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一个家
文章字数:2074
见习记者 张雯靓
人生,就是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路,有人跌倒能重新爬起,有人会失去勇气选择放弃,而能学会从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的人,终会将困难打败,重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17年前,家住商南县金丝峡镇寺湾村的严芳,因丈夫突发一场事故,她命运瞬间被改变,好日子似乎一下子到头了。她痛苦过、绝望过,但始终没有放弃与命运顽强抗争,一步步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出了人生的新路子。
不离不弃守护瘫痪的丈夫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严芳早已能坦然面对,讲述起来也很平静,但是其中的苦难只有当事人深有体会。2000年,23岁的严芳认识了比她大一岁邻村的刘小党,婚后日子过得简单温馨。丈夫刘小党想趁着年轻多挣些钱,让家里日子过得好一点,决定前往山东威海打工。谁曾想,这次外出打工,竟改变了他一家人的命运。2001年10月,正盼望着丈夫回家过年的严芳,接到了一个让她几乎昏厥过去的噩耗:因工友操作不慎,捕鱼的铁丝网把刘小党带入运行的机器中,生命垂危。严芳来不及收拾行李,就踏上了去威海的火车,当见到丈夫的一刹那,她失声痛哭,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浑身裹着纱布,伤口还在不断往外渗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刘小党此时已经陷入深度昏迷,根本不知道妻子已经来到他的身边。严芳没有时间过度悲伤,就投入身心照顾起刘小党,她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把丈夫照顾好,直到他出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严芳说:“当时真的感觉天都塌了,害怕、担心、恐惧啥样的心情都有,我也不敢想太多,因为日子得往前过,得坚持下去。”出事的时候天气已经转凉,冬天的威海又湿又冷,她裹着单薄的衣裳冻得发抖也舍不得买件厚衣服御寒,要把钱省下来给丈夫治病。
在医护人员和严芳的精心照顾下,刘小党慢慢地醒过来了,可是他下身瘫痪,终生残疾。出事后,厂里的老板给了5万块钱就消失了,再也联系不上,夫妻俩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只得中断治疗,办理出院手续,严芳想方设法把刘小党送回家。一进家门,两位老人见到儿子形销骨立,不成人样,顿时眼泪纵横,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父亲刘忠选因为过度悲伤突发脑溢血,还没等儿子出院,就昏倒在病房外,再也没有醒来。母亲郝春花看到家里连续两个男人倒下了,一下子瘫倒在床,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一个完整的家,几乎是一夜之间变了模样,她突然觉得天崩地裂,孤立无援。
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原本柔弱的女人万念俱灰,甚至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说:“当时丈夫说过好几次让我改嫁,他不想拖累我,我要是走了,这个家就散了,他俩该咋活下去啊。”严芳做不到抛下身患残疾的丈夫和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必须支撑起这个家。严芳靠着强大的毅力和父母的支持最终挺了过来,她料理了公公的后事,安顿好病床上的丈夫和婆婆,自己下地干活,农闲了就在村上打零工补贴家用,每天按时给他们做饭,没事就跟他们聊天,努力开导他们。在严芳的细心照料下,丈夫和婆婆的身体都有了好转。刘小党出事后,村上得知了他们家的情况,很快帮助他申请了残疾人证,并且通过民政部门的救助,为他配备了专用轮椅,他开始走出家门,重新出现在村里,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民政部门又给刘小党配了一辆残疾人专用的三轮摩托车,夫妻俩开始挨家挨户收废品,起早贪黑,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在努力改变生活。因为丈夫行动不便,搬运废品、货物等重活就落在了严芳一个人身上,为了多挣点钱,她每次将一件件物品扛起来,汗水顺着脸颊不断地往下淌,她从不叫累。看着妻子为了家付出这么多,刘小党也慢慢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因为残疾,他必须干两天活歇两天,在休息时间他就拄着拐杖沿门前的国道走上两公里,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用行动证明自己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在努力改变命运。
惠民政策点燃生活新希望根据商南县扶贫政策标准,刘小党一家可以享受B类低保,每人每月200元。刘小党因工致残,生活无法自理,根据民政部门规定,每月可领到残疾人护理费和生活补助共计180元。2016年,在移民政策的帮助下,严芳一家有了新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两口子在新房里开了个小商店,卖些零食和日用品,并且享受到了县小产业补助到户的创业补贴1万元。虽然党和国家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但是他们一家人并没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而是坚信凡事都要靠自己,通
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2009年,严芳到寺湾村初级中学做起了清洁工,一个月有700元的收入,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收入。2014年,在市国土资源局的帮扶下,夫妻二人开始养殖生猪,几年下来,从最初的4头母猪发展到如今的20多头。镇上的扶贫干部定期会对贫困户们进行技能培训,宣传有关帮扶政策,刘小党和严芳一有空就去学习,生猪养殖做得越来越好,家里年收入达3万元。如今他们有了个可爱的儿子,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希望。
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丢弃了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勇气。谈起严芳,村里人都赞不绝口,说她肯吃苦,有毅力,自始至终对丈夫和婆婆不离不弃,面对赞誉严芳却说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也能做到的事情。包扶严芳家的扶贫干部告诉记者,每次去她家,她都热情相迎,从不抱怨生活的不易,一直在努力把日子过好。
