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商洛经济大跨越(上)
文章字数:4299
叶朝阳 陈浩秦 赵敏鸿
40年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商洛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向前,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紧抓西部大开发、陕南突破发展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突破发展、生态旅游、幸福和谐三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开拓奋进,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商山洛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商洛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总量呈跨越式发展。
第一次跨越(1978-1990年)实现了GDP迈上十亿元的跨越。1978年我市实现GDP3.61亿元,1990年全市实现GDP13.83亿元,经济总量增加10.22亿元,年均增长7.9%。
第二次跨越(1990-2005年)实现了GDP突破百亿元大关的跨越。由1990年的13.83亿元到2005年的114.43亿元,总量增加100.6亿元,年均增长8.9%。
第三次跨越(2005-2007年)GDP年均总量和年均增速均实现了新的跨越。2007年全市GDP160.4亿元,比2005年增加46亿元,2007年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达到12.8%,比增速最低的1980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11.5%。
第四次跨越(2008-2017年)GDP总量大幅增加,2017年达到800.77亿元,是2008年的4倍。2008年增速达到顶峰,增长15.8%,是40年来增速最高的年份,10年来GDP年均增长12.8%。
综合实力实现飞跃。改革开放40年间,我市经济跨越式快速增长。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800.77亿元,比1978年总量增长了221倍,年均增长10.7%。其中: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18亿元,比1978年总量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23亿元,比1978年总量增长了701倍,年均增长1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0.36亿元,三产总量跨越式发展,比1978年总量增长了393倍,年均增长12.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4.3︰17.4︰18.3,调整为2017年的12.3︰55.2︰32.5,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随着全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跨越性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人均GDP跨上新台阶。人均GDP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为1978-1995年,人均GDP由179元上升到1198元,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的跨越,增长了668%;第二次跨越为1995-2010年,人均GDP由1198元上升到12197元,实现了由千元到万元的跨越,增长了1017%;第三次跨越是2010-2017年,人均GDP由12197元上升到33695元,七年间实现了由1万元到3万元的跨越,增长了275%。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特色农业快速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快农业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快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到“十五”末,跨越到百亿产值,增加了31倍,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1.14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56倍。199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2016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优质小麦、玉米和各种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61.67万吨,比1978年增长17.8%。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茶叶、油料、药材等作物种植面积成倍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跃上新的台阶,核桃、板栗、中药材、香菇、鸡蛋产量近年来稳居全省第一。其中核桃、板栗产量分别达到12.85万吨、3.11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8.6倍、27.3倍。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肉类总产量15万吨,比1978年增长8.8倍。
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一村一品”工程全面铺开,发展和新建了一批中药材、林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商洛核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云盖寺挂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洛香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创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14个,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新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目前全市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工业经济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商洛工业经济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生产保持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工业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聚集,从“一矿独大”到“百花齐放”的艰辛历程,大力发展“现代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统计数据来看,商洛工业在“八五”前期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八五”末期开始起步,1995年底商洛工业总产值5.61亿元,“九五”“十五”期间低水平扩张,“十五”末,工业总产值32.54亿元,工业增加值9.5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0.6%。“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2012年,高达34.2%,“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0.5%和25.4%。
工业总量不断攀升。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五个扎实”总要求,全力聚焦“追赶超越”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政策措施,以“八个专项行动”为主抓手,切实打好“现代工业攻坚战”,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末,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9.4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2.7倍;实现增加值299.1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6.5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4.8%,比“十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全年新纳规模企业31户,规模企业总户数达到254户。
支柱行业转换升级。2017年现代材料、现代医药和绿色食品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比分别为75.3︰11.5︰13.2,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材料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现代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上涨1.1和2.1个百分点。以硅石开发为“链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现代医药企业盘龙制药2017年成功上市,实现了商洛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经济贡献不断提高。市上积极上项目、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工业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一是财税贡献突出。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金36.6亿元。二是社会贡献显著。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37.5%,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4%。在2017年较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财税贡献增加3.7亿元。吸纳就业人员达到4万人。工业发展成为财政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三是支撑作用彰显。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筹集资金,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6亿元,是1978年的2688倍,年均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全市客运量3302万人次、货运量3242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和82倍。“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相当于“九五”前46年投资总和的2倍。“十五”期间,实施了西合、西康铁路建设项目,铁路从无到有,市内里程达到258公里,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沪陕、包茂、福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市内总里程达到351公里,商洛纳入到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期间,西商高速二线和榆商高速岔口铺至洛南段建成,西康、西合铁路复线建成投运。山柞高速、商洛电厂、万达广场开工建设;西渝、西武高铁即将动工建设,4G网络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气化商洛”有效推进。“一体两翼”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三横五纵”道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城镇供水供电、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一批基础实施项目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面貌。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启动扶贫重点村建设50个,解决了8.09万低收入人口温饱并实现脱贫,粮食产量基本稳定,达到61.67万吨,新建绿色食品基地3.2万亩、林果基地35.3万亩、中药材基地10.9万亩,以生猪、肉鸡为主的畜牧规模养殖发展到4745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流失治理、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新修基本农田9万亩,工程造林24.4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0多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9000口,解决了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网络提速降费、两化融合等重点工作成效明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44亿元,新增光缆2.32万公里,新增光纤到户端口13.85万个,新建楼宇光纤覆盖率达100%,固定宽带用户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8.39M。农村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完成光纤通达行政村1073个,全市所有行政村终端开通上线,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网络速率达到12M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2017年组织全市100户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山阳县必康制药公司成功通过国家贯标试点评估,在各县区、各企业中推广“阿里钉钉”智能移动办公,全市企业两化融合总指数达58。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域旅游发展迅猛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2017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29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93.73亿元,年均增长13.7%。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活跃、稳步上升的态势。改革开放之初,消费热点还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为主,进入新时代,以住房、汽车、网络、旅游、教育为新的消费热点,居民消费层次升级趋势明显。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商洛旅游业起步较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商洛旅游业凭借资源优势和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2000-2010年间,全市年接待游客从50万人次增加到127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从0.75亿元增至48.26亿元,增长了64倍。2017年接待游客4780.15万人次,是2000年的95倍,年旅游综合收入260.52亿元,是2000年的346倍。丹凤棣花镇、山阳枫树村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商州江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成功举办秦岭生态旅游节十大品牌活动,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A级景区35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24家,1A级景区1家。(制图 王红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