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橄榄
文章字数:1075
  吕布布
  早些年我以为,橄榄兴许就是一种涎口,后来听到齐豫天籁般的一句“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就又把这种产于南方的果子感性的等同于流浪,等同于远方。以至于秋天我到了梅州,看到食堂盘子中那细长、青涩的果实,相视中竟有“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之感。橄榄,我们在梅州免费的饭后水果,看起来并没有超市里出售的漂亮,但有一种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自家吃,不卖”的土著感。
  橄榄给我的感性还在于:他们都不吃,就我一个人吃。大概只要不是地道的客家人,都难以接受这种未曾加工的橄榄——干,涩,难以啃动,啃之如啃石灰。换而言之,就像是午餐被惩罚或味蕾取向的颠覆,与松软、香甜、酥脆绝缘。然而当承受了刚开始必须的艰难,进而会抵达久嚼后的真实——清甜可口,好味不息。这,才是橄榄真实的味道,也是它的珍贵之处。
  也是因为橄榄,对梅州有了最初的好感。生活在深圳的人,太缺乏对原生态的感知。隔了惠州、河源、潮汕几个市,文化明显就不一样了。落实到生活细节上,可以从日常的餐具、厨具、文具、洗涤用品等看出差异。深圳的显然是品牌化、整体化,走快捷的路子,时尚、新颖是它的追求。而梅州更具有一种深入、专注、本地的态度。每一样东西,除了拿得顺手、用得顺心外,更多了本地特征的文化与感情在里面。由于职业习惯,我也注意到梅州的居住环境、楼体表现与室内设计,甚至这个城市的广告意识等,都有鲜明的世界观的野心向本地化倾斜的特征。也许这一切,并不见得就对、好看、入潮流,甚至因此而拧巴,但它们代表了梅州,代表了客家,有着被全球化的格式刷刷得还不到位的质朴与尴尬。
  每次回深圳,车子从江南到江北,驶出梅州形象大门,进入梅观高速,正是下午四点阳光红暖的时候。看着窗外被光线渲染的群山、树木、水塘、村落、桥建工程等,心情就很好。这也是我极少坐火车回去的原因。在火车上我必是一觉睡过了江。上周回深圳感受很深,因为是年后第一次回去,三月啊,突然发现山更绿了,水更柔了,农民也都不出去打工了,躬身在田里春耕,那么明显的一个变化,深深地感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万物伊始!然后,慢慢地,车子进入深圳境内,过龙岗时,天完全黑了,世界显现出它柔软的黑色的轮廓。一段从光明到黑暗的旅程,心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有,孤独。
  多么美好。当一个阶段结束之际,都有所谓“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伤感,即使我30岁了,亦是如此。生活的大河滚滚向前,那么湍急,却从不问橄榄何在。我即使今日离开梅州,芒果渐露青穗花,龙眼荔枝抽新芽。然而难以道出的,对梅城兄弟姐妹的不舍,好像胸腔扎紧……无论说什么都嫌多诶!不说了,我内置有一枚香香涩涩的橄榄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