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股份合作经营模式 破解农村发展三大难题
文章字数:4736
辣椒产业合作社
朝天椒喜获丰收
脱贫产业土蜂养殖
金银花产业基地
景村镇八一村三变示范点
核桃仁产品加工
光伏发电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
2017年以来,洛南县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脱贫摘帽年度目标,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农民分红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有效破解了资源闲置、资金筹措、农户增收“三大”难题,激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以“三变”改革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资源变资产 破解资源闲置难题
洛南县因地制宜,按照“有变就变、能变则变、灵活多变、变就变好”的思路,引导村集体和农户盘活闲置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对农村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所有可经营性的资源、资产、资金以“股权”形式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聚集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实现资源资产化、财富化。创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入股。在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将集体投资兴建或购置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资产评估入股,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山、水面等自然资源经营权折价入股,按比例获得收益,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景村镇八一村将34间闲置房屋、农用机械、基础设施等进行折价,按5000元1股入股到合作社,收益按7:2:1的比例,分配给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近20万元。
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在坚持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改变过去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既让经营主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入股农户通过以承包地入股成为参与者,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古城镇草店村依托玫瑰小镇及东晋桃园项目,将1000亩土地入股,采取“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三变”纽带,带动村集体、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企业,实现户户有股权、人人有分红的格局。目前受益贫困户735户,户均年固定分红830元。
推进农民以房屋入股。发挥政府平台投融资公司的牵引作用,由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农户拿出部分房间入股开办农家客栈,由公司统一经营,农户从中获得务工收入和房产经营收益。巡检镇巡检街社区孙家沟口高端民宿,涉及农户19户22座房屋,改造后形成14个独立院落和联排式餐厅,集住宿、餐饮、娱乐、书吧为一体,按照“政府+三变+旅游业”的脱贫思路,对区域的农户实行“三有”和“三不失”政策进行合作,即有住房(安置)、有事做(打工经营)、有钱赚(租售收益和经营收益)、不失房(权属)、不失业(参与经营)、不失利(收入分红利益共享),将政府投资建成的民宿区资源资产交由悦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经营收益由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按照2:5:3的比例进行分红。仅今年上半年,19户群众分红7.5万元,户均3900多元。
全面评估量化资产,合理划分股权结构。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成立了洛南县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积极处理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确权登记的范围内,将农村集体耕地、林地、草地、荒山、水域等自然资源,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评估量化,合理划分股权结构,实行按股份比例进行收益分配;集体收益主要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继续投入到经营主体,其余部分用于兴办公益事业以及贫困户、“两无人员”补助补贴等。目前,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1万份全部发放到位,土地确权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入户率、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均达到98%以上。全县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流转面积达5.57万亩,集体土地入股983亩,集体林地入股250亩,房屋入股5702平方米,水域面积入股2300平方米。
资金变股金 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洛南县针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缺少资金和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激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把财政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将各类扶贫、涉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村民的股金(补贴、救济、应急类资金除外),在不改变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6年县政府整合资金260万元,以“拨改投”的方式注入到永丰镇中良核专业合作社,作为260户贫困户的股金,每户每股1万元,年保底分红800元(8%),项目覆盖5个村1600人;县财政为太平村在合作社注入20万元股金,作为该村发展集体经济股金,前三年每年固定分红10%,从第三年起,采取“固定分红+投资收益”按比分红,年分红2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资金紧缺问题。
把社会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将包村部门和社会帮扶资金进行量化入股,滚动发展,发挥社会扶贫资金的最大功效。景村镇八一村将社会扶贫资金772.8万元作为股金量化入股合作社,每股5000元,以每年不低于10%的利润保底分红给农户,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其中总收益的4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集体经济积累,30%用于经营者资金入股分红,10%用于产业扩大生产自留基金,受益贫困户达843户3122人。同时,对入股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脱贫退出后,不再拥有股权,这些股份将由返贫或新增的贫困户参与分红。
