疙瘩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新菇,工人们训练有素地掰下已经长好的,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
  “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是政府帮我解决了资金、设备、技术、信息、销路等一系列难题,让我在创业的路上轻装上阵,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平菇产业园的主人何建军说。以前,何建军一直在外打工,2013年底,受政府产业脱贫政策的影响,入股成立韩子坪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过短短半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发展21户贫困户,解决当地50多个劳动力就业,完成10.86万袋菌类种植,带来经济收入44.6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2万多元。不到五年时间,何建军不但结束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摆脱了贫穷,还带领本村的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致富的光明大道。
  管存虎今年46岁,是洛南县四皓镇柳林社区的村民,妻子是一名环卫工人,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学生。靠着管存虎在外地做建筑工人的收入和妻子虽不高但却稳定的工资,日子原本过得去,打破平静的是2015年的一纸诊断书:家里的顶梁柱管存虎患上了青光眼,视力模糊,眼压升高引起偏头痛。
  “得了病,工地也不要我了,没了收入不说,还要花钱做手术治病。”管存虎道。想到还没有毕业的老大和正在上中学的老二,他一下子感到了生活的重压。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符合贫困户认定政策的管存虎很快就被识别为贫困户,紧接着一个个的好消息也接踵而来:贫困户就医享受健康扶贫医疗救助,享受住院治疗绿色通道,不用预交费用便可直接住院,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在包扶单位洛南县总工会的包扶下,柳林社区创办了集体企业纯净水公司,专门吸纳像管存虎这样的贫困户入股和务工。“我钱不多,入了10股1万元,现在既是公司的股东,到年底可以分到红利,还是一名送水工,每天有百十元的工资。”
  管存虎说,虽然病痛的打击使他一家陷入窘境,但是新农合的报销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提供的就业岗位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年的分红虽然不多,却也让以后的生活有了盼头,再等几年两个娃学成后走上工作岗位,日子一定会红火起来。
  贫困村来了大学生
  2015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山阳县总工会女干部宋阳,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后经组织考察,任命她为双寨村第一书记。
  初到双寨村的宋阳,深感“压力山大”。这里山大沟深、地处偏僻,属于高坝店镇基础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重的7个村之一。她用了一个月时间调研走访,在充分摸清村情实际后,打算结合当地传统的养蜂产业,全力打造养蜂专业村。
  一开始,群众对发展养蜂有顾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为此,宋阳与单位领导一起深入贫困户家中做思想工作,同镇政府召开联席会议,采取县总工会补大头、群众凑一点、政府兜底的办法,解决了群众发展养蜂的前期投入问题。她还建议县总工会出资聘请3名养蜂示范户,带蜂120箱驻村饲养,现场带动示范。就这样,靠着支部党员传帮带,全村养蜂产业从无到有,开始起步。
  经过一年多的养殖实践,双寨村已经成功培育出一批养蜂“技术员”,经常被全县其他镇村请去,指导当地的养蜂产业,这些群众将所掌握的养蜂技术变成了资源,变成了收入。为了养蜂事业可持续发展,两年来,宋阳一方面动员村上农户在承包地里广泛种植油菜,一方面成立合作社、发展电商,以此确保蜜源和销路畅通。在她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收购、出售贫困户蜂蜜8000余斤,他们的产品多次参加杨凌农高会、西安农博会等会展,已经在西安、长春等地建立了长期销售点。
  为劳模添彩为脱贫助力
  “为劳模添彩,为脱贫助力。”五年来,张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24岁的张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洛南县古城镇开了一家超市。随着生意的好转,后来相继在石坡、石门开了分店。2013年,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张鹏被评为洛南县首届劳动模范。随着业务的不断提升,他深感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上,也要关注更多的贫困群众。
  2016年6月,为带动更多的乡亲增加收入,张鹏以“产品+就业”的扶贫模式,通过收购农村贫困户生产的农特产品,依托“实体店+网店”这一平台优先销售他们的农特产品,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贫困户的拥护。仅仅一年多时间,张鹏在店里销售的农副产品就多达12种,涉及全县4个镇办,还先后与45个知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户贫困户和产业大户签订了农特产品销售合同。目前,他们正在与京东积极协商共建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有望在年底前重启网上销售工作。
  与此同时,张鹏优先招聘贫困户到超市就业,吸收外出农民工家庭留守人员就业12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2人,农民工返乡创业38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1人,解决贫困家庭就业15人,就业人员涉及全县5个镇办。
  “我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却是我最大的心愿。”近年来,张鹏通过努力,把公司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和理论实践基地,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赞扬,先后获得“全国百名先进工作者”“西部十佳骄子”“西部慈善之星”“洛南县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山里小伙都市创业
  五年时间,80后的卢尧为了事业,为了圆梦,远离家乡,白手起家,历经坎坷,在繁华的省城西安开创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建立了一所西北地区最大的艺术培训学校,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2010年,卢尧大学毕业,全社会正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而出生于镇安农村的他也渴望着能走出大山,在城市闯出一番天地。此时,卢尧想起了自己当初艺考时的场景,为了顺利地考上大学,他没少吃苦,想寻找一家艺术培训学校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却不知道到哪里找。办一所艺术学校,这难道不是一个机会吗?说干就干,卢尧从亲戚朋友处借贷50万元,用来租场地、装修、招收人员。为了节省费用,他一边亲自搞装修,一边申办各项手续,经常是半夜回到宿舍,两腿红肿,但是想到自己的学校马上就办起来了,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第二年,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卢尧围绕师资力量和其他学校展开了角逐,用高薪从一些大学挖掘优秀教师扩充队伍,从有限的资金里挤出一部分钱到北京、上海等培训力量发达地区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完善自己的管理经验。此时,他的学校每年招生稳定在400人左右。而这一年,整个陕西省的市场份额只有5000人左右,艺术培训学校却有40多家。他的学校不仅占有近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也是西北市场设备最完备、最高端的培训学校,因此成为了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副主席单位。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卢尧一手建立的艺术培训学校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场地,全职教师30多名,总计培训优秀毕业生3000多名。他所培训出来的很多学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南京艺术学院等名校。
  在奋进的路上,脚步永不停歇。“虽然这些年一直在为创业努力着,但我并没有将成功创业作为人生最高的目标,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未来,卢尧说自己的路还很长,他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培育更多莘莘学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图记者王涛吉文艳董楠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