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电商扶贫路 脱贫攻坚出新绩
——对我市电商扶贫的分析与思考
文章字数:4724




   文/罗群英 卫东 阮琦 图/王倩
  近年来,我市将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推进电商扶贫与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目前来看,商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电子商务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增收脱贫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国家统计局商洛调查队开展了电商扶贫调查。
  电商扶贫发展现状
  2017年,我市电子商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全年交易额33.68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政府主导保障体系完善,交易额快速增长。2017年我市按照“五大攻坚战”部署要求,强力推进电商扶贫发展,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互联网+”等重大政策机遇,高点起步,从组织机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训四方面建立了四大保障体系,自上而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商务部门牵头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抓的工作局面。市县区均设立了最低500万元、最高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聚集各方力量开展电商培训3万余人次,创造了空前良好的电商发展生态环境,电商整体发展水平步入全省前列。通过实施以“电商+扶贫”为引擎的综合措施,2017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9%,其中农产品线上销售5.93亿元,增长1.53倍,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量共减少了25.2%。
  电商孵化园培养人才,带动电商扶贫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专门培养电商人才,让人才带动电商发展;同时加强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利用本地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培训电商从业人员,多途径培养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打造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全市电商企业参加省内外“电子商务培训会”“电子商业应用培训会”,举办全市跨境电商暨京东特色馆技能培训班,2017年全年共计开展各类培训110多场次,培训人员1.3万人次。以商州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为例,目前共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为创业青年提供服务1500人次,其中提供创意创新策划服务260人次,培养返乡“双创”电商青年375人,培养了商州“香菇姐”“蜜蜂哥”“商州核桃”等一大批电商创业新星,通过他们的典型带动,激发了商洛青年的创业热情,带动了电商发展。
  打通双向流通渠道,促进扶贫工作开展。随着脱贫攻坚战和电商扶贫的进一步开展,我市打出了“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组合拳,打通双向流通渠道。方便群众通过线上线下在“网店”购物;同时,通过网店销售农副产品,可线上销售,也可线下销售,形成闭环,实现双向回流,线上卖向全国乃至全球,线下可以实现“点与点”之间的互为调剂补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定向化、规模化、品牌化,顺利对接市场。由于打通了双向流通渠道,贫困户的“买难、卖难”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583家,带动贫困人口1.2万多人脱贫致富。
  基础建设加快,平台合作全面展开。不断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充分运用财政扶持手段,通过PPP、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模式,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加快农村物流体系网络建设。同时,财政出资建立县、乡、村多梯次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帮助解决遇到的资金、人才、物流、技术、市场信息、政策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问题。全市各县区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了京东中国特产·商洛馆和一批京东农村站点,至2017年全市累计发展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个,农村电子商务站(点)79个,现建成运营的电商产业园区5个,在建3个,入园企业已达290家,累计孵化企业、网店1300多个。依托特色产品,自主开发并已上线交易的“忆秦岭”“众品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1家。建设核桃街、秦岭北茶网等2个垂直电商平台,仅这两个平台2017年线上销售核桃及制品达8000多万元、茶叶系列产品6000多万元。
  推行电商扶贫主要措施
  强龙头。支持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商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着力打造50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培育网络服务品牌20个。
  筑平台。依托当地产业优势,重点打造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和有色金属等若干主导产品高度聚集,专业化、特色化、权威性、区域性鲜明,在全省同行业领先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积极与国内大型现货、期货交易市场平台对接。整合全市电子商务资源,建设集政策发布、信息共享、人才调剂、商品调剂、数据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建体系。整合利用市区、县城和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及用房,规划新建或升级改造若干集商品贸易、平台运营、实训孵化、物流快递、融资担保、研发设计、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功能区(电商创业园、电商孵化园);依托电商龙头企业在全市各镇办、行政村(社区)布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1500个,形成县区有园、镇办有站、村(社区)有点,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畅通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设场馆。积极推进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以商洛特色农产品、名优特食品、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为支撑的特色专区商洛馆,每县区各设立1个分馆,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展示“秦岭最美是商洛”城市形象;支持有实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专区,集中展示、宣传推广商洛名优特色产品和旅游文化产品促进网上营销,扩大商洛品牌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争取到2020年特色专区商洛馆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5亿元。
  促创业。实施“千企万人”电商创业行动,促进传统企业开办电子商务业务,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培育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00户;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领、园区聚集、创业孵化,引导青年、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和个体经营户积极参与电商创业,带动万名从业人员开网店。
