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密码
文章字数:3131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亮
人间四月芳菲天,青草绿叶满山巅。四月的山阳大地,芳草泛绿,鸟鸣蝶舞,如诗如画。在法官镇黄家店村的福青山上,阳光在茶园上空铺开万道金光,山峦被染成一层金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中,间或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氤氲着返璞归真的自然韵味。
一个年轻男子刚从山脚下的厂房里走出来,看到眼前的景象,笑意荡漾在脸上。没过多久,他也跑到茶山上,与茶农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只采一芽一叶,千万别伤了茶树。”他一遍遍细心叮嘱着采茶人。
年轻男子便是刘海锋,一个致力于打造高山有机茶的人。
与茶“一见钟情”
今年30岁的刘海锋出生于山阳县宽坪镇。2005年前后,其父亲在法官镇工作,发现了当地土壤和环境适宜种植茶叶,就开始组织群众尝试种植茶叶。但是随着其父的退休,当地茶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学毕业的刘海锋选择回到家乡,继承父志,致力于茶叶产业的开发。从此,他与茶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老百姓种茶比较分散,不成规模,加之生产条件落后,自己摘自己炒,生产出的茶叶品质低下,售出价格低,与付出不成正比。”刘海锋说。针对这一情况,他对父亲提出建议,要扩大种植规模,进行科学化管理,提升茶叶品质,塑造自己的品牌;把原来小作坊的加工厂改成现代化、连续化、清洁化的企业;进行品牌运营,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山阳整体茶叶的知名度。
家人渐渐也发现刘海锋对种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听到他对茶叶发展现状的分析后,家人非常支持他加入种茶行列,并鼓励他注册成立了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专注地投入种茶的事业中。
种茶处处有挑战
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坎坷才能使你变得更强大!在种茶的道路上,刘海锋也千般跋涉,万种找寻。
起初,刘海锋决定把基地选在父亲一手打造的法官镇黄家店村福青山。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流转土地,这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困难。租地要跟老百姓打交道,多数老百姓都积极配合,个别老百姓不愿意租,需要多次上门劝说,还有的租给公司几个月后,等把茶树栽好了,说要收回。最难的一次是公司要建集中连片基地,一户群众不支持,经过多次沟通,把青苗补偿翻番后,他才愿意租。结果,公司把茶树都栽了一年后,那户人家却要收回。没办法,最终公司还是把地还给了老百姓。刘海锋却以德报怨,还教给那户群众科学种茶的方法。
“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摸索,才能快速成长、进步。”引进新品种也是摆在刘海锋创业初期的一个难题。为此,他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几经辗转,多方挑选,最后从浙江买回茶苗。“那个时候还没有经验,买的苗小,质量差,成活率低,公司因此受损很多。”后来,他通过多方学习,吸取经验,他才总结出了购买茶苗的经验。
用心做一杯好茶
因为一杯茶味染了一种心情,读懂了时光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
多年来,刘海锋严格把关每一道茶叶制作程序,对茶叶进行科学化管理,公司所产出的茶叶因其香高味浓、回甜耐泡、营养丰富,具有汤绿明亮、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的好评。逐年下来,刘海锋的客户大幅增加。如今,公司在商州、丹凤、商南和西安、北京、兰州等地开设直营店。
近年来,公司依托山阳、丹凤、商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紧紧围绕“基地建设天然有机化、加工质量卫生清洁化、营销服务平台多功能化”三大特色建设目标,按照“提高科技保质量、诚信经营拓市场、扩大规模创效益”的宗旨,全力打造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市场开拓”的产业运作模式,并自建生态示范茶园,在山阳县工业园区还建有专门的茶叶加工厂房,实现了区域加工、产品质量规模统一化,茶园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刘海锋的努力下,公司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有茶园6800余亩,周边茶园45万亩,农民合作社5个,初制加工厂6个,精选包装厂1个,研发基地1个,研发中心1个。年产干茶1000吨,绿茶、白茶、红茶等高中低档茶叶20余种。
