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献真情
文章字数:1726
在丹凤县西南边陲的流岭深处,有一位艰难跋涉在药业科技之旅中的“苦行僧”,为了圆心中神圣的科技之梦,30多年如一日,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总是一如既往地艰难跋涉,用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撑起了科技兴农的一片艳阳天。他就是原丹凤县夕阳红药业协会会长、退休老干部林立查。
今年67岁的林立查家住丹凤县寺坪镇牌楼河村,在担任乡供销社“多种经营专干”时,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药用昆虫的开发与利用“五倍子繁殖增产技术”的研究》课题,便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和国家卫生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贵药材山茱萸是丹凤农民的主导产业,产品曾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为了让山区群众真正依靠科学技术增加收入,林立查自费订阅了大量中药材种植方面的报刊,通过自学与外出培训逐步掌握了药材种植及管理方面的最新实用技术。为了把科技知识尽快普及到千家万户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立查常年骑着自行车,深入寺坪的村村组组进行科普调研,培训广大农民朋友,使众多父老乡亲掌握了一技之长。30多年来,他在丹凤境内累计举办培训班428场次,受训人数达54290人次,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8.59万余亩,其中林下经济1.62万余亩,实施核桃、山茱萸科管16万亩。
2005年退居二线后,林立查退而不休。昔日畅销全国的名贵药材山茱萸因管理粗放及滥用“水胺硫磷”等农药防虫,导致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加上采摘不及时、加工不科学导致质量下降,产品滞销,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180多元下降到20多元。为了让山茱萸的质量、产量再上一个档次,重现昔时丰采,2010年,在市、县科协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林立查在寺坪丹南富源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丹凤县夕阳红药业协会。他多次去北京等有关科研单位学习技术,请教专家,将树上防虫改为糖醋液防虫,化肥改为农家肥,从2010年到2015年,经过6年的反复实验,终使山茱萸鲜果没有了农药及化肥残留。2017年3月,林立查送检给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山茱萸样品,经化验分析,样品含莫诺苷和马钱苷的总量为3.12%,比药典规定高出1.92%,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大福音。
近年来,他从陕西天士力公司先后争取丹参种子2060公斤,种苗468万株,全部无偿投放给会员及药农,现已发展到4200亩,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接受这一新生事物,不仅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取信于民,而且需要用铁的事实使乡亲们心服口服。为此,林立查常常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奔走在丹凤南北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之中,累计行程近20万公里,仅摩托车就骑坏3辆。
2016年4月,林立查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林阳红”商标并于2017年6月获得批准,他发明的“环保试剂”悬挂诱杀山茱萸蛀果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7年9月,林立查又多方筹资,在寺坪镇筹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089平方米的中药材加工厂和环保试剂生产线,并与北京信汇营投资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了利用优质山茱萸开发生产医用食品、医用饮料、婴儿食品、婴儿奶粉等系列产品的基础合作意向。
从1991年至今,林立查先后5次被丹凤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县科协评为“科技先进个人”;4次被寺坪镇党委、政府评为致富带头人、红星党员;3次被县老龄办评为“四个一”活动先进个人,被天士力公司授予“丹参基地之星”荣誉称号,被省、市科协评为科普示范“五创一带”先进个人,被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30多年来,历尽千辛万苦,林立查终于寻觅到了一条科技兴农的最佳途径,他的创新精神、科研成果也备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赢得了阵阵掌声。然而,荣誉后面却蕴藏着他的诸多心酸而又无奈的往事。因为科技创新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他自创业以来已累计投入92.5万多元,外欠借款达30多万元。
在妻子面前他不是好丈夫,在儿子面前他不是好父亲,在孙子面前他不是称职的爷爷。但既然选择了科技兴农这条路,林立查就不后悔。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争取外商投资2000万元建设山茱萸系列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提升“林阳红”牌山茱萸商标的有机产品和中药材膳食认证,以期带动更多的山区群众依靠科学技术增收致富。