  拓领域。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市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全覆盖,引导传统商贸企业探索“网上看样、网点提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经营模式,支持生产企业通过第三方零售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网络零售终端,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宣传展示、洽谈签约等业务,推进100家传统企业转型为典型示范企业。着力打造“商洛品牌中华行”网上展会,培育“商洛风味”线上餐厅;支持商洛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等旅游景区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旅游业务,形成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电商扶贫优势明显
  投资起点低。从企业到普通农户,从待业青年到大学生,从小饰品到农产品,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农村贫困人口只要接受种植业、养殖业及电商的相关知识培训,借助一台电脑就可以连接全球市场,便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并且节省了开实体店的费用。  地域制约少。电商扶贫这种方式,它可以让贫困地区、贫困主体马上对接到一个广域的大市场,解决本地市场狭小、制约性强的问题。电商扶贫之所以能够这样,得益于互联网本身的各种优势,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发掘被低估的贫困地区的产品潜在价值等等。电商更像一根杠杆,撬动了商洛地域环境的限制压力,使我市显示出白纸上作画的后发优势,为实现突围、脱贫攻坚“撞线冲刺”提供了精准的着力点。
  产业聚合高。发展电商是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小生产聚成大产业,让群众因产业而脱贫致富。网店带动、电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形成复合作用,使商洛电商告别碎片化的“小打小闹”,正在摆脱“小、散、全”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脱贫力度明显增强。
  增长速度快。传统销售方式实现从万元级到百万级需要十几年时间,而网络销售仅需两三年时间。从2015年开始我市着力引入电子商务、培育电商企业,并将扶贫工作纳入电子商务产业规划和制度设计,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由2014年的4000万元增至2017年的5亿多元。
  造血功能强。电商扶贫给贫困地区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电商发展,慢慢地延长了本地产业链条,使产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原有的扶贫方式大多是输血式的,而电商扶贫是造血式的,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脱贫劲头更足。
  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且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生产标准不力,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商品多为原始产品,或为初加工产品,大多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成本低,收入少。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培育上力度欠缺,特色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力小,如商洛的核桃、板栗等绿色产品销量虽然全国领先,但受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等影响,产品销售市场规模不大,收益不够明显。
  线上企业配合度较差。大多数地区在发展农村电商时,更多的是把农村作为市场来开拓,而发挥带动脱贫作用的主要是上行物流,只有上行与下行实现“顺差”,电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才明显。而且受条件限制,农户对于大多数农产品无法进行加工和包装,只有由电商企业收走农产品,自建小型分装线进行二次分装上线,增加了成本和人力消耗,造成了传统企业参与电商积极性不高,配合度较差。
  电商扶贫仍不够精准。精准扶贫要求到人到户,其基础数据工作可谓量大面广,任务繁杂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电商企业要做到精准扶贫就更难。由于贫困人口对电商扶贫认识度不高,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被限于基本的生产和筹资过程,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真正把项目所得收益公平分配到每一个贫困户手里,容易出现表面繁盛实则并不能精准惠及贫困人口的局面。
  电子商务基础建设薄弱。我市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应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首先多数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从县到乡,再到村有断层现象;其次,现阶段物流网点一般到县城,只有小部分城市物流企业进驻乡镇,而且农村交通不便,物流人员多为临时工作人员,缺乏对运送物品的保护、管理经验,造成物流配送商品效率较低。 
  发展对策及建议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建议市上主动对接国家和省上规划,坚持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设计,以电商扶贫项目作支撑,精心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推动物流建设与电商扶贫相融合。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促进物流快递乡镇基本覆盖,功能覆盖到村。
  推动产业发展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全市要大力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农特产品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实现网销农特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打造县域特色品牌。要做好本地农产品信息采集、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供需产品信息对接、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开发、“产地直供”电商基地建设等工作,为推进电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改革创新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创新保障机制,把电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具体抓;创新促进机制,建立工作考评制度,将电商扶贫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形成比发展、比争先、比进位的工作态势;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实施规划为平台,以财政资金为粘合剂,加大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各种力量汇聚到包括电商在内的扶贫开发项目中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推动人才引培与电商扶贫相融合。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人才和团队,优先纳入各类人才计划,为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做好电商扶贫的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专家理论讲解与店主现身说法相结合的形式做好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