“售茶售的是人品。”这是刘海锋的观点,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除过严把品质关外,公司在售后服务方面也做得相当好。经公司售出的茶叶,第二年新茶出时还没有卖完的,直接退回公司换新茶,这是他给经销商提供的保障,也因此而受到很多消费者的信赖。
吃水不忘挖井人
“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不能忘记造福一方百姓这个根本,它是一个企业最光荣的使命和最该履行的责任。”刘海锋告诉记者。针对当地茶农种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他利用空闲时间经常深入茶园、种植大户,向茶农讲授茶叶的采摘、制作技术,及时解答茶叶生产、加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大大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看到村里有不少贫困群众没有工作,刘海锋就按照实际情况,主动细心地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能进行田间劳作的就去种茶、采摘,老人、行动不便的就安排他们进行茶叶挑选等轻活,凡是在他的茶叶基地里上班的,不仅增加了收入,同时也获得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今年44岁的屈世才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两个孩子上学,他也成了贫困户。自从公司成立后,屈世才就一直在基地里上班。去年,他将家里的地大部分流转给公司,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元。因为他吃苦能干,刘海锋让他负责基地的管理工作,他的媳妇也给厂里帮忙做饭。“以前四处打工,没能好好照顾老大,现如今老大都上大学了,感觉到很遗憾,自从公司在这里建了基地之后,我和他爸都在基地干活,照顾老小方便多了,还能挣钱领工资,全家人都很高兴呢。”屈世才的媳妇说起刘海锋,感激不尽。
陈金贵今年60多岁了,他的家也在刘海锋的种茶基地附近,他家里种植了四五亩茶叶,采摘好后直接卖给公司,一个茶季能卖2万余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茶园里采茶。“我家的在亲戚朋友的帮忙下已经采摘完了,最近都是在给基地摘,我手慢,每天能摘5斤多,按斤称,基地还能给我发100多元工资呢。”陈金贵笑盈盈地对记者说,“你看我一60多岁的老头,到哪里人家还给发工资呢?”
“基地在我们黄家店建成后,别提有多好了,原来我们要出村子,家门前那条河根本没有桥,一到下雨天过河就非常艰难,小孩子要上学的,大人都要给背着,自从在这里建茶园后,人家帮忙把桥建了,老百姓干什么都方便多了。”正在采茶的妇女张冰莲说。
据屈世才介绍,目前,公司租了附近50多户群众600多亩地,除过付给群众租金外,老百姓还可以在基地上班,基地常年雇佣当地老百姓20多人,采茶季节用工量大,每天需要六七十人,优先雇佣贫困户,每人每天在茶园平均收入120元。公司还统一收购当地老百姓种的茶叶,让老百姓种茶无后顾之忧,贫困户也可入股公司的合作社,实现分红。
夜渐深,劳累了一天的采茶人带着安详的笑容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只有那浓浓的茶香仍在黄家店的夜空中久久停留散之不去,相信黄家店人的致富梦不久就会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法官镇黄家店村位于山阳县东南部,天竺山脚下,这里山高谷狭,环境优美,无任何污染。茶园里的茶树可以说“朝餐云雾,日吸豆浆,夜饮山泉,长听鸟曲。”茶园与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等绝缘。因为,刘海锋一直没有忘记,他要打造高山有机茶,他也为此努力着。近年来,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坚持创新,联合科研院校不断研发新品种、新产品,和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发关系,并在传统茶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2014年基地取得“有机”绿茶认证,产品荣获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国饮杯一等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二十几项荣誉。在研发方面已经取得6项加工技术方面国家专利以及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天然有机绿茶的清洁化生产工艺”。公司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位于山阳县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打造出享誉全国的茶叶品牌,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都能品尝到中国最北端的高山有机茶。”刘海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