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刘湾街道办事处红旗村脱贫攻坚日新月异
增收有底气 脱贫更自信
本报特约记者雷超锋陕西科技报记者张宏
文章字数:2376
      红旗村,无论是立地条件,还是区位优势,都与这个响亮的名字难以联系到一起。
  这是商州区一个重点贫困村。从城区出发,沿着河谷要走30多里山路。一条深沟将大山劈成两半,树茂林密,土地稀薄,基层设施落后,全村1823人,共识别出贫困户230户744人,贫困面达40%以上。
  “过去开荒种粮解决温饱,饲养牲口储草积粪,一年到头连身转,穷怕了!”听说记者采访,围拢而来的群众讲起多年前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而今在这深山沟里矗立着脱贫攻坚标杆,树起了一面党建旗帜:商州区委组织部包扶红旗村,村子的变化一天一个样!
  去年以来,商州区委组织部根据各级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明确思路,制定方案,科学施策,多措并举促脱贫,党建领航奔富路,帮助困难群众迈上了脱贫自信的康庄大道。
  树旗帜:干部入村扶真贫
  山区的群众,居住分散,单打独斗,依靠耕种和务工为生。要解决脱贫问题,得有人带领和帮助,立一个标杆,树一面旗帜。
  商州区委组织部一马当先,建强基层组织,整合“四支队伍”力量,成立了红旗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由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朱卫锋担任支部书记,配齐了副书记、支部委员,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基层组织,凝聚扶贫合力。
  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动力。坚持每月5日、20日开展党员集体学习,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共同研究脱贫攻坚问题,针对问题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严干部管理。抓村级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制计划抓学习,完善制度定措施,每周一召开学习例会,安排一周工作,周五汇报总结分析,共同研究探讨工作,提升班子成员能力素质。
  同时,加强驻村力量,夯实区办村级三包抓责任。成立了区委组织部全体干部和办所干部、村干部共36人的脱贫攻坚组织机构,按照科级领导包片包户,干部包户到人的原则,将230户贫困户按照15个村民小组分为5个区域,每名干部包扶7户贫困户,建立包扶责任制度,明确帮扶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围绕资源、设施、产业、技能、信息、信心六个方面,走村入户,理清致贫原因,梳理帮扶思路,确定脱贫对策,为每户贫困户建立帮扶责任清单,逐项进行落实,确保包扶贫困户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据了解,该村坡耕建成经济林,流转平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利用光照资源发展光伏电站,发挥龙头企业和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以香菇、菊芋、核桃、板栗、光伏、养殖等富民产业链,促使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抱团致富。
  强基础:搭建创业大平台
  吃水靠肩挑,过河绕着走,看一场戏要跑几十里……几年前设施条件滞后的画面与今天相比,截然是两幅图景。
  该村八组52岁的贫困户王家善告诉记者,他与母亲住在山上,两口人种了四五亩地,一年收的粮食不少,但都变不成钱,原因是山高路险,运不下来。
  “现在不一样了,村上有了龙头企业,农民也有创业就业的平台。”王家善告诉记者,“今年我在越洋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挣了1万多元,加上政策性转移支付和年底认领分红,收入能达到2万元!”
  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怎样才能改善生产条件,搭建一个创业致富的平台?加强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区委组织部立足村情实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争项目,筹资金,不断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村无活动场的情况,协调资金55万元,修建了五间两层342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解决了无办公场所的问题。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区委组织部与区教育局、文化局共同协商,投资68万元为该村修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规划建设有戏台,使群众开展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有宽松的活动场所。
  一河之隔南北两岸,阴雨季节将村子分成两半,群众心里盼,干部天天急。组织部争取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为该村修建便民桥三座。与此同时,争取区水务局人畜饮水工程,该村两个组安全饮水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为了让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组织部将危旧房改建项目列为帮扶重点,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摸底核查,确定并实施了38户危房和120户旧房改造。按照规划,该村将建设成一个标准化美丽乡村,卫生室、幼儿园、太阳能路灯、民居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将同步实施。
  兴产业:鼓了口袋富脑袋
  “我们成立了3个香菇专业合作社,带动100户贫困户参与经营,全村共发展香菇40万袋。”村委会主任刘肖鹏说,“传统产业有板栗、核桃,后续增收产业有菊芋和光伏,确保贫困户稳固脱贫。”
  产业是加速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红旗村“五个三”产业发展规划,描绘出小康蓝图:——户均发展香菇3000袋。成立注册香菇合作社3个,带动贫困户100户,年户均收益可达到2500元。
  ——户均种植菊芋3亩。与森弗公司签订菊芋种植协议,落实130户180亩菊芋种植,年户均增收3000元。
  ——每户认购光伏3千瓦。建成占地6亩,装机180KW的太阳能光伏扶贫产业,贫困户认购58户,项目已并网发电,其余移民搬迁户在大荆镇龙山电站认购,年户均增收3000元。
  ——户均养鸡30只。以“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投资17万元修建了占地3.5亩散养鸡场,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青年鸡、成年鸡3350只,户均增收1500元。
  ——户均3亩经济林。持续做好全村核桃1000余亩,板栗1500亩的科管工作,年产值达到90万元。
  扶贫方略实现长、中、短相结合,脱贫措施更是别出心裁。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有针对性地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阶段扶贫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道德评选和文艺演出活动,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加强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不断提高劳务本领和职业水平,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次,林业科管、食用菌培训2次,掌握技能外出务工人员680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
  “过去刚会做庄稼,现在还学会了香菇栽培技术。”该村一组贫困户李树贵将土地租赁给香菇合作社后,在大棚打工已领工资7000余元,“租金、工资和分红,三份收益,四口之家保准脱贫,真是鼓了口袋富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