人生,就是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路,有人跌倒能重新爬起,有人会失去勇气选择放弃,而能学会从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的人,终会将困难打败,重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17年前,家住商南县金丝峡镇寺湾村的严芳,因丈夫突发一场事故,她命运瞬间被改变,好日子似乎一下子到头了。她痛苦过、绝望过,但始终没有放弃与命运顽强抗争,一步步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出了人生的新路子。
不离不弃守护瘫痪的丈夫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严芳早已能坦然面对,讲述起来也很平静,但是其中的苦难只有当事人深有体会。2000年,23岁的严芳认识了比她大一岁邻村的刘小党,婚后日子过得简单温馨。丈夫刘小党想趁着年轻多挣些钱,让家里日子过得好一点,决定前往山东威海打工。谁曾想,这次外出打工,竟改变了他一家人的命运。2001年10月,正盼望着丈夫回家过年的严芳,接到了一个让她几乎昏厥过去的噩耗:因工友操作不慎,捕鱼的铁丝网把刘小党带入运行的机器中,生命垂危。严芳来不及收拾行李,就踏上了去威海的火车,当见到丈夫的一刹那,她失声痛哭,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浑身裹着纱布,伤口还在不断往外渗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刘小党此时已经陷入深度昏迷,根本不知道妻子已经来到他的身边。严芳没有时间过度悲伤,就投入身心照顾起刘小党,她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把丈夫照顾好,直到他出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严芳说:“当时真的感觉天都塌了,害怕、担心、恐惧啥样的心情都有,我也不敢想太多,因为日子得往前过,得坚持下去。”出事的时候天气已经转凉,冬天的威海又湿又冷,她裹着单薄的衣裳冻得发抖也舍不得买件厚衣服御寒,要把钱省下来给丈夫治病。
在医护人员和严芳的精心照顾下,刘小党慢慢地醒过来了,可是他下身瘫痪,终生残疾。出事后,厂里的老板给了5万块钱就消失了,再也联系不上,夫妻俩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只得中断治疗,办理出院手续,严芳想方设法把刘小党送回家。一进家门,两位老人见到儿子形销骨立,不成人样,顿时眼泪纵横,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父亲刘忠选因为过度悲伤突发脑溢血,还没等儿子出院,就昏倒在病房外,再也没有醒来。母亲郝春花看到家里连续两个男人倒下了,一下子瘫倒在床,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一个完整的家,几乎是一夜之间变了模样,她突然觉得天崩地裂,孤立无援。
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原本柔弱的女人万念俱灰,甚至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说:“当时丈夫说过好几次让我改嫁,他不想拖累我,我要是走了,这个家就散了,他俩该咋活下去啊。”严芳做不到抛下身患残疾的丈夫和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必须支撑起这个家。严芳靠着强大的毅力和父母的支持最终挺了过来,她料理了公公的后事,安顿好病床上的丈夫和婆婆,自己下地干活,农闲了就在村上打零工补贴家用,每天按时给他们做饭,没事就跟他们聊天,努力开导他们。在严芳的细心照料下,丈夫和婆婆的身体都有了好转。刘小党出事后,村上得知了他们家的情况,很快帮助他申请了残疾人证,并且通过民政部门的救助,为他配备了专用轮椅,他开始走出家门,重新出现在村里,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民政部门又给刘小党配了一辆残疾人专用的三轮摩托车,夫妻俩开始挨家挨户收废品,起早贪黑,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在努力改变生活。因为丈夫行动不便,搬运废品、货物等重活就落在了严芳一个人身上,为了多挣点钱,她每次将一件件物品扛起来,汗水顺着脸颊不断地往下淌,她从不叫累。看着妻子为了家付出这么多,刘小党也慢慢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因为残疾,他必须干两天活歇两天,在休息时间他就拄着拐杖沿门前的国道走上两公里,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用行动证明自己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在努力改变命运。
惠民政策点燃生活新希望根据商南县扶贫政策标准,刘小党一家可以享受B类低保,每人每月200元。刘小党因工致残,生活无法自理,根据民政部门规定,每月可领到残疾人护理费和生活补助共计180元。2016年,在移民政策的帮助下,严芳一家有了新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两口子在新房里开了个小商店,卖些零食和日用品,并且享受到了县小产业补助到户的创业补贴1万元。虽然党和国家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但是他们一家人并没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而是坚信凡事都要靠自己,通
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2009年,严芳到寺湾村初级中学做起了清洁工,一个月有700元的收入,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收入。2014年,在市国土资源局的帮扶下,夫妻二人开始养殖生猪,几年下来,从最初的4头母猪发展到如今的20多头。镇上的扶贫干部定期会对贫困户们进行技能培训,宣传有关帮扶政策,刘小党和严芳一有空就去学习,生猪养殖做得越来越好,家里年收入达3万元。如今他们有了个可爱的儿子,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希望。
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丢弃了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勇气。谈起严芳,村里人都赞不绝口,说她肯吃苦,有毅力,自始至终对丈夫和婆婆不离不弃,面对赞誉严芳却说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也能做到的事情。包扶严芳家的扶贫干部告诉记者,每次去她家,她都热情相迎,从不抱怨生活的不易,一直在努力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