把金融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贫困户以信贷资金入股经营主体,获得保底分红和收益分红。目前全县发放产业贷款2.39亿元,有1.3万户贫困户参与金融扶贫资金入股。洛南县花石浪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与县农行协商,将200名贫困户每人5万元产业贷款作为股金,入股到公司光伏发电项目,采取“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模式,带动异地边远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增收,每年保底分红3100元,还有年终效益分红。两年期满后,由公司负责一次性向金融部门偿还本金,不仅增强贫困群众贷款的积极性,还打消了金融机构贷款顾虑,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
农民变股东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洛南县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变为股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集体+农户”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引导农民入股实现增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做好资源配置、资金整合、产业规划、政策保障等工作,用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对居住在深山区的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两无”人员,探索将扶贫资金作为他们持有的股金,异地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让农民从狭隘的空间走出来,在异地优势产业中占有股份、获得收益、实现脱贫。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同等条件下,就近就地优先安排农民务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股份收入。同时,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乡土能人回乡创业,在参与“三变”改革中转变观念,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职业农民,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优质资源带动入股实现增收。对于镇村实施的各类基础建设和公益项目,优先考虑贫困户参与其中。特别是对具备条件、收益稳定的项目,政府将财政投入资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参与分红。
金融工具撬动入股实现增收。对没有资金的贫困户,通过“农户贷”、小额信贷等方式和银企直接对接,推动贫困户的银行贷款资金直接投资企业获得收益。寺耳镇利用富民农户贷36笔210万元,采取“股债联动”方式,每户入股5万元,入股到阳光菌业合作社,贫困户按投资额享受年保底分红3000元,同时带动34户贫困户通过入社务工,户均年收入6500元,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产业扶持资金兜底入股实现增收。将产业扶持资金向贫困户参与“三变”倾斜。制定出台产业扶持和特困党员援助办法,每年筹措不少于200万元村级经济组织扶持基金和贫困党员“清零”救助基金,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分股金,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于上述措施仍然无法覆盖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到项目中获得收益,为“三变”改革提供兜底保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
三变”创新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
洛南县探索贫困山区“三变”改革的创新实践,既发展壮大了村级经济积累,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又激活了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路径,形成了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农村集体经济和村级组织在“三变”中发展壮大。通过“三变”改革解决了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这个主要矛盾及“统”和“分”的关系,以“股权”为核心全面盘活村集体的各类资源,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可用的资本,并利用这些资本进行发展投资,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做强,不断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让基层党组织有钱、有能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基层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目前,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63个,通过财政补助、产业直补、村干部自筹、群众入股等累计投入资金732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积累达1290万元。同时,在“三变”中逐步形成的“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发展模式,为脱贫攻坚和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新型经营主体在“三变”中带动产业发展作用凸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三变”改革把资源、资金、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聚集起来,在经营主体的平台上共同参与合作经营,推进了主导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到去年6月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22个,涌现出盛大农副产品、秦岭明珠农业、辣上天等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带动,做大做强烤烟、核桃、泰椒、中药材等有潜力、有基础、有优势的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万寿菊、油菜、养蜂等新兴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围绕产业实现增收。目前,全县已打造了万亩油菜、万亩万寿菊、万亩花海、万亩中药材、万亩泰椒、万亩黄花菜等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全县种植薯类18.1万亩、烤烟6.1万亩、万寿菊8000亩,饲养生猪39.5万头、出栏21.1万头,发展食用菌1320万袋、土鸡6.5万只,中华蜂33250箱,实现农业总产值10.26亿元,增长4.7%。
——贫困群众在“三变”中实现稳定增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三变”改革,通过“土地入股、入股分红、入社打工”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同时,积极鼓励党员在“三变”中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全县3413名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1200名党员干部、产业大户与1228户贫困户结成互助组,帮助贫困户落实增收项目2170个,培训贫困人口3.6万人次。目前,全县通过“三变”改革带动近5万农民、覆盖贫困户13029名,人均增收2169元,呈现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股权、人人有分红的格局,铺就了一条依托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兴产业、富百姓的脱贫攻坚之路。(周建国 王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