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支部+三变”铺平乡村振兴路
文/图 赵满平
文章字数:226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让丹凤县这个拥有15344户贫困户50848人的深度贫困县顺利脱贫,走上乡村振兴大道,“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精准扶贫模式为其指明了方向。
  党建领航激发活力
  丹凤县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工程,强化基层、筑牢基础,为聚力推进“三变”改革发挥决定性作用。全县深入开展村级“两力两率”排查整顿提升行动,组建8个“两力两率”整顿提升督导组,强化工作措施,建强村级党组织,目前该县呈现130个好类村、25个较好类村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党员示范带富”行动,全县建立党员示范基地153个、党员示范户506户,建立党员“1+x”帮扶机制,示范带动全县2.79万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有效融合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同时,全县组建农业、林业、畜牧等10个人才服务团,开展帮扶活动480余场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5500余名,培育建设“双培双带”示范点18个,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余人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改革激活“三变”动能
  抢抓机遇,率先探索“三变”改革。全县共完成6.9万户承包土地权属调查,确权承包土地面积26.03万亩,发放证书6.51万份,搭建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奠定了基础。强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扶贫社会责任,全县6家龙头企业、55个产业合作社、816户产业大户与89个贫困村、2399户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实现“经营主体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加快建设电商平台,全县共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网点79个,推动农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进一步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党支部+‘三变’+园区+贫困户”“党支部+‘三变’+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三变’+企业+贫困户”“党支部+‘三变’+乡村旅游+贫困户”“党支部+‘三变’+产业大户+贫困户”等多种模式,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华茂模式”、现代产业园承载型的“棣花模式”、合作组织联盟型的“万湾模式”、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等“四大模式”,示范带动全县2.79万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
  壮大经济增加集体积累
  县上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三变”改革,攻克深度贫困的“压舱石”,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成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利用“四荒”地、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多层次增加集体收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全县集体经济积累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个,不同程度破解了村级组织有人理事、无钱办事、服务能力不足难题。盘活资源资金,组建成立兴丹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各类资金投资入股,获得入股分红收益,目前全县基本形成“项目建设+扶贫”“特惠贷”、“龙头企业+扶贫”“产业贷”、“产业实体+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贫困户”3种形式,带动3326户贫困户参股分红、9816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从政策上扶持部门协作,县财政给18个试点村安排发展集体经济启动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在3年内按村集体占30%、贫困户占70%的比例分配股权,按经营收益分红。
  产业发展带民富
  丹凤坚持实施脱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协同发展战略。紧盯中省产业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和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整流域、区域化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县上组织12个镇办书记、主管镇长、18个试点村支书及财政局、组织部、农业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4次245人,全方位开展以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等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业务培训4次356人,为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村村建立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编发教材5000余册,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方式,举办培训班400余期,培训贫困群众2.8万人次,坚定了群众信心决心,激发了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斗志。完善产业规划,优化“南药北菌川果蔬、龙头居中带两头、三产融合联农户、多业并举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建设银花河流域5万亩中药材、流岭山区13万亩山茱萸、蟒岭山区1000万窝药用菌、50万平方米双孢菇和3000万袋香菇、40万亩核桃、30万头生猪和亿只肉鸡标准化养殖等七大基地,着力做强肉鸡、核桃、中药材、食用菌、全域旅游五大优势产业,做精茶叶、水杂果、魔芋、蜂蜜、蔬菜五个特色产业,做特绿色畜禽、支柱劳务、优质杂粮、农光互补、电子商务五个新兴业态,为产业支撑“三变”改革推动脱贫攻坚明晰了方向。明确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优势产业,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实现每个村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武关镇是毛泽东主席批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发祥地,该镇南坪村残疾人魏万林,利用全县每年约产生10万吨核桃壳、山茱萸核的废弃物,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建成了年产1万吨活性炭的凤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活性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发展反季节蔬菜、香菇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获得了土地租金、扶持资金入股分红、企业务工多项收入,走出了一条以贸促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的新路子。打造名牌产品,坚持以科技增效益、向科技要质量、用科技促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推动产业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以“三品一标”认证为引领,确保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依托优势特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万湾李”、“秦乐源”蔬菜、“秦鼎”茶叶、“少习山”食用菌、“商凤”肉鸡、“十三坊”熟食品等15个县域特色农业品牌,向品牌要效益,以品牌拓市场,牵引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