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漫谈
文章字数:1116
日前听人聊天,大谈何谓幸福,似乎人言人殊。不妨今天笔者也略述己见,聊博读者一嗔耳。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大致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常被人当名言警句引用,但仔细想想也没说出什么。不就是说幸福在人们普遍的感觉体会中,都差不多,没什么大差别。那么这个共同的“公约值”是什么?恐怕说起来也会五花八门。
前年春节,央视办了一档节目,就是关于幸福。记者拿着话筒到各个公共场所,随机采访。问“你觉得生活幸福吗?”好像回答也是五颜六色各种各样。那么,衣食无忧,百事顺遂,父母福寿康宁,夫妻和谐,子女孝敬,事业有成,该是幸福吧?可是这样的“十全大美”,世间几人可得呢?
想想,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和体悟。人生的所处地位、环境千差万别;生活的具体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性情气质和思维方式也各式各样,所以对幸福的认识、理解和体会也必然各异。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说“身无病,心无忧”,是人生的最理想状态。应该说这就是东坡学士的幸福观答案,听起来也很“经典”。这也只是一定时段的相对而言罢了。首先人一生不生病是不可能的,俗语曰:“吃五谷生百病。”至于“心无忧”就更复杂,自古就有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工作条件不理想可忧,收入比人差可忧,人事关系不和谐可忧,仕途不顺可忧,住房不如人可忧,老婆不恭顺可忧,孩子学业不如意可忧……总之,不说样样摊上,就是摊上其中一二也就够苦恼了,哪里还有幸福呢?于是,就有人说:“人生第一件事就是哇一声大哭,预示着忧患人生。”如此说来,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了?
不。笔者以为幸福与不幸福是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福。关键是看你持什么观念去看待工作、生活和人生。譬如,有人认为为事业而奋斗而献身,是光荣和幸福;有人就视之为辛苦和不幸。有的人在旁观看来他(她)是比较幸福的,他(她)自己却总是感到这不如意,那不如意,自己不幸。因此,别人就认为他(她)“身在福中不知福”。
据笔者观察,主要有这么两种人是很难有幸福感的。其一,天性自私的人。自私的人看待一切事情,都是以利己为旨圭,时时事事处处都想着如何对自己有利,怎样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社会、世事自有它的客观运行规律,不会以个人意志为准的。所以这种人一生都很难感到幸福。古训说:“知足者常乐。”太自私的人,私欲难于满足,自然不会感到幸福。其二,性情孤僻内向,心胸狭隘的人,很难有幸福感。因为他(她)心目中的天地很小,对外界知之甚少,又与人不交往或很少交往,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所见所知极为有限,因而往往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幸福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幸福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